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道的角度浅析当代中国画的学习方法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学习中国画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 学习中国画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方法得当,才能使得人们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画的“本性”。
  关键词: 茶  中国画  中国茶
  传统中国画艺术,相对西洋画等外来绘画而言,就是在中国大地上演变、发展起来的中国系统艺术。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迁,融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哲学观念、审美意识、美学意蕴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当下,中国最古老最先发展成熟的绘画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完整的技术语言,穿越数千年时空,异彩焕发,大热之势不减。同时,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语境中,古老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画艺术的当代转型,必然受到了广大中国画艺术家的格外关注,他们正走在思考、探索、创新的艰辛旅途上。
  在探讨中国画的学习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一个经常失意的年轻人,他很苦恼,于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大师不语,用凉水给他泡了一杯茶水,让他品尝,然后又用温水泡了一杯,再让他尝,最后用开水给他泡了一杯。年轻人虽不解其用意但仍旧一饮而尽,大师问,如何?年轻人答曰,唯第三杯茶清香甘美,大师曰,人生就如品茶,要慢慢磨练。
  在这个关于茶的故事里主要说的是人生,但我们不妨将思维拓展一下,我们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不正是我们自己国画的人生吗?假如我们自己就是这个年轻人,那么要想品出“茶”的味道,关键就是我们自己是怎么样来对待这杯“茶”。是用“温水”还是用“开水”来泡呢?其实“温水”也好“开水”也罢,都只是在泡“茶”过程中的一种磨练罢了。今天我们用“凉水”这种方法来泡中国画,这个“茶”没什么味道,明天我们用“温水”来泡,后天我们用“开水”来泡,总有一次我们能够成功地泡出“中国茶”的味道。
  由此看来,想要泡好这杯“中国茶”关键在于大量的实践,凉水、温水、开水等等轮流上,实践过后总能找到最适合泡“中国茶”的水。其次关鍵在于要自己去泡,如果自己不去实践怎么可能得到“真知”呢?自己不动手只是由别人去实践,成功后回来再告诉你答案,这样自己怎么可能泡好这杯“中国茶”?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只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比方单单就这泡茶的水就分好多种,你只听别人说什么温度的水泡茶好,可是用哪种水呢:泉水、井水、河水还是自来水?
  中国画的学习方法也亦如此,首先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准备工作做充分,基础打牢了,就可以开始“自己”泡这杯“中国茶”了。以工笔人物画为例,在学工笔人物画之前,对学习所需的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我们必须都有一定的了解,如白描线条基础练习、人物造型基础练习、勾线笔、云母宣纸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自己大量的实践和长期练习。在这段时间里“凉水”“温水”“开水”轮流上,最终找到适合的“水”,为我们了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打下基础。而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因为自己摸索实践出来是直接经验,从其他途径得到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就好比一个自己吃的馒头和一个别人吃过的馒头,由此可见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画的画理都是需要自身的直接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领会得到的。
  社会生活节奏再快,中国画“慢功夫”的属性“岿然不动”,需要画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这就要求创新者来不得半点浮躁。一位湖南籍学者说得好,工笔人物画家“一定需要坐得住冷板凳,一定要有扎硬寨打死仗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浮躁的心态留在宣纸上的必定是浮躁的境界、线条和色彩,作品还有什么“茶味”可言?
