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是高技术兵器,就越不可能像一支枪、一门炮那样,具有较大的简易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就越需要借重编成及保障机制上的系统性。
装备F-117A战机的美国空军第7战斗机中队于2006年末正式宣告解散,这标志着被称为凶悍“蝙蝠侠”的隐身轰炸机分阶段退役的开始。这种开辟了兵器隐身时代、一时间被兵器爱好者当作时尚谈资、形似蝙蝠的高技术兵器,不过十几年工夫就黯然出局,太值得人们玩味了。
遥想1991年海湾战争,45架F-117A共执行了1 271架次的作战任务,轰炸了其战略清单中40%的伊拉克目标,投弹命中率高达85%,而“蝙蝠侠”自身却毫发未损,何等风光!然而此后仅隔8年,上个世纪最后一年的3月27日,一架尾翼编号AF-80-806的“蝙蝠侠”,却在南联盟布加诺维奇村庄附近,被一枚老土老土的俄制“萨姆”3型导弹击中,飞行员侥幸逃生。那七零八落的“蝙蝠侠”残骸照片迅速传遍世界,引起的轰动一点也不逊于它当初的赫赫成名。更为糟糕的效应是,人们对高技术兵器的敬畏发生动摇,南联盟的民心士气陡然大振。作为击落F-117A的英雄,南联盟军队指挥官丹尼(现今是一个面包房的老板)每年的3月27日,都和他的战友举行一次纪念光荣的聚会,而他每次都特别烤制一份“蝙蝠侠”造型的蛋糕,供宾客们享用。这是不是有些传奇,又有些苦涩?
其实,F-117A的被击落,这中间恐怕就潜伏着某种战争指导上的辩证法则。
其一,高技术兵器之高,也不外是有所能有所不能。诚如F-117A的隐身功能,就不是处处灵验。或者换一句话,高技术兵器一天不能彻底剥夺中低技术兵器存在的合理性,它也就不要指望自己一统天下,绝无对手。其实在科索沃战争中,除了“蝙蝠侠”,北约的各种高性能飞机,包括巡航导弹之类,都有“露怯”的记录,足以说明高技术兵器本身也有为敌所乘的软肋,被敌点穴的命门。
其二,高技术兵器的靶场试验数据并不完全代表它的实战能力。道理很简单,单个兵器、单项技术的对抗,与敌我之间全方位和所有(不光是高技术,也有中低技术)武器系统的对抗不可同日而语。记得当年越战一开始,越军的防空力量主要是普通高炮,够不着美军的战机,防空作战收效甚微。后来他们的部署编成中有了苏制地空导弹,逼得美军战机不得不低空和超低空突防,这就为普通高射火器提供了用武之地。战后的统计表明,越战期间越军共击落美机4 033架,其中3 883架是被高炮和高射机枪击落的。平心而论,当时越军的技术落差是非常明显。但由于他们是在用整个系统、用高中低技术相互依傍的“并存”效应和强敌对抗,使美军的空中力量不能有恃无恐,出演了哀兵制胜的历史活剧。这既说明高技术条件下,中低技术的一方并非只有招架之功,更证明高技术兵器有时也必须无奈地就范于中低技术兵器营造的战场。
其三,“不对称”战争,必须寻觅“不对称”的战法。F-117A所以折戟沉沙,是因为它太相信自己的隐身功能,太相信自己有金刚不坏之身。须知,越是高技术兵器,就越不可能像一支枪、一门炮那样,具有较大的简易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就越需要借重编成及保障机制上的系统性。因之其系统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便可能是对手歪打正着的着眼之点和发力之处。既然你的特别之处是隐身,是“单向透明”,当然我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攻破你的隐身,令你武功全废。“不对称”战法就是不按你所希望的游戏规则出招,力避与强大对手占优势的高技术领域作狭路相逢之争,而是抓住高技术兵器与生俱来的某些缺陷,发挥中低技术避短扬长之潜能,作批亢捣虚的斗法。F-117A的出局,并不是它的隐身技术已经过时,而是它没有周延地考虑到与某些中低技术搡撞的可能性,结果被敌窥破玄机,“单向透明”的技术设计成了无可遁形的自我嘲讽。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蝙蝠侠”的风光已成为过去式。生产F-117A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第四代F-22“猛禽”战斗机已经粉墨登场。据说,它拥有更强的隐身和超一流的作战性能,可轻松替代F-117A执行的所有任务。但是,F-117A黯然出局的原因,究竟是军火商出于商业目的而故意留下了技术漏洞,抑或是五角大楼某些将军们战略思维上的闪失?恐怕都只能暂付阙如。总之,2008年,兵器爱好者们就只能到航空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去叩问“蝙蝠侠”的峥嵘岁月了。
