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网(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生活如网,被一切琐碎与繁褥所包围络织,那将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网的密度,广度,不是一般人所能冲破,也不强求任何人都将其冲破,只是在追求自由的人们眼里,有了网的存在,当被其笼罩着的时候,总会有一股劲想要突围。
  也许因为身在其中,尚能获得某种力量保护而感到幸运,但是过于密织的生活,难免觉得像困在囚笼里,久而久之,视觉,听觉,嗅觉以及一切本来熟悉的事物就都变得陌生了。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绪和观念上,则是被禁锢的思想和压抑的心理,以及挥之不去的压迫下的阴影。犹如一张无边却充满神奇张力的大网,围住的不只是人身的自由,更是一个人生活的所有。
  好比隔上一段时间没去过的河堤,既不知道随着夏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换而影响到江水的清浊程度,河堤上起风的时间以及带给小城人们出门散步时间的变化,也不容易记起以前常来这里所看见、听到或经历的东西,一切都是无比陌生的存在。直到费尽脑筋想追寻和试图回忆起某些人、某些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抽闲出门了,就算忙里抽闲也只满足于平躺着的放松或者朋聚的欢乐,自然少了对河堤的光顾。久了再“故地重游”,只会少了许多熟悉和亲切,多了一份陌生的感慨和难以掩饰的无奈。
  即使明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但平凡生活中的人们,更多还是当局者迷,就算下定了决心暗示自己再不出门活动,身体和心理就会颓废不堪,甚至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可偏偏由于时间、地点或者“意外”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放弃了反思和付诸行动。所以想在有了闲暇再出门,那无疑是一种可笑的奢望。就像《明日歌》里所唱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任何对自由与突破、超越的幻想都将成为泡沫。
  水中月,镜中花,捉拿不得,又时不我待,转眼即逝。可见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相通的特征:既不能占为己有,又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能以平常而纯粹的心态去欣赏和解读,才有机会体味到它的美好与珍贵。闲暇也如此,既等待不到,也不可追悔和挽留,只能因时而起,看个人对生活、工作的协调和处理,并从观念上去认识时间与自由的内涵,甚至对生命和灵魂的自由有一定认知能力,才能拥有所谓的“闲暇时光”和“岁月静好”。不然越是埋怨生活和工作忙碌,越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的境域,最后被网罗在无垠的“黑洞”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生活中的人们都容易陷入对闲暇的自由和忙碌的束缚———两者对立面的认知偏见上:有人认为长时间的忙碌境况下,已经没有休息机会了,久而久之就接受了自己是天生忙碌命的“现实”;有人则认为闲适是生活应有的姿态,生活不应该是顾此失彼、忙于奔命的状态,应该学会偷懒和享受,甚至认为短暂的闲暇理应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常态,永远也不要再“重蹈覆辙”、再陷入令人心烦意乱的逆境当中。两者看似对忙碌与闲适的理性认知,且在现实生活中被“证明”过,但具有创新意识———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憧憬和追求的人们,绝不苟同于这两种态度,而是以一种中庸之道去处理忙与闲的对立矛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之网和生命的囧境。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利名休竞。有限光阴,无涯尘事,贪爱何时尽……心中无事,眼前清净,俱是快活时景。”选自宋朝无名氏的《永遇乐,忙里偷闲》,讀来心境清凉,闲适备至,也可猜测词人定然属于较强的时间驾驭者,起码对闲适、心境和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拥有足够的理解和调适能力,并且无论在顺境亦或逆境之中都能处世不惊,游刃有余。绝不被一时的忙碌而踌躇失措,也不会沉溺于清闲中的快感,而是有的放矢,看淡得失之忧患,以自己理性认知去装点生活的色彩和描绘生命的图幅。
  执笔至此,才发现生活之网,也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个个打了死结的枷锁,完全可以发挥个人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以平常、宽松而达观的心态去体验生活,既热爱和尊重生活的忙碌———创业干事劲头和激发生命热量与温度的体现,也学会享受和珍惜片刻的闲适———跟亲人相见、与友人相聚、和爱人相伴的时光。有了这种心态,哪怕生活在大网之下,也不会郁闷成性,惆怅慨叹,而会相信孤独是暂时的,否极泰来也有时;也不会为冲破大网而得意忘形、放浪形骸,陶醉于一时之欢,忘了生活的忙碌与实现生命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生活姿态的认知也许与此哲理相通,在此基础上,也相信人们总能成为忙碌与休闲的驾驭者。犹如今夜河堤上散步和跑步的人们,彼此各有所好,效果各有千秋,脸上都显现着满足而幸福的表情。也可想象他们对待生活的姿态,理应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有了与众不同却适合自己的认知。
