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13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计算时的错误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否则到高年级是寸步难行主。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来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和速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掌握教学策略
(一)情感态度方面
1.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以“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靜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很多题目都能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我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指导学生在计算时认真审题,分析题中计算符号、数字的特征,分析是否能简算,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并指导学生说出简算计算的依据。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并合理、灵活地运用,从中启发学生敏捷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技能技巧方面
1.培养口算能力,注重训练质量。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观察作业比较慢的学生,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如:7+15、13-8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如:13×2、6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多浪费时间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2)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3)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2.巧妙地运用计算法则,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是由几个旧的知识组合和发展而成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辨别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抓住计算法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因势利导,教会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能力训练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运算顺序,认真读题、审题、理解式子的含义,明确式子中有哪几种运算,确定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三)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五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3.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4.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题之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13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计算时的错误呢?
一、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否则到高年级是寸步难行主。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来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和速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掌握教学策略
(一)情感态度方面
1.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以“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靜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很多题目都能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我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指导学生在计算时认真审题,分析题中计算符号、数字的特征,分析是否能简算,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并指导学生说出简算计算的依据。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并合理、灵活地运用,从中启发学生敏捷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技能技巧方面
1.培养口算能力,注重训练质量。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观察作业比较慢的学生,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如:7+15、13-8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如:13×2、6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多浪费时间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2)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3)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2.巧妙地运用计算法则,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是由几个旧的知识组合和发展而成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辨别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抓住计算法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因势利导,教会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能力训练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运算顺序,认真读题、审题、理解式子的含义,明确式子中有哪几种运算,确定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三)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五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3.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4.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题之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