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文革”:“历史决议”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春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照例答中外记者问,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王立军事件时,多次强调须反思“文革”,两次提到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回顾30年前决议出台幕后的曲折艰辛,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走过的弯路,或许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温家宝的语重心长“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决议》的先声:叶剑英建国30周年讲话
  197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在年初部署全年宣传工作时,胡耀邦就提出,要为国庆30周年准备一篇重要的文章。当年6月,中央正式决定,建国30周年国庆由德高望重的叶剑英作一个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不是一般的庆祝性鼓动性的讲话,而是要对过去30年作一个总结,对30年中的问题,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一定的说明,但又不是全面的总结。讲话稿由中央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主持起草。
  最终讲话从头到尾涉及毛泽东的错误全部没有主语。这篇讲话花了大量的篇幅批判“四人帮”,对于“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叶剑英说:“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经过专门的会议,作出正式的总结。”讲话后,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愿意把这个问题往后摆,十年“文革”给这个国家压上了巨大历史包袱,这些问题不解决,心思就不定。
  因此,在讲话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一个历史问题决议成为全党迫切的要求。人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文革”?而这必然会涉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发动和领导文革的毛泽东?
  1979年10月30日,在北京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胡乔木、邓力群召集历史决议起草小组开会,胡乔木对起草工作作了布置。这次会后不久,历史决议起草小组就集中到北京复兴门外万寿路的六所开始工作了。
  
  邓小平推翻初稿
  1980年2月20日,起草小组搞出了一份供领导参阅的《决议提纲(草稿)》,邓小平看后,不太满意。3月19日,邓小平找胡耀邦、胡乔木和邓力群谈话,提出起草历史决议的三条要求:一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二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三是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在谈话最后,邓小平特意强调: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条。
  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谈话,等于是为起草小组确立了起草《决议》三项基本原则。后来,邓小平又找这三人谈了一次,加上了一个重要原则: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
  此后,邓小平对《决议》发表的意见有十五六次,大多围绕在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毛泽东的错误。
  1980年6月,起草小组拿出了初稿,送中央书记处讨论。6月27日,邓小平看了初稿后说:“不行,要重新来。我们一开始就说,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在这个稿子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之后《决议》稿的几次大改,其实还是起草小组在这个问题上做得不够充分。
  当时,刘少奇同志的冤案已经公开平反,林彪、江青两案审判也在准备中,文化大革命显然要被根本否定。
  胡乔木亲自动手,提出“内乱”的定义
  与此同时,起草小组还在紧张工作着。对于起草小组撰写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几稿,胡乔木都不满意,后来索性从头至尾亲自撰写。
  到了9月10日,一个完整的决议稿写出来了,当日发给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这一稿中关于“文革”的论述占全稿将近三分之一,对毛泽东的错误,尤其是发动和领导“文革”的错误进行了否定评价,可以说是整个《决议》中最受人关注的部分。
  在座谈会上,胡乔木讲了历史决议中一个份量很重的新论断,那就是“文革”的性质——不是革命,而是内乱。参与起草工作的龚育之回忆了“革命”变为“内乱”的思路扭转:“它叫‘文化大革命 ,后来又说是政治大革命,可是,它不但在文化上、在政治上不是什么‘革命 ,在任何意义上也不能叫‘革命 ’……只好叫内乱,是一个特殊的局面。”
  说明了毛泽东的错误,这就为完整、准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难题。本来,关于“文革”的危害和毛泽东的错误,在小组征求意见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决议》后来采用了把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的方法。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而他晚年犯了错误,这个错误不但违反了马列主义,而且也违反了他自己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思想。
  
  四千人讨论:有人提议不提毛泽东的错误
  10月中旬,《决议》发到全党四千名高级干部中谈论,接受更多人的评判,持续了一个多月,史称“四千人讨论”。
  讨论中有许多不同意见,有时还展开激烈争论,有些问题也提得相当尖锐。比方说:如何评价“文革”前17年?
  胡乔木的原稿提出:在17年中,多数情况我们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大家对这个结论不完全同意。有人疑问:“文革”前17年有没有路线错误?有,那么主要是“毛泽东的错误”,还是草稿所笼统说的是“党的错误”?
  对于毛泽东的个人评价,也是这次争论的焦点,大家对他在民主革命中的功绩分歧不大,但对他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实践则颇多非议,而这些问题又和毛泽东的为人、行事作风相关。有人就指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不是为了反修防修,而是以整人开始,整人告终。
  针对这种情况,党内有一些人也非常担忧,开国大将黄克诚就不同意错由毛泽东一人负责,他说:“同志们可以想一想,反右派、大跃进、五九年庐山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决定搞‘文化大革命’、以至错误地开除刘少奇同志的党籍等等,哪一次不是开中央全会举手通过决议的?如果中央委员多数都不赞成,各级领导干部都不赞成,毛主席一个人怎么能犯那样大的错误呢?”
  四千人讨论的一些意见也随时送到邓小平那里,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他认为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写过头,会给我们党和国家抹黑:“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面旗帜,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还提出,对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 。
  
