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癞蛤蟆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98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南方,聚居在四川南部的苗族被称为“川南苗族”,简称“川苗”。川苗人在世代生产活动中,就地取材,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故事。本文选取了川苗民间故事中的癞蛤蟆故事母题,透过文本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解读故事内涵,以窥得川苗人的图腾崇拜、民族审美与信仰。
  【关键词】 川苗;民间故事;癞蛤蟆;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37-02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宜宾学院“川南僰、苗文化研究及推广”(2018RWTD12)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人类的基本活动是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劳动人民立足于生产活动本身,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文化背景和对生活的愿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民间故事的研究中,可窥得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际性民族。据石朝江考证,苗族在历史上至少经历了五次迁徙。当下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南方,川南苗族则主要聚居于四川南部,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因此川苗村寨主要分布在山林之间。四川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在与多民族杂居的过程中,川苗人也逐渐由游耕转变为固地稻作。
  癞蛤蟆,又称蟾蜍,是一种与农田稻作紧密相连的动物。在生产发展极度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无法对一些自然現象进行解释,同时又恐惧自然界的破坏性力量,如洪水、干旱。因此便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动物当作灵物进行崇拜,渴望借由崇拜仪式,换取灵物的庇佑,这便是图腾崇拜的由来。川苗人在稻作生产中衍生出了与稻作有关的民间故事——癞蛤蟆的故事。
  二、癞蛤蟆故事亚型
  (一)神奇的癞蛤蟆
  故事里,从女子膝盖处滚落下一个蛋状物,女子便将蛋状物夹在腋窝下。一日出门,乌鸦不停地在女子头顶叫唤,女子抬头看时,癞蛤蟆便从女子腋下的蛋状物中跳了出来。因为癞蛤蟆相貌丑陋,女子和丈夫都不喜欢他,便使出各种计谋想要置癞蛤蟆于死地,但是癞蛤蟆天性非凡,每次都安然无恙。后来,癞蛤蟆想要求娶表妹为妻,但是舅舅嫌弃癞蛤蟆,不想答应,就想出不同的点子来为难癞蛤蟆,但是癞蛤蟆都一一攻破。舅舅无奈只得同意了婚事,癞蛤蟆娶了表妹后,每日都要出去耕地,在耕地时,便会脱下蛤蟆皮,变为一个英俊的男子。后来被妻子撞见,妻子便偷了蛤蟆皮烧了,癞蛤蟆就此死去。在死去前,他吩咐妻子用木头锅将自己的尸体蒸上七天七夜,如此才能重生。但是妻子耐不住性子,没到时间就揭开了锅盖,癞蛤蟆就再也活不过来了。后来妻子便将癞蛤蟆的尸体埋在地里,癞蛤蟆于是化作月亮上的一棵树。
  (二)了不起的癞蛤蟆
  在这个故事里,癞蛤蟆出生在一个擅长看风水的苗人家庭里,癞蛤蟆的父亲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后,便遵从会看风水的父亲的意见将母亲埋在了水牛经常打滚的池子里。癞蛤蟆出生后,他的母亲内心嫌恶癞蛤蟆,想要杀死他。但癞蛤蟆的祖父却叮嘱儿子儿媳要好生照料癞蛤蟆。癞蛤蟆长大后,有神仙专门过来看他,并将他比作川苗村寨的灵物。后来四川战乱时,川苗人的村寨遭到了外族的入侵,癞蛤蟆吐出各种宝物,用这些宝物打败了入侵村寨的外族人。在这个故事亚型里,川苗人在这件事后将癞蛤蟆称为“癞疙宝”,就是因为他能够使用各种宝物解决麻烦。
  三、癞蛤蟆故事解读
  (一)叙事结构