[编辑/严晓峰]
装备F-117A战机的美国空军第7战斗机中队于2006年末正式宣告解散,这标志着被称为凶悍“蝙蝠侠”的隐身轰炸机分阶段退役的开始。这种开辟了兵器隐身时代、一时间被兵器爱好者当作时尚谈资、形似蝙蝠的高技术兵器,不过十几年工夫就黯然出局,太值得人们玩味了。
遥想1991年海湾战争,45架F-117A共执行了1 271架次的作战任务,轰炸了其战略清单中40%的伊拉克目标,投弹命中率高达85%,而“蝙蝠侠”自身却毫发未损,何等风光!然而此后仅隔8年,上个世纪最后一年的3月27日,一架尾翼编号AF-80-806的“蝙蝠侠”,却在南联盟布加诺维奇村庄附近,被一枚老土老土的俄制“萨姆”3型导弹击中,飞行员侥幸逃生。那七零八落的“蝙蝠侠”残骸照片迅速传遍世界,引起的轰动一点也不逊于它当初的赫赫成名。更为糟糕的效应是,人们对高技术兵器的敬畏发生动摇,南联盟的民心士气陡然大振。作为击落F-117A的英雄,南联盟军队指挥官丹尼(现今是一个面包房的老板)每年的3月27日,都和他的战友举行一次纪念光荣的聚会,而他每次都特别烤制一份“蝙蝠侠”造型的蛋糕,供宾客们享用。这是不是有些传奇,又有些苦涩?
其实,F-117A的被击落,这中间恐怕就潜伏着某种战争指导上的辩证法则。
其一,高技术兵器之高,也不外是有所能有所不能。诚如F-117A的隐身功能,就不是处处灵验。或者换一句话,高技术兵器一天不能彻底剥夺中低技术兵器存在的合理性,它也就不要指望自己一统天下,绝无对手。其实在科索沃战争中,除了“蝙蝠侠”,北约的各种高性能飞机,包括巡航导弹之类,都有“露怯”的记录,足以说明高技术兵器本身也有为敌所乘的软肋,被敌点穴的命门。
其二,高技术兵器的靶场试验数据并不完全代表它的实战能力。道理很简单,单个兵器、单项技术的对抗,与敌我之间全方位和所有(不光是高技术,也有中低技术)武器系统的对抗不可同日而语。记得当年越战一开始,越军的防空力量主要是普通高炮,够不着美军的战机,防空作战收效甚微。后来他们的部署编成中有了苏制地空导弹,逼得美军战机不得不低空和超低空突防,这就为普通高射火器提供了用武之地。战后的统计表明,越战期间越军共击落美机4 033架,其中3 883架是被高炮和高射机枪击落的。平心而论,当时越军的技术落差是非常明显。但由于他们是在用整个系统、用高中低技术相互依傍的“并存”效应和强敌对抗,使美军的空中力量不能有恃无恐,出演了哀兵制胜的历史活剧。这既说明高技术条件下,中低技术的一方并非只有招架之功,更证明高技术兵器有时也必须无奈地就范于中低技术兵器营造的战场。
其三,“不对称”战争,必须寻觅“不对称”的战法。F-117A所以折戟沉沙,是因为它太相信自己的隐身功能,太相信自己有金刚不坏之身。须知,越是高技术兵器,就越不可能像一支枪、一门炮那样,具有较大的简易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就越需要借重编成及保障机制上的系统性。因之其系统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便可能是对手歪打正着的着眼之点和发力之处。既然你的特别之处是隐身,是“单向透明”,当然我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攻破你的隐身,令你武功全废。“不对称”战法就是不按你所希望的游戏规则出招,力避与强大对手占优势的高技术领域作狭路相逢之争,而是抓住高技术兵器与生俱来的某些缺陷,发挥中低技术避短扬长之潜能,作批亢捣虚的斗法。F-117A的出局,并不是它的隐身技术已经过时,而是它没有周延地考虑到与某些中低技术搡撞的可能性,结果被敌窥破玄机,“单向透明”的技术设计成了无可遁形的自我嘲讽。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蝙蝠侠”的风光已成为过去式。生产F-117A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第四代F-22“猛禽”战斗机已经粉墨登场。据说,它拥有更强的隐身和超一流的作战性能,可轻松替代F-117A执行的所有任务。但是,F-117A黯然出局的原因,究竟是军火商出于商业目的而故意留下了技术漏洞,抑或是五角大楼某些将军们战略思维上的闪失?恐怕都只能暂付阙如。总之,2008年,兵器爱好者们就只能到航空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去叩问“蝙蝠侠”的峥嵘岁月了。
[编辑/严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