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阿尔伯特(Dan Albert)的农场跟传统完全不搭边,这里并没有秀丽如画、绵延起伏的土地,没有拖拉机在土地上耕耘,也没有白色的农场小屋和红色的谷仓。说起来,他的农场没有土壤,也没有普照的阳光。
阿尔伯特的农场叫Farmbox Greens,位于他在西雅图的家后面一座能放两辆车的车库里。在LED灯光的照射下,56平方米的微型蔬菜放置在高高摞起的盘里。
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密集种植要归功于溶液培养法,植物的根没有入土,而是被浸没在富含营养液的水中。芝麻菜、萝卜、小白菜等微型蔬菜,从种植到收获,时长不超过两个星期。这就使得Farmbox Greens在价格上比那些经过长途运输送来的蔬菜更有优势。
阿尔伯特跟妻子林德赛·希德罗斯卡斯(Lindsay Sidlauskas)共同经营这家农场,他说:“我们的蔬菜更新鲜,而且比外地运来的蔬菜存放的时间要长20%到 30%。”
农场每年的收入不到50万美元,但已经很可观了。阿尔伯特也是因此在2014年辞掉了景观建筑师的工作,在农场全职上班。现在他的手下有3个人,农场的蔬菜销往西雅图地区的50余家餐厅、1个本地食品蔬菜连锁店和4个农贸市场。
《城市农业新闻》(Urban Ag News)的编辑克里斯·希金斯(Chris Higgins)一直关注垂直农业,他说消费者对本地出产的食品有需求,LED灯价格更低、功率也更大,这两点催生了更多垂直农业初创企业的诞生。
能源成本仍是垂直农业成功的一大障碍,美国只有很少的垂直农场能盈利,而它们一般规模都很小。
巴尔的摩(Baltimore)的City-Hydro是能赚钱的一家。拉里·亨茨(Larry Hountz)和詹娜·亨茨(Zhanna Hountz)利用自家三层联排住宅第二层一间闲置的卧室,建起了City-Hydro。亨茨一家投身城市农业纯属生活所需。拉里曾经遭遇过一场严重的车祸,有两年的时间都出不了家门。此后,他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再也做不了原来数据安全顾问的工作了。
“有次詹娜去蔬菜店买了一些非转基因的‘祖传番茄’(heirloom tomatoes),每磅要卖到7美元。我就想:‘我也可以种的。’”
拉里把自家一间长4.5米、宽3米的卧室改造成了垂直农场,种了80种微型蔬菜,卖给当地十几家饭店。他说,农场带来大约12万美元的收入,而他并不打算再扩张,“我们希望能保持一家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垂直农业不使用任何化学杀虫剂,比传统农场需要的水和化肥都少,但是能量成本很高。犹他州立大学农作物生理学教授布鲁斯·布格比(Bruce Bugbee)研究的是人工控制环境中的农业,他说即便是最好的LED灯的能量转换率也只有50%,这就意味着有50%的能源转换成了热能而不是光能。
布格比表示:“运输成本占到生产成本4%的能源。而用于电灯的能源远高于此。”
基恩·贾科梅里(Gene Giacomelli)是位于图森市的(Tucson)亚利桑那大学可控环境农业中心(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Center)主任、农业和生态系统工程教授,他说这样的结果是室内农业通常每单位产出的食品是日常户外农业的20倍,但是如果室内农业的面积扩大,它们就需要更多的电能,不仅用于照明,还要用于泵与风机等设备。
根据在线农业技术行业投资平台AgFunder的统计,2015年食品和农业技术领域初创企业接受的投资达到了46亿美元,这几乎是2014年的两倍。根据消费市场调查公司Packaged Facts的说法,2014年本地食品所创造的收入是117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将增加到202亿美元。
位于纽约的Edenworks则采用了水培系统。在这样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中,鱼和蔬菜能够共同生活—鱼缸里养的是罗非鱼,它们所产生的废水被泵运送到生物反应器中,经过细菌分解,产生肥料;植物利用含肥料的水生长;肥料被吸收后,水再次回到鱼缸中。
Edenworks的联合创始人与CEO詹森·格林(Jason Green)说,LED照明成本降低以后,公司便将温室改造成室内农场,用布遮住阳光,形成了仓库一样的环境。
Edenworks虽然还没有实现盈利,但它已经获得了150万美元的投资。它计划在纽约一间闲置的仓库里建立929平方米的垂直农场,预计将于年底开业。格林说,每年该农场有望生产出近6万公斤的绿叶菜以及2万多公斤的鱼。
这种复合养殖的农场如何盈利呢?根据美国农业部2015年对于鱼菜共生经济学的研究,在室内养鱼比在室外鱼塘中成本要高2到3倍。这样的设置也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其多个系统需要一直有人照看、收货、装运。2013年,对于商业化鱼菜共生的研究发现,在此前一年里只有不到1/3的农场能赚钱。
但格林和同行们仍然对垂直农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新泽西州纽瓦克(Newark)AeroFarms的创始人兼CEO大卫·罗森博格(David Rosenberg)说,尽管自己的生意并不赚钱,但他相信规模扩大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他表示:“要想运营下去就要扩大规模,同时也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
