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春天,时而小雨淅淅沥沥,可以一杯咖啡一本书,继而思绪万千;时而又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是三五好友或举家游园踏青、赏鸟语花香的好时节,若再有音乐相伴,岂不美哉?此等乐事不必“踏破铁鞋”,尽在今年的上海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对,你没有听错,2015已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圆满落幕的不再是单场的音乐会,而是足足两天的音乐节。如此视听盛宴,叫人意犹未尽。
这次的辰山音乐节,观众不仅能够享受在落日余霞、星光点点的氛围中欣赏音乐的惬意,更可足不出沪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豪迈以及哈萨克族的热情。主办方为给上海市民一个更加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机会,特意在岩石与药用植物园设置了一个“小舞台”,携手“行耳文化”一同为观众呈现来自内蒙古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行耳文化”基于自身的人类学背景,谙于世界音乐文化,专做音乐现场、田野录音、纪录片拍摄等活动,此次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小舞台的设置,相对大舞台要小巧精致得多,它的直径只有五米,台高也很矮,舞台不设独立座位,为的是让观众更自由、更近距离地感受民族音乐的氛围。人们可以坐在台前的草坪或长条椅上,抑或坐在旁边的山坡上,沐浴阳光,聆听音乐,看着孩子们三两嬉戏,随乐起舞,其乐融融。
小舞台虽小,但节目颇丰。周六、周日两天下午两点至四点半,小舞台不断为观众送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展示。安尼沃尔·哈力汗(Anuar Kaldekhan)是哈萨克族的独立音乐人,2012年在乌鲁木齐组建乐队Alakhan,探索植根于哈萨克传统民谣的哈萨克新音乐。在哈萨克语中,Alakhan意为“掌心”,拆开看,ala有“杂色”的意思,寓意乐队风格多样融合,khan直译为“血”,引申为音乐的骨血,表明乐队扎根于哈萨克的传统民谣。他们的音乐拼贴了自己采录的自然声小样,如绵羊叫声,一下子令听众仿佛置身在新疆北部的高原草甸上。哈萨克的歌声渐弱,转眼又传来了蒙古族的“阿音”。原来这是一支蒙古族原生态组合,“阿音”在蒙语中意为“旅途”,忽然间源远流长了几千年的古老音乐就这样长途跋涉来到上海,回荡在辰山。弓弦潮尔、马头琴、图布秀尔、口弦琴、萨满鼓、呼麦、长调,观众随着这些看来特别、听来奇异的乐器与表演方式,刹那间时空交错,已不知身在何处。
太阳渐渐落山,傍晚六时许,在晚霞的映衬下,大舞台的演出拉开了帷幕。由于201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第一天大舞台的曲目以“和平之声”为主题,演出了两部中西方合唱艺术作品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和《欢乐颂》,由旅德青年指挥家、现任上海歌剧院驻团指挥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演出。沪上深受市民喜爱的主持人张民权老师担任《黄河大合唱》的朗诵,领唱部分除了专业歌唱家外,还加入了四名先前在经典947举办的“我要唱黄河”活动的比赛胜出者,真可谓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唱出了华夏儿女的博大胸怀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勾起了几代人的回忆。最后出自“乐圣”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唱响了人类追求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美好理想,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
大舞台精彩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第二天上海市民朋友们又欣赏到当代国际乐坛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米沙·麦斯基,以及英国指挥家乔纳森·诺特率领的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他们带来的是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这位大提琴家的演奏以能够将诗意、精致的优雅感、强烈个性与辉煌技巧融为一体而著称,他的穿着时尚也同样闻名于世,当日,麦斯基先生着宝蓝色丝绸演出服登台,为原本就休闲轻松的音乐会更添一抹亮色。这一天,观众还听到了来自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温暖、绵厚之声。该乐团是与柏林爱乐乐团并称的“德国最出色的两个国家级交响乐团”,在长达六十七年的历史中,经过多位一流指挥大师的训练,如从1949年起领导乐团二十年之久的德国传奇指挥家约瑟夫·凯尔伯特(Joseph Keilbeth)等。除《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外,乐团还演奏了多部西方古典音乐名作选段,如巴赫的《G大调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等。当音乐会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本次音乐节也正式落下了帷幕。
回顾2015年上海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亮点颇多。露天音乐会总给人一种休闲浪漫的感觉,而植物园这个场地更是为音乐节增色不少。音乐节不用急着听音乐,可以从赏花开始。此时恰逢辰山植物园的月季展,观众上午可以举家游园赏花,中午可自备食物野餐,就着草地席地而坐,享用美食,静待演出。小舞台的中华民族作品与大舞台的西方古典音乐中西合璧,相映成辉。而且,音乐节运用了六十多个话筒进行收音,不同乐器组运用不同的话筒收音,同时用了四组喇叭扩声,并在音乐节举办的前一个月就把曲目给调音师,以备研究扩声方案,如此充分的准备保证了音乐节良好的音响效果。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即辰山草地音乐会升级为音乐节,这着实令人喜出望外。经典947总监沈舒强曾表示压力很大:“古典音乐受众群相对偏小,一天变两天演出成本也大幅增加。”但音乐节的成功完全打消了沈总监的顾虑。
追根溯源,辰山音乐会的诞生恰恰是缘于一个节日的庆典。2012年正值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创办三十周年之际,为了庆祝这个沪上深受市民喜爱的古典音乐普及活动,星广会决定效仿柏林森林音乐会,举办一个大型的户外演出,即辰山草地音乐会。据说当时为了寻求合适的场地也是煞费心思,从陆家嘴绿地、中山公园到东方绿洲,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合适,就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刚刚落成的上海辰山植物园进入了工作人员的视线,经过走访,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因为辰山植物园的展览温室南面,上万平方米的大草坪被取名为“绿色剧场”,该场地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举办户外音乐会的。如此一拍即合,方才成就了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上海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