  “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
  1981年2月上旬,准备提交给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的《决议》稿子出炉。5月19日,邓小平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这个文件差不多起草了一年多了,经过不晓得多少稿”,他指出:《决议》这个文件要尽快拿出来, 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为了要早一点拿出去,现在的方法就是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七十几人花点时间,花点精力,把稿子推敲得更细致,改的更好一些,把它定下来。
  胡乔木、邓力群对《决议》的最后修改一直持续到十一届六中全会开幕前一天。1981年6月27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整个《决议》3万余言,分为8个部分,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科学总结,《决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献。
  邓小平在29日的闭幕会上作了比较高的评价:“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
其他文献
心脏病曾使美国变为世界上最不健康的国家,前些年,心脏疾病一直位居美国人死亡原因之首,占到50%,比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心脏病死亡率高10倍。但从去年开始,癌症的死亡率已升到第一位。这源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预防工作做得好,美国每年可将治疗心脏病的费用减少数10亿美元。  美国心脏协会是一家以捐资为资金来源的非盈利健康组织,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医学组织之一,其宗旨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造成的致残和死亡。
期刊
8月14日,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隆重纪念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真情关心、真心爱护、真诚服务老干部,切实重视在职干部的身体健康,增强干部保健意识,由贵州省委老干部局、省委保健办、贵州茅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喜迎十八大、健康伴我行”“茅台杯”干部健康知识讲座,在贵州省委大礼堂拉开序幕。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石松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石松江在致辞中说,在省委、省政府的
期刊
7月24日下午,刚履新的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看望了老红军王道金,以及谢培庸等曾任地厅级正职的老同志。副市长王祖彬陪同看望。  当天,廖少华先后来到老红军王道金的病房,以及谢培庸、柳跃华、李洪涛、杨春时、周大新等在遵曾任正地级实职离退休老同志家中看望。每到一处,廖少华认真询问每位老同志的健康状况、生活情况,特别详细询问了老红军王道金的病情及治疗护理情况,并向老同志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  “看到你
期刊
“你的身体还好吗?”“向你表达敬意!”7月22日,新任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梁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离退局局长彭爱华的陪同下来到刘东平、何振坤、郝炳然等家中,亲切看望慰问铜仁市部分市级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  每到一处,刘奇凡对老领导、老同志们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辛勤汗水和贡献表示诚挚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刘奇凡说,老领导、老同志为铜仁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打下了坚实基础
期刊
8月12日,全国老年期刊协会第25届年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各省、市(区)党委老干局的领导、全国23家老年期刊的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会长、中国老年杂志社社长王平君主持,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石松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会长赵宇飞,中共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王小乐出
期刊
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不应该简单地像呼吸一样。这种价值,说得小点,就是全力做了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当我们面临自己或是亲人的病痛及死亡的时候,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来让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让生命更有质量呢?  “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  ———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他是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根据父亲的要求他没
期刊
现实中,似乎每个人的宿命皆是“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亦不能选择自己的死亡。”当人们面对病痛和死亡的威胁时,很多时候生与死的判决权都交在了亲人手中,而医生的建议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最主要的参考依据,在病患者生与死的抉择中,医生担当了着重要的角色。  为危重病人花钱是浪费吗?  20年前,我救过一个人,那时我才刚从医学院毕业一年。  当时这位中年男子呼吸急促,躺着一动不动,因为腹痛而呻吟。我立刻想到的是
期刊
近期“孝子邓明建助母安乐死获刑”、“医学博士为癌症晚期父亲选择放弃治疗安享余生”两个受到大家关注的事件再次将“尊严死”、“生前预嘱”、“临终关怀”这几个敏感的词汇带到了公众的面前,让我们每个人都再一次直面关于“死亡”的话题,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人尚在世时谈及死亡是不吉利的,尤其问及是否对临终有所安排时,60岁以上人群较少愿意积极答复。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
期刊
6月27日,由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喜迎十八大,业务我争先”省老干部工作政策知识电视抢答赛举行。老同志王思齐、李玲、龚贤永、步智信、袁荣贵到现场观看了比赛。  据悉,本次竞赛包括“闭卷答题竞赛”和“电视竞赛”两个竞赛单元。闭卷答题竞赛单元已于6月15日进行,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特区)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属地厅级事业单位、省属高等院
期刊
常常有人问我是否觉得“幸福”?我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西方有一句话:Happiness is where home is——“哪儿是家,哪儿就有幸福。”你在这个地方最没有忧虑,你可以穿着内裤到处跑,也不会觉得有非礼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幸福是一种冷静。你可以在能量很低的情况下都生存得不错。就说睡觉吧,你在哪儿睡得好?是上海宾馆的一个房间?隔壁住的是谁你不知道,所以你老觉得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