  以前常听老师说中国画最忌讳“雷同”,当时也是一知半解,不太明白,直到自己画了张两朵荷花一模一样十分呆板的时候才理解其深意。再如老师常提到“全画等于全没画”“适当的遮掩好过一清二楚”等等画理时,我们都是在其后的创作练习中慢慢才能体会出其中深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感召于此,也觉悟于此,在研究艺术造境的过程中,需要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一方面深入传统文化,一方面研究当代文化精神,在传统与当代之中不断锤炼着自己的艺术思维。这种“封屋励志”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画家通往自身艺术高峰的必然之路。所以要泡好这杯“中国茶”,磨练好自己的国画人生,就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积累大量的直接经验。
  但是要想学好中国画,关靠这些还不够,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茶满了”的禅宗故事。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他讲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顿悟: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脑袋里若是装满了旧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
  是啊,茶水茶杯已旧,又怎么能再添新茶。所以要想再添新茶,就要大胆地将与新茶相矛盾的旧茶倒掉。好比想要接受新的理念就必须将与新事物相矛盾的旧事物抛弃。
  现在很多美术高考很重视素描。色彩等等西方基础科目的训练,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时,那些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就会很困惑,要想泡好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茶”,里面就不能搀杂太多西方的东西在里面。国画老师曾经给我们上第一堂国画课就要求我们把以前学的西方的素描色彩观念暂时“忘记”。现在想起来,那是老师怕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西方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画,从而不利于中国画的学习。因为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美学不以结构严谨的逻辑体系为基础,不专门研究自然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可以认识,但并不需要用清楚的概念表示,画面上用大面积的空白、大块的磨块、多视域的构图处理,成为东方人理解到有相辅相成的艺术创造中的宇宙和谐实体。欧洲人认为世界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级都具有不容的数量关系。雕塑绘画等艺术的美在于数的和谐与比例。一切造型艺术要依靠于对数据关系恰如其分的把握,于是对人体精妙的比例节奏的提炼与表现成了艺术家致力的方向。概括的说是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由此可见中国画有着自身特有的审美标准和十分完整的绘画理论。所以要想学好中国画,就必须从头脑中暂时清空以前学到的西洋艺术,转从中国画自身绘画理论入手,用独有的审美标准去衡量自身的中国绘画作品,做到“以中为主”。但是,在当前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形势下,怎样对待西方艺术是每个学习中国画的人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就茶而言,不管泡茶的茶具、水等等其他因素怎么变,只要茶叶还是我们中国的,那就还是“中国茶”;反过来看,泡茶的茶具、水等等其他因素都是中国的,但是茶叶却变成西方的咖啡了,那可就成了“西方茶”了。所以,只要茶叶是中国的,西方的泡茶的茶具、水等等其他因素都可以随我们所用。由此可见,要想泡一杯上好的“中国茶”,里面的材料就不能杂,做到“以中为本,以西为用”,这样泡出来才可能是中国土色土香的“中国茶”。学习中国画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本着这个原则来学习中国画,那样画出来的才是具有中国本土气息的艺术品。这样泡出来的茶也才是真正的“中国茶”。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经受了来自西方的艺术传统的冲击,也经受了来自国内知识分子的质疑,在中国文化开始复兴的时代,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只有从整体上的把握、从本源上的研究,才能从本质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只有不断地在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我,于传统母体中脱胎换骨,静心审读我国的传统艺术,并潜心探究,来寻求新的艺术生命,相信不久的将来才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当代中国画创作学习不仅要求艺术家要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就像大树的根,脚踏实地,坚守大地,求得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形与意。而且要艺术家深入当代人民的生活,就像大树的枝叶,仰望天空,俯察世间。中国画艺术家深入当下的生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写生,以悟得具有符合传统审美并有具有时代特色性的形。真正坚守求变的艺术家正是在寻找美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加之情感的投入,使画家的创作学习更加人性化,并产生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的力量,所采取的相应的形式与图像,呼唤人们的新的认识。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要时时刻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西为中用,中得心源”。正缘于此,即以自己情感深处的无尽潜力,永不停歇,推动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的不断向前前行。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去品茶,喝到兴处,无意之间问朋友什么是喝茶的最高境界,朋友答到:“喝茶去”。 顿悟:平常心是道。但是,有谁能相信呢?你越说的是大道,人们偏就不相信,更相信半遮面的小术,不相信大道简易。所以说,朋友你喜欢茶的话那我们就“喝茶去!”你要是喜欢中国画呢,那我们就以平常心——“画画去”吧。
  2020年初夏于湘江畔后海居
  (女书视觉艺术融入地方城市公共艺术教育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  课题编号:16JD28)