  神奇的癞蛤蟆和了不起的癞蛤蟆主要采用了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在故事神奇的癞蛤蟆中,癞蛤蟆的出生方式与众不同,他生于女子的腋下,是从女子身上滚落的蛋状物中跳出的。“腋下生子”的神话传说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据典籍记载,禹和老子都是从腋下产出。正如伏羲是华胥氏踩了大脚印后感而孕的方式一样,这种不平凡的出生方式都是为了渲染圣人(物)的独特,因此癞蛤蟆独特的出生方式便暗含了癞蛤蟆是灵物,具有神性。虽然是灵物,但外形却是一直长满了疙瘩和毒腺的蛤蟆,在这里“圣洁”与“粗鄙”形成了强烈的二元对比。他耕作时脱下丑陋的蛤蟆皮后又化为英俊的男子,“美”与“丑”又形成了二元对比。妻子在看到他变成英俊男子后,对他的态度也随即改变,由“厌恶”变为“喜爱”。就在听者以为夫妻俩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的时候,故事情节一转,失去了蛤蟆皮的癞蛤蟆无法继续存活了,于是故事先由“悲”到“喜”,再由“喜”入“悲”。癞蛤蟆在临死前告知重生的方式,岂料妻子提前打开了锅盖,癞蛤蟆就此死去,再无生还的可能,但在故事最后癞蛤蟆化作了月亮上的一棵树,以另一种形态继续作为灵物而存在。故事了不起的癞蛤蟆中,癞蛤蟆虽然体型娇小,但是却天生神力,仅凭一己之力就击退了入侵村寨的外族人,“弱小”与“强大”的力量对比更加凸显了癞蛤蟆的非凡之处。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将对立冲突完美的融于故事创作之中,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使得叙事更为生动,读来引人入胜。
  (二)“万物有灵”的信仰
  川苗人崇尚“万物有灵”,在稻作文化中,普遍认为癞蛤蟆的叫声与雨水关系紧密,有“蛙声叫,暴雨到”的说法,而雨水的充沛与否直接决定了稻作的产量。于是稻作文化里便有崇拜蛙神的习俗。由此可以推断出故事里的癞蛤蟆可能是川苗先民在遇到干旱时通过祈雨的仪式将之召唤出来,而人类的女子则是祈雨的祭品,川苗先民希望能够通过与癞蛤蟆建立姻亲关系来换取雨水,这类故事中均提到癞蛤蟆求娶表妹最重要一环就是要将水田灌满水。癞蛤蟆虽然肉体丑陋粗鄙,但是褪下蛤蟆皮后,却是英俊男子,死后又化为了月亮上的树,这反映了川苗人自然朴素的生态审美观。世间万物的形态万千,就算是具有神力的灵物,其肉体也可能是外形粗鄙之物。肉体只是灵魂的容器,可生可死,但唯有灵魂不灭,生命便有无数个轮回。   李时珍在其书《本草纲目》中提到,“虾蟆大者名曰田父,能食蛇,蛇行被逐殆不能去,因衔其尾久之,蛇死,尾后数寸,皮不损,肉已尽矣。”川苗人时代居住于山林之中,山林中多布瘴气,而且蛇虫鼠蚁等危害人与农作物的害虫遍布。癞蛤蟆虽然外表丑陋,但是却极具药用价值,有清热、解毒、止痛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不仅如此,癞蛤蟆还以蚊虫、蛇等为食,是害虫的天敌。因此,川苗人便认为崇拜蛙神不仅可以保佑获得丰收,还能保佑族人的生命安全,因而又将癞蛤蟆称为“癞疙宝”。了不起的癞蛤蟆故事亚型里将癞蛤蟆的这种特性异化为癞蛤蟆吐出宝物保卫了村寨,寄托了川苗人对自然力量的向往,并渴望获得安稳生活的愿望。
  (三)蛤蟆皮的象征意义
  神奇的癞蛤蟆还有一个亚型,讲到癞蛤蟆娶妻后,妻子被皇帝看中后抢去皇宫里,癞蛤蟆用计骗皇帝穿上蛤蟆皮,皇帝于是就变成了蛤蟆,而蛤蟆则变成了皇帝。在川苗的故事里,多次出现动物脱下皮后重生为人的故事情节,如农学脱下虎皮后重生为人。由此可推断,动物皮在川苗故事里的象征之一是“生命”,毁坏蛤蟆皮后,灵魂无所依托,便进入下一个生命轮回,但若是把蛤蟆皮穿在别人的身上,便可以取代这个人而继续生活。
  川苗人历史上经历数次迁徙,颠沛流离的生活影响了部族的人口数量,加上常年居住在茂密山林中,生存条件恶劣,因此川苗人讲求多子多孙,盛行生殖崇拜,生殖崇拜也是蛙神崇拜的信仰基础之一。在汉族的民间故事中,牛郎在牛的帮助下与织女成婚,后来是披上了牛皮后才得以与织女见面。在汉族的农耕文明里,牛是从事稻作生产的重要动物,有了牛便有了繁衍子孙的前提条件。川苗先民多住在山地,农耕远不如汉族发达,以游耕为主,稻作产量依赖自然天气变化,因此在川苗的故事里会出现癞蛤蟆耕地的情节,而各亚型故事中的癞蛤蟆都想求娶人类的女子,因此动物皮在川苗故事里的另一象征意义便是“婚姻”,这一点也可从川苗民间故事里虎故事系列中关于老虎掳妻的故事里得到印证。癞蛤蟆经过千难万阻娶了人类的妻子后,忍受妻子的嫌恶,就算是妻子想要害死自己也承担着丈夫的责任,专心耕作,而妻子在最后也被癞蛤蟆所感动。神奇的癞蛤蟆的又一故事亚型是妻子在癞蛤蟆死后舍不得癞蛤蟆,昼夜守在坟前,在癞蛤蟆飞上月亮的时候,抓住丈夫的腰带,随丈夫一同飞到了月亮上,也代表着川苗人对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视、责任感与忠诚。
  四、结论
  川苗人以癞蛤蟆为母题的故事亚型属于英雄神话的范畴,这些故事里癞蛤蟆以外来者的姿态出现,希望和人类的女子成婚,在成婚后,癞蛤蟆也居住在人类的村庄中,和人共同生活。癞蛤蟆也大都经历了因为体型弱小,外貌丑陋等原因而被人看不起,但是癞蛤蟆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最终赢得了人类的尊重与接纳。癞蛤蟆的故事除了川苗人朴素的图腾崇拜之外,其情节可能暗示了川苗人历史上的迁徙经历以及先民部落之间的交流与通婚。川苗人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将民族的经历与期望通过动物主题故事表达出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永红,蒲向明.白马藏人神话中的蛙神崇拜及其文化渊源[J].民族文学研究,2014,(1):117-124.
