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教师普遍对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畏难情绪。通过明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价值和功能,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了解幼儿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明确幼儿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路径,将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概念学习 数学应用能力
有些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价值和功能、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机制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以下是有关幼儿数学教育的几点想法,以期能提高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明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2012年10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二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三是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这样一种表述的方式缺乏一定的概括与高度,另外,逻辑性方面也不够强。笔者认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一是使幼儿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和有趣;二是通过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三是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五、明确幼儿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路径
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技能,不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就谈不到能力的提高。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清晰表明能力的提高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关系很密切。但在许多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面临需要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时,尽管幼儿有这种知识和技能,但他并不能想到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幼儿数学应用意识不强。事实上,能力的提高就在于知识的丰富和意识的增强。丰富知识是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数学应用能力的增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需要通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来加以保证。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个体面临某一特定情境时,意识强的人随时能做出某一特定的反应。如创新意识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会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把问题解决掉,而缺乏创新意识的人面临困境时只会求助于他人或放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应用意识强的幼儿较之其他幼儿在面临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贮存于长时记忆系统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激活而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系统,从而加以运用。而这种通道的流畅、意识的增强关键在于数学知识的生活运用。运用多了,数学问题情境与特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就强了,也就是说意识增强了,具体表现为数学应用能力增强了。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概念学习 数学应用能力
有些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价值和功能、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机制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以下是有关幼儿数学教育的几点想法,以期能提高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明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2012年10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二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三是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这样一种表述的方式缺乏一定的概括与高度,另外,逻辑性方面也不够强。笔者认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一是使幼儿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和有趣;二是通过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三是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五、明确幼儿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路径
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技能,不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就谈不到能力的提高。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清晰表明能力的提高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关系很密切。但在许多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面临需要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时,尽管幼儿有这种知识和技能,但他并不能想到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幼儿数学应用意识不强。事实上,能力的提高就在于知识的丰富和意识的增强。丰富知识是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数学应用能力的增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需要通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来加以保证。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个体面临某一特定情境时,意识强的人随时能做出某一特定的反应。如创新意识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会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把问题解决掉,而缺乏创新意识的人面临困境时只会求助于他人或放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应用意识强的幼儿较之其他幼儿在面临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贮存于长时记忆系统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激活而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系统,从而加以运用。而这种通道的流畅、意识的增强关键在于数学知识的生活运用。运用多了,数学问题情境与特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就强了,也就是说意识增强了,具体表现为数学应用能力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