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之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sZh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是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需达到的程度。证明标准问题是证据制度的关键问题,它是整个证明过程的终点或终端,恰当地确定证明标准,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公平和公正。
  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明标准的规定及其弊端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谓案件事实清楚,是指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和情节,都必须查清。所谓证据确实、充分,是指对证据“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证据确实,即每个证据都必须真实,具有证明力;证据充分,即证据必须达到一定的量,符合法律对证据的量的要求。
  但是我国关于刑事证明标准的规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首先,追求客观真实,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要求,但是在理论上此项标准确可商榷。所谓客观真实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所认定的有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上实际存在的事实相一致。但是,司法机关所需认定的案件事实,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因此,对于案件事实本身的探究,永远是对过去事实的一种回复。而我们无从判断我们认定的事实是否就是客观真实,因为事实一经发生,便不可重复,这使得我们失去了判断的参照标准。相反,为理论界所更为青睐的是法律真实,持法律真实说的学者认为,在法律世界中,没有什么“本来是”事实的东西,没有什么“绝对的”的事实,有的只是有关机关在法律程序中所确定的事实。所以,所谓法律真实是以法律为标尺,有选择性的认知,从而弥补了客观真实没有“参照物”的缺陷。
  再有,虽然物证本身是客观实在的物,但是真正认定案件事实的并不是证据本身,而是其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对于证据传递出的信息需要人类理性的分析,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由多种证据串联起的证据信息推导出案件事实,未必是客观事实,证据客观不必然引起对案件客观事实的发现,二者属于不同的两个范畴。
  其次,在实践中,刑事证明标准作为一种认定待证事实的标准,它应该是具有可量度性和可操作性的。但是司法实践中对证明标准的把握仍然处于一种感性认识和浅层次的状态,在实际运用上更是一种非理性化的运作。同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为追求所谓的“客观真实”,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明的案件,要求继续侦查或补充侦查,从而导致实践中有些案件久拖不决、超期羁押的现象。虽然追求案件真相是刑事司法正义的重要内容,但正如罗尔斯语——“及时终止程序也是一种正义。”
  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各学说介评
  (一)“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英美法系中,刑事案件采用“排除合理怀疑” 的证明标准。在美国将证据等级分为九等,第一等是绝对确定,由于人理性的有限性对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标准是无法达到的;第二等是排除合理怀疑,即最大限度的盖然性,是英美法系国家作出刑事裁决的标准,也是诉讼证明方面的最高要求。如果未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度,就要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决。
  所谓怀疑,是指合乎情理且有理有据的怀疑,即合理的假设,而不是非理性的任意质疑或凭空幻想,或是无故质疑,吹毛求疵。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真正含义和具体适用,有两项基本准则,一是要求陪审团和法官要站在一个公正和诚实的立场上,来认识案件事实和证据,要有一个基本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必须是“一种实在、诚实的、为良心所驱使的怀疑。”二是合理怀疑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各种妄想、悬念、臆测等理论上的推测或怀疑,属于不合理的怀疑,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即怀疑有据。
  (二)“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
  在大陆法系的国家中,大多奉行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所谓自由心證制度,是指一切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证据的取舍和运用,法律不预先做出规定而是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明标准,一般表述为“内心确信”或“高度盖然性”,是指法官在听取并审查了全部证据之后,必须在内心形成一种确信的程度,并根据内心确信判决案件,由此可见“内心确信”证明标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由心证原则的限制。
  大陆法系的“内心确信”证明标准与英美法系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的要求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内心确信”是证实,而“排除合理怀疑”是证伪,两者是同一判断的表里关系。
  (三)“排他说”的证明标准
  “法律真实说”将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概括为“排他性”。即从证据的调查和运用上要排除一切矛盾,从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所得出的结论上,本结论必须是排除其它一切可能,而是本案唯一的结论,这一结论在事实和证据两个方面,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排他性”作为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它一方面认为司法人员仅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就可以决定证据的取舍以及证明力的大小,仅凭经验就可以推断案件的真实,难以保证案件事实认定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客观真实”证明标准会陷人绝对化,实践中无法遵循。于是认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当是“排他性”证明,也就是说,“在刑事诉讼中,为了达到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实体要件,必须采用严格证明的方法,仅仅证明被告或嫌疑人可能实施了某种犯罪是不够的,要认定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就必须进一步得出惟一的结论,证据的运用要达到排除一切可能的标准。
  三、关于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完善
  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针对不同的证明对象采取不同的证明标准,即应区别对待,有不同要求。
  首先,对于犯罪构成中的客观方面的证明标准应采用“排他性”的证明标准。即,对于定罪量刑有决定性意义的案件基本事实、对于案件是否是被告人所为,必须运用明确且充分的证据得出确定性的,唯一的结论。也基于此,“排他性”的证明标准亦被称为“唯一性”的证明标准。“尤其在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中,这一点已经得到国际司法准则的确认,联合国《关于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第4条规定‘只有在对被告的罪行根据明确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而对事实没有其他解释余地的情况下,才能判处死刑’。”本条文中,所谓“没有其他解释的余地”即是指“排他性”标准。
