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生活如网,被一切琐碎与繁褥所包围络织,那将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网的密度,广度,不是一般人所能冲破,也不强求任何人都将其冲破,只是在追求自由的人们眼里,有了网的存在,当被其笼罩着的时候,总会有一股劲想要突围。
也许因为身在其中,尚能获得某种力量保护而感到幸运,但是过于密织的生活,难免觉得像困在囚笼里,久而久之,视觉,听觉,嗅觉以及一切本来熟悉的事物就都变得陌生了。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绪和观念上,则是被禁锢的思想和压抑的心理,以及挥之不去的压迫下的阴影。犹如一张无边却充满神奇张力的大网,围住的不只是人身的自由,更是一个人生活的所有。
好比隔上一段时间没去过的河堤,既不知道随着夏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换而影响到江水的清浊程度,河堤上起风的时间以及带给小城人们出门散步时间的变化,也不容易记起以前常来这里所看见、听到或经历的东西,一切都是无比陌生的存在。直到费尽脑筋想追寻和试图回忆起某些人、某些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抽闲出门了,就算忙里抽闲也只满足于平躺着的放松或者朋聚的欢乐,自然少了对河堤的光顾。久了再“故地重游”,只会少了许多熟悉和亲切,多了一份陌生的感慨和难以掩饰的无奈。
即使明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但平凡生活中的人们,更多还是当局者迷,就算下定了决心暗示自己再不出门活动,身体和心理就会颓废不堪,甚至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可偏偏由于时间、地点或者“意外”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放弃了反思和付诸行动。所以想在有了闲暇再出门,那无疑是一种可笑的奢望。就像《明日歌》里所唱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任何对自由与突破、超越的幻想都将成为泡沫。
水中月,镜中花,捉拿不得,又时不我待,转眼即逝。可见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相通的特征:既不能占为己有,又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能以平常而纯粹的心态去欣赏和解读,才有机会体味到它的美好与珍贵。闲暇也如此,既等待不到,也不可追悔和挽留,只能因时而起,看个人对生活、工作的协调和处理,并从观念上去认识时间与自由的内涵,甚至对生命和灵魂的自由有一定认知能力,才能拥有所谓的“闲暇时光”和“岁月静好”。不然越是埋怨生活和工作忙碌,越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的境域,最后被网罗在无垠的“黑洞”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生活中的人们都容易陷入对闲暇的自由和忙碌的束缚———两者对立面的认知偏见上:有人认为长时间的忙碌境况下,已经没有休息机会了,久而久之就接受了自己是天生忙碌命的“现实”;有人则认为闲适是生活应有的姿态,生活不应该是顾此失彼、忙于奔命的状态,应该学会偷懒和享受,甚至认为短暂的闲暇理应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常态,永远也不要再“重蹈覆辙”、再陷入令人心烦意乱的逆境当中。两者看似对忙碌与闲适的理性认知,且在现实生活中被“证明”过,但具有创新意识———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憧憬和追求的人们,绝不苟同于这两种态度,而是以一种中庸之道去处理忙与闲的对立矛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之网和生命的囧境。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利名休竞。有限光阴,无涯尘事,贪爱何时尽……心中无事,眼前清净,俱是快活时景。”选自宋朝无名氏的《永遇乐,忙里偷闲》,讀来心境清凉,闲适备至,也可猜测词人定然属于较强的时间驾驭者,起码对闲适、心境和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拥有足够的理解和调适能力,并且无论在顺境亦或逆境之中都能处世不惊,游刃有余。绝不被一时的忙碌而踌躇失措,也不会沉溺于清闲中的快感,而是有的放矢,看淡得失之忧患,以自己理性认知去装点生活的色彩和描绘生命的图幅。
执笔至此,才发现生活之网,也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个个打了死结的枷锁,完全可以发挥个人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以平常、宽松而达观的心态去体验生活,既热爱和尊重生活的忙碌———创业干事劲头和激发生命热量与温度的体现,也学会享受和珍惜片刻的闲适———跟亲人相见、与友人相聚、和爱人相伴的时光。有了这种心态,哪怕生活在大网之下,也不会郁闷成性,惆怅慨叹,而会相信孤独是暂时的,否极泰来也有时;也不会为冲破大网而得意忘形、放浪形骸,陶醉于一时之欢,忘了生活的忙碌与实现生命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生活姿态的认知也许与此哲理相通,在此基础上,也相信人们总能成为忙碌与休闲的驾驭者。犹如今夜河堤上散步和跑步的人们,彼此各有所好,效果各有千秋,脸上都显现着满足而幸福的表情。也可想象他们对待生活的姿态,理应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有了与众不同却适合自己的认知。
