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趋势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融合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对“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为例,发现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传媒界新格局的构建。
  【关键词】大传媒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融合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大融合。在此背景下,秉承着“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我国传媒界呈现出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态势,传媒界实现了传媒生存与发展的多样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媒体的大融合已成传媒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走向“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必然趋势
  
  大文化是当代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文化观。科技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作用要求文化要以服务于人的需求为目的,实现其附加价值,在以文化为本质的支撑基础上,文化向人性化的发展与拓展,可称之为“大文化”。其次,文化的核心之处在于“传”,而媒介发挥着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因此实现媒体多元化,是“大媒体”的要求,更是今后传媒的走向。“大编辑”则是因为,编辑工作是媒体工作的关键环节,文化产品的传播与传承是基于编辑工作之上而展开的。实现大编辑,意味着在传媒的各个领域明确编辑的核心地位,实现编辑业务的融会贯通。①
  “长江大学学生救人身亡”事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尽管事件的发生距今已近一年,但其影响至今仍在发酵。这一事件的传播,较为典型地表现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自传播特点及大融合背景下的“大编辑”理念,以及所实现的最佳传播效果。
  首先,新兴媒体的敏锐、快捷、多视角、形式多样的特点在传播中表现充分。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事件发生,几小时后网络便出现相关信息对事件进行披露,随后几日,网络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密集报道相关信息,并展开热烈讨论;网络视频、手机视频出现捞尸者讨价还价的图像,网络论坛、博客声讨、谴责铺天盖地,甚至出现对“大学生舍己救人是否值得”的质疑。
  而传统媒体在报道深度上、匡正和引导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与CCTV2联合主办专题节目《对话》及《鲁豫有约》——90后平民英雄节目,《人生》等对话式节目爆出了事件背后的黑幕;《新闻1 1》白岩松专题报道《救命无可争议》;《中国青年报》发表深度评论:《90后年轻人是值得托付的一代》,对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南方周末》则采取了专题形式对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
  以上可以看出,在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也体现了各自的功用和特点。在事件发生初期,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挥了揭发与披露的作用,使得事件浮出水面、公布于众,网络自身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舆论阵地,因其互动性强等特性,使得各种观点与意见在网络上相互冲突、碰撞。在事件发生中期,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参与了报道。报纸开辟专题专栏,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始末进行了深度追踪式报道,而谈话形式的电视节目邀请现场目击证人参与节目,增加节目及事件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也使得事件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广泛而深刻并呈现多元化:赞美救人行为、抨击见死不救的船老板及渔民、质疑大学生的行为是否值得等言论四起,因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积极参与所产生的碰撞、共鸣,从而还原事件的全貌。在事件发展后期,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集中地、正面地对“大学生救人”事件进行了宣传,努力挖掘并宣扬事件中的人性光辉,赞美大学生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至此,社会舆论基本得到统一规范,在传统媒体的匡正与引导下对事件本身形成了统一的看法。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代表了社会大融合下的大媒体,实现了不同领域各媒体的分工协作,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而事件最后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人性光芒,更是对事件本质的挖掘,是文化本质向人性化的过渡与拓展,是中华文化与民族文明的结合的体现,即是大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特点,二者的融合使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兴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通常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平面媒体”。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和社会功能,传统媒体具有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从而使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知与判断与传媒的报道之间形成高度对应的关系。在传统理论中,议程设置理论体现为传者强势论。传统媒体将事件在某时段内加强其“显著性”,通过大众传媒反复播报,使其作为“议程”而存在并强烈地影响受众,其效果是,受众对事件感知并发展为深度认知,随后作出判断、提出反馈。在“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中,由于传统媒体,诸如电视、报纸等的参与,使得事件从网络普及到社会舆论,甚至演变成一场关于价值观取向的广泛而深刻讨论。事件发展最后,也通过传统媒体的主流舆论所构建框架定格,成功地“设置”、“引导”了受众对事件的看法、观点甚至反馈。②
  新兴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其形式包括快递信封广告、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新媒体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消解力量,对传统媒体边界、国家边界等等的消解,其次是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具备了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其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网络人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1)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2)具有广泛性;(3)具有偶然性;(4)具有匿名性;(5)个体具有多重性。
  组织传播,意为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分为内联网和外联网。其中内联网的主要实现形式有:web、电子邮件、论坛、公告板等。内联网给组织传播带来巨大的影响,首先是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组织的结构由“金字塔式”变为“网络式”;其次,组织宣传活动多以建立网站的形式展开。通过网络,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的掌握主动权,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网站的影响力。
  在“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中,我们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网络群体以及网络传播的力量。首先,事件的揭露源自于以论坛为载体发表帖子,这一事故的发生被放置于网络之上,同时,网络个体的匿名性不仅保护了传者的权益,更维护了传者、受众的话语权,从侧面激励、鼓励这一事件的继续发展。而“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从广为人知到展开针对价值观的讨论,却得益于组织传播。由组织形成舆论的阵地与氛围,并将其观点、意见通过论坛等扩散开来实现资源共享,各种不同群体、组织之间得以“针锋相对”,在事实中碰撞,在碰撞中摸索出真理,而事件的本质则是人性光芒的绽放与传统美德的悠久流传。
  