音符飘落,余音袅袅,欢笑散场,音乐节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久久不能抹去。
这次的辰山音乐节,观众不仅能够享受在落日余霞、星光点点的氛围中欣赏音乐的惬意,更可足不出沪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豪迈以及哈萨克族的热情。主办方为给上海市民一个更加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机会,特意在岩石与药用植物园设置了一个“小舞台”,携手“行耳文化”一同为观众呈现来自内蒙古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行耳文化”基于自身的人类学背景,谙于世界音乐文化,专做音乐现场、田野录音、纪录片拍摄等活动,此次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小舞台的设置,相对大舞台要小巧精致得多,它的直径只有五米,台高也很矮,舞台不设独立座位,为的是让观众更自由、更近距离地感受民族音乐的氛围。人们可以坐在台前的草坪或长条椅上,抑或坐在旁边的山坡上,沐浴阳光,聆听音乐,看着孩子们三两嬉戏,随乐起舞,其乐融融。
小舞台虽小,但节目颇丰。周六、周日两天下午两点至四点半,小舞台不断为观众送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展示。安尼沃尔·哈力汗(Anuar Kaldekhan)是哈萨克族的独立音乐人,2012年在乌鲁木齐组建乐队Alakhan,探索植根于哈萨克传统民谣的哈萨克新音乐。在哈萨克语中,Alakhan意为“掌心”,拆开看,ala有“杂色”的意思,寓意乐队风格多样融合,khan直译为“血”,引申为音乐的骨血,表明乐队扎根于哈萨克的传统民谣。他们的音乐拼贴了自己采录的自然声小样,如绵羊叫声,一下子令听众仿佛置身在新疆北部的高原草甸上。哈萨克的歌声渐弱,转眼又传来了蒙古族的“阿音”。原来这是一支蒙古族原生态组合,“阿音”在蒙语中意为“旅途”,忽然间源远流长了几千年的古老音乐就这样长途跋涉来到上海,回荡在辰山。弓弦潮尔、马头琴、图布秀尔、口弦琴、萨满鼓、呼麦、长调,观众随着这些看来特别、听来奇异的乐器与表演方式,刹那间时空交错,已不知身在何处。
太阳渐渐落山,傍晚六时许,在晚霞的映衬下,大舞台的演出拉开了帷幕。由于201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第一天大舞台的曲目以“和平之声”为主题,演出了两部中西方合唱艺术作品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和《欢乐颂》,由旅德青年指挥家、现任上海歌剧院驻团指挥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演出。沪上深受市民喜爱的主持人张民权老师担任《黄河大合唱》的朗诵,领唱部分除了专业歌唱家外,还加入了四名先前在经典947举办的“我要唱黄河”活动的比赛胜出者,真可谓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唱出了华夏儿女的博大胸怀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勾起了几代人的回忆。最后出自“乐圣”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唱响了人类追求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美好理想,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
大舞台精彩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第二天上海市民朋友们又欣赏到当代国际乐坛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米沙·麦斯基,以及英国指挥家乔纳森·诺特率领的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他们带来的是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这位大提琴家的演奏以能够将诗意、精致的优雅感、强烈个性与辉煌技巧融为一体而著称,他的穿着时尚也同样闻名于世,当日,麦斯基先生着宝蓝色丝绸演出服登台,为原本就休闲轻松的音乐会更添一抹亮色。这一天,观众还听到了来自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温暖、绵厚之声。该乐团是与柏林爱乐乐团并称的“德国最出色的两个国家级交响乐团”,在长达六十七年的历史中,经过多位一流指挥大师的训练,如从1949年起领导乐团二十年之久的德国传奇指挥家约瑟夫·凯尔伯特(Joseph Keilbeth)等。除《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外,乐团还演奏了多部西方古典音乐名作选段,如巴赫的《G大调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等。当音乐会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本次音乐节也正式落下了帷幕。
回顾2015年上海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亮点颇多。露天音乐会总给人一种休闲浪漫的感觉,而植物园这个场地更是为音乐节增色不少。音乐节不用急着听音乐,可以从赏花开始。此时恰逢辰山植物园的月季展,观众上午可以举家游园赏花,中午可自备食物野餐,就着草地席地而坐,享用美食,静待演出。小舞台的中华民族作品与大舞台的西方古典音乐中西合璧,相映成辉。而且,音乐节运用了六十多个话筒进行收音,不同乐器组运用不同的话筒收音,同时用了四组喇叭扩声,并在音乐节举办的前一个月就把曲目给调音师,以备研究扩声方案,如此充分的准备保证了音乐节良好的音响效果。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即辰山草地音乐会升级为音乐节,这着实令人喜出望外。经典947总监沈舒强曾表示压力很大:“古典音乐受众群相对偏小,一天变两天演出成本也大幅增加。”但音乐节的成功完全打消了沈总监的顾虑。
追根溯源,辰山音乐会的诞生恰恰是缘于一个节日的庆典。2012年正值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创办三十周年之际,为了庆祝这个沪上深受市民喜爱的古典音乐普及活动,星广会决定效仿柏林森林音乐会,举办一个大型的户外演出,即辰山草地音乐会。据说当时为了寻求合适的场地也是煞费心思,从陆家嘴绿地、中山公园到东方绿洲,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合适,就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刚刚落成的上海辰山植物园进入了工作人员的视线,经过走访,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因为辰山植物园的展览温室南面,上万平方米的大草坪被取名为“绿色剧场”,该场地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举办户外音乐会的。如此一拍即合,方才成就了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上海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
音符飘落,余音袅袅,欢笑散场,音乐节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久久不能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