此刻,一个人走在晚风吹面的舒适环境下,精神极爽。思绪在空旷的天宇下,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又不失方向……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也许因为身在其中,尚能获得某种力量保护而感到幸运,但是过于密织的生活,难免觉得像困在囚笼里,久而久之,视觉,听觉,嗅觉以及一切本来熟悉的事物就都变得陌生了。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绪和观念上,则是被禁锢的思想和压抑的心理,以及挥之不去的压迫下的阴影。犹如一张无边却充满神奇张力的大网,围住的不只是人身的自由,更是一个人生活的所有。
好比隔上一段时间没去过的河堤,既不知道随着夏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换而影响到江水的清浊程度,河堤上起风的时间以及带给小城人们出门散步时间的变化,也不容易记起以前常来这里所看见、听到或经历的东西,一切都是无比陌生的存在。直到费尽脑筋想追寻和试图回忆起某些人、某些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抽闲出门了,就算忙里抽闲也只满足于平躺着的放松或者朋聚的欢乐,自然少了对河堤的光顾。久了再“故地重游”,只会少了许多熟悉和亲切,多了一份陌生的感慨和难以掩饰的无奈。
即使明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但平凡生活中的人们,更多还是当局者迷,就算下定了决心暗示自己再不出门活动,身体和心理就会颓废不堪,甚至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可偏偏由于时间、地点或者“意外”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放弃了反思和付诸行动。所以想在有了闲暇再出门,那无疑是一种可笑的奢望。就像《明日歌》里所唱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任何对自由与突破、超越的幻想都将成为泡沫。
水中月,镜中花,捉拿不得,又时不我待,转眼即逝。可见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相通的特征:既不能占为己有,又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能以平常而纯粹的心态去欣赏和解读,才有机会体味到它的美好与珍贵。闲暇也如此,既等待不到,也不可追悔和挽留,只能因时而起,看个人对生活、工作的协调和处理,并从观念上去认识时间与自由的内涵,甚至对生命和灵魂的自由有一定认知能力,才能拥有所谓的“闲暇时光”和“岁月静好”。不然越是埋怨生活和工作忙碌,越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的境域,最后被网罗在无垠的“黑洞”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生活中的人们都容易陷入对闲暇的自由和忙碌的束缚———两者对立面的认知偏见上:有人认为长时间的忙碌境况下,已经没有休息机会了,久而久之就接受了自己是天生忙碌命的“现实”;有人则认为闲适是生活应有的姿态,生活不应该是顾此失彼、忙于奔命的状态,应该学会偷懒和享受,甚至认为短暂的闲暇理应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常态,永远也不要再“重蹈覆辙”、再陷入令人心烦意乱的逆境当中。两者看似对忙碌与闲适的理性认知,且在现实生活中被“证明”过,但具有创新意识———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憧憬和追求的人们,绝不苟同于这两种态度,而是以一种中庸之道去处理忙与闲的对立矛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之网和生命的囧境。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利名休竞。有限光阴,无涯尘事,贪爱何时尽……心中无事,眼前清净,俱是快活时景。”选自宋朝无名氏的《永遇乐,忙里偷闲》,讀来心境清凉,闲适备至,也可猜测词人定然属于较强的时间驾驭者,起码对闲适、心境和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拥有足够的理解和调适能力,并且无论在顺境亦或逆境之中都能处世不惊,游刃有余。绝不被一时的忙碌而踌躇失措,也不会沉溺于清闲中的快感,而是有的放矢,看淡得失之忧患,以自己理性认知去装点生活的色彩和描绘生命的图幅。
执笔至此,才发现生活之网,也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个个打了死结的枷锁,完全可以发挥个人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以平常、宽松而达观的心态去体验生活,既热爱和尊重生活的忙碌———创业干事劲头和激发生命热量与温度的体现,也学会享受和珍惜片刻的闲适———跟亲人相见、与友人相聚、和爱人相伴的时光。有了这种心态,哪怕生活在大网之下,也不会郁闷成性,惆怅慨叹,而会相信孤独是暂时的,否极泰来也有时;也不会为冲破大网而得意忘形、放浪形骸,陶醉于一时之欢,忘了生活的忙碌与实现生命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生活姿态的认知也许与此哲理相通,在此基础上,也相信人们总能成为忙碌与休闲的驾驭者。犹如今夜河堤上散步和跑步的人们,彼此各有所好,效果各有千秋,脸上都显现着满足而幸福的表情。也可想象他们对待生活的姿态,理应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有了与众不同却适合自己的认知。
此刻,一个人走在晚风吹面的舒适环境下,精神极爽。思绪在空旷的天宇下,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又不失方向……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