  作者简介:
  王任波,1979年出生,湖南长沙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庐江一鹤,原名陆江,字一鹤,法号净波,1956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于中央工艺美院书籍装帧系,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雅风艺品》杂志顾问、中国南海禅寺书画院首席美术顾问。  我对京华著名国画家庐江一鹤(原名陆江)先生花鸟作品,尤其是一系列小品有一种偏执般的喜好。  我注意到:一直以来,在庐江一鹤先生的创作中,他坚守重写意的审美趋势,不同
期刊
摘要:本文就小学艺术教育来谈戏剧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对策。从人的表演天性及小学生的年龄阶段适合开展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和国家政策支持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论述了在小学学校开展戏剧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开展小学戏剧教育的三条对策,其一政府帮扶艺术院校与小学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其二建立适合小学戏剧教育的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其三强化师资力量。笔者期望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为小学学校
期刊
摘要:陈师曾是近现代美术史的大家,以画名见著于世,兼擅篆刻,但其书名往往被画名所掩。本文从陈师曾各体书法入手,以作品为实例,通过对于陈师曾书法作品的分析,推导出他书法的师承与渊源,最后联系时代背景总结出陈师曾书法的成因,重新确认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陈师曾 书法 吴昌硕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朽者,别名唐石簃、染仓室、安阳石室等。陈师曾是近现
期刊
宋卫东,国家级非遗项目明式家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家具协会副会长、苏作红木专委会主任、“2019年江苏十大工匠”、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湖北工业大学榫卯结构家具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授课教师。其作品连续两届代表苏作红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宋卫东以明式家具发源地苏州光福古镇为起点, 从艺三十余载,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明式红木家具工艺的梦想,始终坚守不忘初心的原则上
期刊
2020年4月26日,被誉为“江南第一槌”的杭州西泠拍卖有限公司开拍(四月网拍瓷器专场)的一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大直颈瓶(图一)以远远高出拍前估价(3.8万元—5万元)、溢价20余倍的80万元成交价,突破了无论拍卖公司、藏家、买家还是绝大多数竞拍者乃至“拍场看客”的心理预期。笔者对此虽因未做详细考证和逐一比较,不敢轻易断言此件青釉瓷瓶是否为该公司乃至中国拍卖市场历年来瓷器板块溢价空间最大的拍品,但
期刊
摘 要:无论民族精神家园还是人类精神家园,传统的知识建构路线,要么体现为“聚焦论”,要么体现为“集合论”,但是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种基于“文明正义”和“命运共同体”的“互约论”观念“脱颖而出”。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必然要求精神建构作为庇护和支撑,进而必然要求文艺作为民族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精神意识形式,在整个建构事态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其社会进步驱动能量
期刊
近日,高中张华钢同学不断推出他的西部游记,文字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此篇中选用的两幅水彩画作品,是我早年的创作,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过,得到当时参观画展的中国美协主席和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等业内人士的好评。  这是根据1998年赴甘南采风的素材所作,是我第一次画藏族人,后来发展成《高原印象》一个大系列。  那年暑假,我已经晋升为副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担任首届中国水彩画高研班的导师助理,陪同导师潘长臻先生
期刊
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有两种艺术形式不离不弃,一是书法,一是诗词。在毛泽东手中,书法和诗词交相辉映,成为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景观。书法最能体现他的个性。毛泽东书法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阶段性变化到持续积累产生质的变化,由楷至行,晚年主攻狂草,开辟了新境界。毛泽东并非是刻意创造,而是不想重复别人,就有了自己的新天地。  毛泽东是政治巨人,对于他的书法,有众多评述文章,主要观点集中在书法分
期刊
范晓亮,字清虚,号翰林苑,别署无名轩主、抱朴轩,艺名阿亮,1969年10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南大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AC兼职教师,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特聘教授,湖南省褚遂良书法研究院书法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首批文艺家,湖南财苑书画院特聘创作研究员,中国书法家
期刊
一、何谓画家?  “画家”一职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恐怕已无从考证,其实远在古代,画家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职称,大概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工匠的职业而已。所以古代(特别是宋代)很多画家落款时总是找个极不显眼的角落,遮遮掩掩地签个穷款,仿佛生怕人家知道作品出自他们之手而掉了身价似的。不过时代和观念一直都在变迁,如今“画家”却似乎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名號,至少有不少人凭借此美名,忽悠过不少老百姓,吓唬过不少农民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