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试验在水稻旱直播田播后1~3d第一次土壤喷雾施药,在水稻3~4叶期间、稗草3.5叶前第二次茎叶喷雾施药处理.试验表明,封闭药剂中35%丙噁·丁草胺EC、500 g/L丙草胺EC在前期封闭处理安全性及封闭除草效果有较好表现.采取茎叶处理的药剂,对禾本科杂草防效都能达到实际应用要求,但要想实现对杂草禾阔双除的目标,需要加强对阔叶杂草除草剂的混用和复配的探索研究.
【机 构】
:
淮安市淮阴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淮安223399;淮安三千禾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江苏淮安22302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在水稻旱直播田播后1~3d第一次土壤喷雾施药,在水稻3~4叶期间、稗草3.5叶前第二次茎叶喷雾施药处理.试验表明,封闭药剂中35%丙噁·丁草胺EC、500 g/L丙草胺EC在前期封闭处理安全性及封闭除草效果有较好表现.采取茎叶处理的药剂,对禾本科杂草防效都能达到实际应用要求,但要想实现对杂草禾阔双除的目标,需要加强对阔叶杂草除草剂的混用和复配的探索研究.
其他文献
为探讨农作物面积减少及其破碎化对害虫种群的影响,采用微景观试验模型系统连续2年研究5个梯度棉花生境面积(棉花种植比例分别为20%、40%、60%、80%和100%,其余均种植玉米)及2种破碎化(完全连通与完全破碎)对棉蚜Aphis gossypii数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棉花生境面积较小(棉花种植比例为20%)时破碎化程度越高,棉蚜数量越多,而生境面积较大(棉花种植比例为40%)时棉蚜的响应正好相反;生境面积中等(棉花种植比例为60%)时,破碎化程度对棉蚜数量影响不大;生境面积大(棉花种植比例为80%)时
为明确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浸提液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取食、产卵选择性及杀虫活性的影响,制备八角茴香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浸提液,用这2种浸提液处理的水稻饲喂白背飞虱后,测定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的杀虫活性,并观察对其取食、产卵量以及蜜露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对照水稻相比,白背飞虱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浸提液处理的水稻上取食和产卵量都极显著地减少,产卵量分别仅为对照水稻的31.5%和40.2%.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提液处理水稻上取食的白背飞虱分泌的蜜露量
为快速、实时、准确地了解新疆棉田棉叶螨(优势种为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发生情况,利用高光谱图像中的7种植被指数,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棉花冠层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用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表征)遥感估测模型和棉叶螨为害等级遥感估测模型,实现棉叶螨为害的实时监测.结果 显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对应的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明显差异,棉叶螨为害等级与棉花冠层叶片SPAD值呈显著负相关关
为明确蠋蝽Arma custos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以及不同蠋蝽密度对自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 显示: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蠋蝽5龄若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29、0.024 d和41.667头;蠋蝽雌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796、0.020 d和5
为明确现阶段棉田常用化学杀虫剂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棉花主要害虫的毒力以及对新疆本地优势天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安全性,于室内分别测定当前21种棉田常用化学药剂对新疆棉田3种主要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截形叶螨Etranychus truncat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以及优势天敌多异瓢虫的毒力,比较不同药剂对各种害虫和天敌的相对毒力指数以及益害毒性比.结果 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10种蚜虫防治药剂对棉蚜成蚜的半致死浓度L
为明确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联合效应,测量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后棉铃虫幼虫的形态学指标,并统计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及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子代存活率.结果 显示,处理3d和5d后,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体长、体宽、头壳宽度、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接入浓度为2.5×1040Bs/mL和2.5×10
为研发转多价抗虫棉,利用蛋白酶专性底物测定马铃薯羧肽酶抑制剂(potato carboxypepti-dases inhibitor,PCI)和Cry1Ac毒素单用及混用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中肠内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和羧肽酶的活性、羧肽酶A (carboxypeptidase A,CPA)和羧肽酶B(carboxypeptidase B,CP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及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结果 表明,饲喂20μg/cm2 PCI+1 μg/cm2 Cry1Ac、4
为了解甘肃省河西走廊棉区5种常见害虫的田间种群消长动态,明确防治适期并提出以植物源药剂为主的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于甘肃省敦煌市和瓜州县棉田连续3年采用人工调查和性诱剂诱捕器监测棉蚜Aphis gossypii、棉叶螨、棉蓟马Thrips tabaci、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发生动态,同时开展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不同类型杀虫剂的田间药效筛选试验,建立科学防控用药技术流程.结果 表明,棉蚜全年有6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2个发生高峰期,建议防治适期为7月
为明确田间使用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影响,用含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LC25的人工饲料持续饲喂棉铃虫3龄幼虫,并对饲喂后其体重、取食量、累计蛹化率、蛹发育历期和蛹重等生长发育及脂肪体内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含量和相关基因SREBP、FAS和HSL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多杀霉素对棉铃虫的亚致死浓度LC25为0.21 mg/kg;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处理4~6 d后,棉铃虫3龄幼虫体重分别为0.065、0.263和0.329 g,较对照显
为探究乳化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调控载药微囊释放性能的机制,评价载药微囊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采用界面聚合法,通过调节乳化剂EL-40用量(0.5%、1.0%和2.0%)制备释放性能不同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分别于棉蚜Aphis gossypii发生初期与盛期进行施药,监测药剂处理后棉蚜与瓢虫的种群动态,明确其对棉田棉蚜的控制效果,并确定最佳施药时期.结果 表明,微囊制备过程中,提高EL-40用量可降低囊壳致密度,进而加快载药微囊活性成分释放,当EL-40用量为0.5%、1.0%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