  此刻,一个人走在晚风吹面的舒适环境下,精神极爽。思绪在空旷的天宇下,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又不失方向……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石榴树  在我的意识里,我总认为花草树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有秩序,也最有智慧的生物。它们与大地紧密相连,总是很懂事地按着节令的变化不断变换着自己的着装或者表情,然后又以一种盛大的热情努力展现着自己生命的本色,使得花有花的娇容,树有树的姿态,不动声色间,已是动静圆融,斑斓一片。因而,对于植物,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闲暇的时候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亲近它们,逛街的时候,也喜欢到花市里去看看。  一次,
期刊
“罗漫山的映山红开了吗?”  “现在开得正好呢!”  “我们去看看吧!”  令人念念不忘的罗漫山在藤县天平镇,因山上的一对接吻石而出名。  这个小镇,在距离藤县县城二十公里处,南梧二级公路自腹部横穿而过。这里,山岭逶迤,云雾缭绕;这里,浔江静静,日夜流淌;这里,屋舍错落,阡陌交通。  春日,我们一行人来到天平镇罗漫山踏青访胜。我们并没有沿着上山的水泥路直奔接吻石,而是在村民林叔的带领下,从名叫高埌
期刊
大角湾,即藤县妇孺皆知的神仙脚迹,位于县城西边不到五公里处,是古藤州八景之一。大角湾的得名,据说是因为浔江到此拐了个弯,犹如一个弯弯的大牛角。  在藤县县城西边的浔江边,有一条村村通公路,蜿蜒地伸向一个叫丽新的小村子,大角湾就在这条路的中段。  无风,无雨,也无太阳,天色是那样的清朗,一切都恰如其分的好。我们这群人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向大角湾进发。我们骑着小电驴,穿过热闹的街市,两旁的民居也渐渐地被我
期刊
“莺啼细雨时,陌上花正好。”从藤县县城去往同心镇的路上,山岭边的桃树枝杈尽是淡红的花骨朵儿,在那似有若无的春风春雨中,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八十多里的路程,便在这无限春景中,也在那不知不觉间,轻柔地从车轮子底下滑过去了。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便扎进了素有“米粉之乡”美誉的同心镇怀抱。小镇四面环山,现代建筑错落有致,田土膏腴。踏上乡间小路,清凉的风,轻轻地抚摸着我们青春的脸庞。丘陵坡上,流岚与
期刊
一个周末,牙牙学语的女儿在杂物间拖出一根扁担,摇摇晃晃要学姑姑撩桌子下的玩具。看到这根老竹修制的扁担,我才想起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看我“当公家人”时留下的。扁担中间稍宽两头小,通身上下呈扁圆形,颜色微黄,光滑而坚硬,是父亲平时“赶闹子”(赶圩)常用来挑些小买卖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俯仰之间已过二十年了,期间也搬过一次家,我依然没有丢掉这根扁担。触摸这根刻满岁月痕迹的扁担,我内心思绪潮涌
期刊
下雨天,约上几个“香味相投”的人到那个“桃花源里有人家”的小镇找一份闲情。  雨是毛毛雨,天空偶尔飘下几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也少了雨中踏春的那份雅兴。一班文友坐在屋里酤了几壶水酒,一边吃着米粉,既醉又饱。喁谈、放歌,忘了功名利禄。  甘子是个属于那种不爽约的人,每请必到,就是闻到大家坐坐的气息也要打电话来问候一声朋友。我们的县城很小,我住河西她住河东,有一次,下雨天,又是几个雅友相约坐坐,她
期刊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人走万里忘不了家。当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为我们描绘出越来越美丽的生活图景时,人们开始对曾经贫穷、艰难的记忆有所淡忘。当高科技产品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的工具等均被打上“落后”的标签,走上被淘汰之路;当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愈来愈强烈,才感悟到所淡忘和淘汰的记忆正是孕育精神食粮的沃土。于是宋福如、赵海京二人迈出扬帆远航的脚步,主动为心灵家园找寻着归宿。于是在脚步越来越坚定后,
期刊
“不知道我这辈子什么时候能买一架自己的飞机?”小弟吃完一口榴莲月饼,呷一口岭鼎茶,靠在椅背上,似自言自语,又似和我们商量。  大家轰然而笑。小妹笑得最夸张,边抹着笑出的眼泪,边取笑他:天鹅肉好吃吗?今晚的团圆大餐有鱼肉,有鸡肉,有蟹肉,应该没有天鹅肉啊?是不是你自己偷煮偷吃的?哈哈哈……大弟没好气地看了一眼小弟:酒喝多了吧?酒是好酒,但要按自己的量来喝呀。说什么醉话!大姐说:小弟你有时候好美呀,尤
期刊
参加工作之前,并不知有藤县这个地方。大学毕业后来此地教书,一晃已是五年。在这五年的时光里,感受着这个小县城的点滴变化,曾经陌生的地方,也逐渐变成了生长的土壤。  记得刚来报到时,是母亲陪着我来的。看着学校安排的那间杂乱的小卧室,母亲神情复杂,轻声说:“你决定留下来,我就自己回去;要是不想留,我现在就带你走。”  送母亲上车的时候,看着渐渐远去的公车,孤独感随着眼泪瞬间侵袭。我知道,从那一刻起,我便
期刊
庚子年在我的人生中,有些事情或许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十多年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的一篇文章被《山西画报·经典晋城》配图刊发。今年,看过几个老师的书籍之后,写了几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通过朋友的帮忙在几个平台推出,引起了一些反响。为表答谢之意,托朋友邀大家一聚。期间有幸结识了几位新朋友,没想到的是,与我相邻而坐的朋友竟然是《山西画报》晋城记者站现任站长李鹏飞先生。由此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