阿尔伯特的农场叫Farmbox Greens,位于他在西雅图的家后面一座能放两辆车的车库里。在LED灯光的照射下,56平方米的微型蔬菜放置在高高摞起的盘里。
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密集种植要归功于溶液培养法,植物的根没有入土,而是被浸没在富含营养液的水中。芝麻菜、萝卜、小白菜等微型蔬菜,从种植到收获,时长不超过两个星期。这就使得Farmbox Greens在价格上比那些经过长途运输送来的蔬菜更有优势。
阿尔伯特跟妻子林德赛·希德罗斯卡斯(Lindsay Sidlauskas)共同经营这家农场,他说:“我们的蔬菜更新鲜,而且比外地运来的蔬菜存放的时间要长20%到 30%。”
农场每年的收入不到50万美元,但已经很可观了。阿尔伯特也是因此在2014年辞掉了景观建筑师的工作,在农场全职上班。现在他的手下有3个人,农场的蔬菜销往西雅图地区的50余家餐厅、1个本地食品蔬菜连锁店和4个农贸市场。
《城市农业新闻》(Urban Ag News)的编辑克里斯·希金斯(Chris Higgins)一直关注垂直农业,他说消费者对本地出产的食品有需求,LED灯价格更低、功率也更大,这两点催生了更多垂直农业初创企业的诞生。
能源成本仍是垂直农业成功的一大障碍,美国只有很少的垂直农场能盈利,而它们一般规模都很小。
巴尔的摩(Baltimore)的City-Hydro是能赚钱的一家。拉里·亨茨(Larry Hountz)和詹娜·亨茨(Zhanna Hountz)利用自家三层联排住宅第二层一间闲置的卧室,建起了City-Hydro。亨茨一家投身城市农业纯属生活所需。拉里曾经遭遇过一场严重的车祸,有两年的时间都出不了家门。此后,他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再也做不了原来数据安全顾问的工作了。
“有次詹娜去蔬菜店买了一些非转基因的‘祖传番茄’(heirloom tomatoes),每磅要卖到7美元。我就想:‘我也可以种的。’”
拉里把自家一间长4.5米、宽3米的卧室改造成了垂直农场,种了80种微型蔬菜,卖给当地十几家饭店。他说,农场带来大约12万美元的收入,而他并不打算再扩张,“我们希望能保持一家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垂直农业不使用任何化学杀虫剂,比传统农场需要的水和化肥都少,但是能量成本很高。犹他州立大学农作物生理学教授布鲁斯·布格比(Bruce Bugbee)研究的是人工控制环境中的农业,他说即便是最好的LED灯的能量转换率也只有50%,这就意味着有50%的能源转换成了热能而不是光能。
布格比表示:“运输成本占到生产成本4%的能源。而用于电灯的能源远高于此。”
基恩·贾科梅里(Gene Giacomelli)是位于图森市的(Tucson)亚利桑那大学可控环境农业中心(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Center)主任、农业和生态系统工程教授,他说这样的结果是室内农业通常每单位产出的食品是日常户外农业的20倍,但是如果室内农业的面积扩大,它们就需要更多的电能,不仅用于照明,还要用于泵与风机等设备。
根据在线农业技术行业投资平台AgFunder的统计,2015年食品和农业技术领域初创企业接受的投资达到了46亿美元,这几乎是2014年的两倍。根据消费市场调查公司Packaged Facts的说法,2014年本地食品所创造的收入是117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将增加到202亿美元。
位于纽约的Edenworks则采用了水培系统。在这样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中,鱼和蔬菜能够共同生活—鱼缸里养的是罗非鱼,它们所产生的废水被泵运送到生物反应器中,经过细菌分解,产生肥料;植物利用含肥料的水生长;肥料被吸收后,水再次回到鱼缸中。
Edenworks的联合创始人与CEO詹森·格林(Jason Green)说,LED照明成本降低以后,公司便将温室改造成室内农场,用布遮住阳光,形成了仓库一样的环境。
Edenworks虽然还没有实现盈利,但它已经获得了150万美元的投资。它计划在纽约一间闲置的仓库里建立929平方米的垂直农场,预计将于年底开业。格林说,每年该农场有望生产出近6万公斤的绿叶菜以及2万多公斤的鱼。
这种复合养殖的农场如何盈利呢?根据美国农业部2015年对于鱼菜共生经济学的研究,在室内养鱼比在室外鱼塘中成本要高2到3倍。这样的设置也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其多个系统需要一直有人照看、收货、装运。2013年,对于商业化鱼菜共生的研究发现,在此前一年里只有不到1/3的农场能赚钱。
但格林和同行们仍然对垂直农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新泽西州纽瓦克(Newark)AeroFarms的创始人兼CEO大卫·罗森博格(David Rosenberg)说,尽管自己的生意并不赚钱,但他相信规模扩大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他表示:“要想运营下去就要扩大规模,同时也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