  其次,对于主观方面的证明标准可以略低于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证明标准,即将主观方面的证明标准确定为“较高的盖然性”。主观要件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态度。由于,其必然是属于行为人内心的、隐藏在深层的、让人无法直接予以认定的心理状态,不可能单纯的通过实物证据予以证明,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确定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均是依行为人的外在行为推之其犯罪时所秉承的内心状态。因此,确定犯罪构成要件主观方面依赖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予以推定,通过推定使对于主观方面的认知达到“较高盖然性”的程度。推定过程遵循着经验法则和逻辑推论,是司法证明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反映了人类理性认识的逻辑规律,具有合理性。而适用推定确定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也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所规定,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8条规定:“根据本公约确立的犯罪所需具备的明知、故意或者目的等要素,可以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予以推定。”
  参考文献:
  [1]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2]樊崇义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3]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4]《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101101)
其他文献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补充规定》第4条第2款正式提出了“司法救助”的概念。200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并于2005年4月5日修订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对我国司法救助的概念、范围和条件、申请、缓交期限、减交比例及申请审批等作了原则性规定,该《规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确立。2006年12月19日国务院颁布的《诉讼费
期刊
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空前关注,飞速高涨的房价与群众的经济受能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由于大部分居民没有经济能力承受居高的房价, 由此“小产权房”应运而生,虽然其出现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但由于它的地位无法得到现行法律的承认。因此,“小产权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产权房的界定及产生原因  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由享有该土地所有权的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单独开发或联合房
期刊
摘 要:  在集体肖像中,一般来说,个人不能主张肖像权,他人有权合理使用集体肖像。但是为了达到集体肖像中个人肖像权的合理使用和法律保护的平衡,当行为人在使用集体肖像时,如果突出了其中的个人肖像,就应当认定其具有侵百巳该人肖像权的故意,应该承担肖像权的侵权责任,从而在法律上保护集体肖像中的个人肖像权。  关键词:集体肖像价人肖像权;合理使用;法律保护  一、肖像权的一般理论  肖像概念,具有
期刊
医疗系统商业贿赂犯罪是指发生在医疗系统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国有单位的贿赂犯罪。中纪委提出,要加大查办商业贿赂犯罪的力度。其中打击医疗系统商业贿赂犯罪首当其冲,其社会危害性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因此预防、打击医疗系统商业贿赂犯罪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虽然苍梧县不断加大了对医疗系统医疗器械、医疗耗材采购的监督力度,对医疗系统采购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制订了一套管理制度,实施了以县政府统一审批招标采购及由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网络化程度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表达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性状。对基层检察机关而言,涉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复杂性更是给执法办案带来了诸多新的考验,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路径探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网络化程度迅速提高,人民
期刊
摘 要:诉讼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全面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是党中央明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但诉讼监督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及难点。本文在对造成该难点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试提出一些完善诉讼监督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诉讼监督;立法缺失;完善立法;探索新方法  我国《宪法》第129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
期刊
检察机关的保密工作,既是检察工作的重点也是检察工作发展的助推器,检察工作的性质、职能范围、任务决定所从事的每一项检察工作,都涉及到保密事项。做好检察机关的保密工作,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秘密安全、确保各项检察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检察保密工作,成为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检察机关保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干警缺乏保密
期刊
一、基本案情  2008年6月,谢某因故意伤害被取保候审。为争取立功表现,谢某经人介绍认识了朱某,要求其帮忙找个能判十年以上的立功线索,并商定事成后给付5万元人民币。为此,朱某找来胡某和周某二人帮忙。因找不到立功线索,三人商量由周某纠集人员去制造一起持刀入室抢劫案件,并将胡某自己租住的出租房作为抢劫对象,朱某则在抢劫后通知谢某检举立功,并在事成后给付3万元人民币作为报酬。此后,周某找到"黄毛"、
期刊
摘 要:社会一直关注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将有新的法律出台,刑法修正案八已将欠薪逃匿罪作为一个新的罪名纳入刑法大家族中。笔者为那些农民工感到欣慰。欠薪入罪经过社会各界多年的论证、讨论才最终被吸收到刑法草案中。本文将从欠薪逃匿的定义、入罪的必要性以及针对这一新的罪名不同角色的人应当如何应对谈谈笔者的微薄之见。  关键词:欠薪逃匿;入罪;必要性;应对  近年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
期刊
取保候审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之一,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刑事诉讼活动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和普遍,相应的流窜类犯罪逐渐增长。司法机关对异地犯罪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案件总量和占刑事案件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异地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案件量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现行取保候审制度在对异地犯罪嫌疑人确定担保方式、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就异地犯罪嫌疑人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