  [2]吕大吉,何耀华.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杨冯磬.苗族民间故事的地域性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4):110-111.
  [4]马学良.苗族史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5]李子贤,胡立耘.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與稻作神话[J].楚雄师专学报,2000,(1):65-76.
  作者简介:
  郑逸梅,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故事与文学,二语习得,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摘要】 《热河日记》记录了朝鲜李朝正祖时期文学家朴趾源使行中国的见闻,对清代文坛风貌有着来自异域之眼的客观审视。清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绝对君主专制,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文人秉持着噤若寒蝉的心态,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立言立行立身,举步维艰地著述学问。本论以《热河日记》为出发点,放眼乾隆时期的清代文坛,分析文字狱、八股取士等高压政策下文学生存的现状和途径,以及在文化高压政策下衍生的游幕之风对文学的
期刊
【摘要】 到了20世纪,启蒙精神、理性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演变成工具理性,科技的进步使得世界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然而现代秩序下,身体被理性忽视的问题越来突出。德国表现主义诗人格奥尔格·海姆的叙事散文Jonathan通过变形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外化主观情感,揭示现代理性话语对身体的戕害。诗歌、戏剧是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艺术的高峰,针对短篇叙事的研究较少,Jonathan与海姆表现主义诗歌构成对话关系,表
期刊
【摘要】 梅洛庞蒂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本文在详细理解梅洛庞蒂重要原著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对梅洛庞蒂的整体思想作一个全景展示,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并针对其为当下文化发展所能带来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梅洛庞蒂;美学;意向弧;肉身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39-02
期刊
【摘要】 晚清重臣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建树,而且他对于诸弟的教育方法也非常得当。他的四位弟弟能够在晚清乱世立下功勋,这与曾国藩对于他们的教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国藩对于他们的教育主要包括修身、读书、为官和治家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诸弟  【中图分类号】B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41-02  曾國
期刊
【摘要】 诗歌刊物的周年纪念活动是一个仪式性、周期性的重大时刻。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探究诗歌刊物的历史书写如何唤起“诗人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从而增强身份认同。研究发现,诗人和编辑以刊物的结缘时刻为起点,在刊物的历史书写上以“关键事件”为重点,目的在于认定诗歌刊物的价值与功能;而有关物的记忆无缝对接到个体的交往记忆,通过书写苦难和情感叙事诗人与编辑将传统从“历史”中剥离并嵌入“未来”,从而发挥历史书写的
期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且地大物博,这也导致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留存数量非常多。但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却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文物在出土后其原有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因此很难长久的保存。如何将这些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一直是一道难题。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使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虚拟的展示和修复,这对于文物的传承和传播我国的文化有着重大意义。
期刊
【摘要】 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并阐述其含义,在这一大环境大背景下,“文化自信”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旅游文化的进一步繁荣点亮了启明灯。积极正面的旅游活动可以高效地推进本土文化的传播,同时能够获取绝佳的经济效益。如何使旅游业更好地引领文化认知,促进文化认同,强化文化记忆,本文试图探讨其可能产生的新的思路。  【关键词】 文化自信;旅游业;新思路  【中图
期刊
【摘要】 设计讲求创新,要求设计者具备独特的视角和构思,能给受众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体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视觉传达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思维模式方面有了创新和发展。本文将从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模式出发,分别从视觉中心、对比统一以及尺度比例三个角度阐述视觉思维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针对性地提出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视觉传达;视觉
期刊
【摘要】 在受众为王时代中,跟随时代的进步,学会合理利用媒体平台,融合信息化技术改革,加快电影宣传的进度,给观影者灌输信息,抓住电影消费观众,提高用户观影体验,通过观众们对电影点评,评分,获取得到信息反馈以及要改进的点,不断完善,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同时提高自己企业的电影输出质量,进行价值预估,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在各大平台投入宣传,传入消费者的视野,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分析类型电影得到的
期刊
【摘要】 融媒体时代,警务类纪实节目《守护解放西》获得不错的口碑和收视,是与国家主流价值理念和媒介技术生态息息相关的,该片在主题立意、制播流程、人文叙事以及受众参与方面的创新策略对于同类型节目创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纪实节目;融媒体;警务节目;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47-02  数字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