  三、在“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中,编辑工作人员实践了“大编辑”的理念
  
  从多媒体角度来讲,编辑工作人员必须注重报道内容的立体性、报道时间的及时性、报道方式的生动性,强调事件的5W,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事件报道的层次感。而从纸质媒体的角度看来,编辑的首要工作当然也包括详细而及时地叙述事件5W,其次,作为典型的要求线性思维模式的代表,编辑工作者更应该注重对已有信息、要素的筛选、沉淀与重组。相对于时效性要求极高的电视、网络等,编辑工作者更应该使报纸等纸质媒介成为传媒界中用于沉淀思想、组织思维、培养理性与逻辑的领域。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各大报刊,例如《南方周末》等,均开辟专栏专版,除了对事件进行披露、报道与讨论外,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过滤、再组合,引发受众对事件的深层次思考。
  
  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更好地体现了传播的正功能:监测化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
  
  透过“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文化的人性化发展为目的,以媒介的多元化为载体,以编辑领域的融会贯通为方法,最终传媒带给社会及其成员“正”的效用。事件的发生及讨论的过程是曲折的,而事件的信息、构成元素本身经由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筛选,其最后结果是正面而积极的,传媒积极履行了监督、监测的职责,协调了多个不同价值观念的群体,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信息来源、媒介资源、受众群体、议程设置呈现新特征,事实证明传统媒体不会消失,反而会迸发勃勃生机。
  事实证明,传媒界的大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化趋势不仅不会淡漠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更不会扼杀新兴媒体的蓬勃朝气,二者相得益彰、扬长避短,共同承载起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人民大学博导赵彦云谈文化、媒体、编辑的竞争力》,http://book.sin-
  a.com.cn/2008-04-28/1105234432.shtml
  ②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天才幽默大师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知道自己处于劣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  但是,他对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了,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兄弟,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拜托你在我帽子上开两枪,证明我被打劫了。”  歹徒心想,有了这笔钱,这个小小要求当然可以满足了,于是便对着帽子开了两枪。  卓别林再次恳求:“兄弟,可否在我衣服和裤子上再各补一枪,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构建和拓展网络公共领域的空间,但是网民参与中也容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河北大学飙车案”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网络的关注,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话题。  【关键词】网络 群体极化 河北大学飙车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功能也不断延伸,在建构公共领域的空间中不断拓展,如BBS论坛、SNS和QQ群的网络社区等。同时网络也在助推着公民社会的形成,其中网民参与
“沉没的声音”是指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的弱小声音和一些“说也白说”,即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的声音。媒体打捞“沉没的声音”应该从采写弱势群体的报道开始,让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成为报道的主角,让“沉没的声音”通过媒体“出声”,不再沉没。  一、更好地倾听“沉没的声音”。写好弱势群体的报道,深入采访是第一要务。我们不能只是职业化的从采访对象那榨取冰冷的信息,而是应该了解到他生命的一段历程、一段波折
【关键词】校报 副刊 文化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说过,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张报纸对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最关注的当然是新闻。但若静下心来看,值得耐心去品味的且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无疑还是副刊。    一、校报副刊以其文化品位引领青年学生  副刊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报纸的文化价值,从
【摘要】本文通过对“闫德利事件”的回顾,分析媒体选择该“新闻”进行大量报道及转载的原因,即新形势下,媒体面临着各种利益的博弈,提出了媒体应重新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实现社会责任的途径。  【关键词】媒体选择 时代博弈 媒体责任    “闫德利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09年9月10日。当天,以“闫德利”为名的不同博客上,相继出现了网帖《我的忏悔》,内容涉及“感染艾滋”的字眼。10月14日,华东某都市报刊发
创建于1962年的蒙城县中医院,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变化,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科研、预防、保健、血液供应、社区医疗、老年公寓为一体,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并先后被评为“二级甲等”、“全省示范”中医医院、“诚信医院”。  蒙城县中医院占地17982平方米,业务用房18400平方米,固定资产6500万元,全院职工400余人,医学专家80余名,医学硕士2名,省级跨世纪人
【摘要】新闻评论是针对变动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及时或适时发表的宣传性、意见性等信息,它是公众意见的表达方式。面对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新闻评论来实现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为例,探讨新闻评论如何发挥作用。  【关键词】新闻评论 公共领域 公共精神    1998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访问中国时说:“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
我喜欢泡上一壶茶慢慢饮用,但是经常喝不完,只能放上一夜第二天再喝。很多人都说隔夜茶会滋生细菌,产生亚硝酸盐所以不能饮用,这是真的吗?  只要保存得当,隔夜茶是可以飲用的。很多人担心其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其实不必。央视记者曾做过实验,将一杯冲泡了12小时、一杯冲泡了24小时以及一杯刚刚冲泡的茶送到北京营养源研究所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放置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的茶跟刚泡的茶,亚硝酸盐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
【摘要】在激烈的媒体竞技场中,报纸副刊变化非常大。受众面较窄的企业报副刊也在改变,但由于对其定位不准确,导致发展缓慢,处境尴尬。本文对这一现状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企业报副刊 定位 贴近性    业界对于报纸副刊的改版争议很多,一方面是“副刊衰落说”,认为随着文学的日渐式微,传统副刊正在衰落;另一方面各种新的副刊形式也在探索中,赞赏与批评的声音共存。笔者总结报纸副刊的改版主要有三类倾向:  一
【摘要】2006年8月,针对商品因季节、地域、配方等因素而产生的差价问题,《幸运52》衍生出来的新型经济类节目《购物街》正式栏目化播出。《购物街》在推出一个月后,便出人意料地迅速跃升至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的收视率榜首,并且不断刷新收视高峰的记录。《购物街》为何能在短时间里吸引了观众注意力?本文将通过分析《购物街》的节目形式特点等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购物街 创新追求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