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施的以明确其经济责任关系的一种审计行为,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具有的时间跨度长、层次高、涉及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等特点,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问题;对策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高校新建校区空前增多,办学规模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成本也不断加大,高负债运行已成为制约高校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内涵建设。第一,近年来,我省一些高校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纷纷征地建设新校区。虽然加快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但同时贷款这把双刃剑也给高校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第二,高校普遍存在合作办学不规范问题,亟待近一步完善合作办学制度。在近年对高校审计中发现,高校普遍存在合作办学不规范的现象。为规范合作办学行为,2008年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但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尚未按照《办法》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二、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滞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有关行政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提拔、调动、辞(免、撤)职、离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工作岗位之前,就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作出评价。而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组织决定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2)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没有具体量化标准,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等问题。(3)经济责任审计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因为侧重点不明确,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应达到的高度和层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4)有关部门配合脱节。各职能部门在审计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由于部门配合脱节,工作中容易互相推诿,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搞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1)选好审计组长。要安排有实际工作经验、政策水平高、业务熟练的人员担任审计组长,审计组长是审计小组的核心。(2)要求被审计人员签署承诺书。经济责任审计发出《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要求被审计对象签署承诺书,向审计组承诺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从制度上制约被审计人提供虚假资料。(3)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通过座谈会发现财务帐面以外的有关信息和线索,充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況,使审计工作更细致更深入。(4)评审内部控制制度及重大决策。审计人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选择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进行制度建设评价;对重要决策进行审计,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个别领导独断专行搞人情投资,是否存在重大损失或潜在损失。(5)规避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依法审计,把握客观性、谨慎性、统一性及量化性的原则,特别是对审计事项做出的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积极慎重的态度。
四、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因对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并制定责任追究细则,一是明确追究主体应负的责任;二是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三是规定由谁来执行责任追究。(2)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评价的核心是如何确立领导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此,必须正确区分四个界限,即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领导责任与现任领导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评价规范等。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规范实施审计,减少工作的随意性。(4)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的内容,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力度。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问题;对策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高校新建校区空前增多,办学规模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成本也不断加大,高负债运行已成为制约高校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内涵建设。第一,近年来,我省一些高校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纷纷征地建设新校区。虽然加快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但同时贷款这把双刃剑也给高校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第二,高校普遍存在合作办学不规范问题,亟待近一步完善合作办学制度。在近年对高校审计中发现,高校普遍存在合作办学不规范的现象。为规范合作办学行为,2008年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但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尚未按照《办法》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二、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滞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有关行政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提拔、调动、辞(免、撤)职、离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工作岗位之前,就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作出评价。而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组织决定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2)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没有具体量化标准,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等问题。(3)经济责任审计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因为侧重点不明确,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应达到的高度和层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4)有关部门配合脱节。各职能部门在审计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由于部门配合脱节,工作中容易互相推诿,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搞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1)选好审计组长。要安排有实际工作经验、政策水平高、业务熟练的人员担任审计组长,审计组长是审计小组的核心。(2)要求被审计人员签署承诺书。经济责任审计发出《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要求被审计对象签署承诺书,向审计组承诺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从制度上制约被审计人提供虚假资料。(3)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通过座谈会发现财务帐面以外的有关信息和线索,充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況,使审计工作更细致更深入。(4)评审内部控制制度及重大决策。审计人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选择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进行制度建设评价;对重要决策进行审计,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个别领导独断专行搞人情投资,是否存在重大损失或潜在损失。(5)规避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依法审计,把握客观性、谨慎性、统一性及量化性的原则,特别是对审计事项做出的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积极慎重的态度。
四、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因对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并制定责任追究细则,一是明确追究主体应负的责任;二是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三是规定由谁来执行责任追究。(2)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评价的核心是如何确立领导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此,必须正确区分四个界限,即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领导责任与现任领导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评价规范等。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规范实施审计,减少工作的随意性。(4)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的内容,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力度。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