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难移博爱心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生的字典里,有很多词汇可以展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的人选择“坚强”,有的人喜爱“乐观”,有的人品味“勤劳”……
  而萧炎坤博士最欣赏“博爱”,即使遭遇风雨的侵袭,他也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博爱精神。于他而言,富贵也好,平常也罢,一个人拥有博爱之心,向大众伸出博爱的双手,就是快乐与幸福,就是成功和满足。
  ——题 记
  
  萧炎坤博士是一位儒雅的社会名流,是一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慈善大家。在香港,大凡有他身影的社会活动,必然与“慈善”二字相关,无论是关注医疗和体育,还是助学救灾,他都亲力亲为,无私奉献。
  虽然曾经历投资的挫折,财富指数大幅度下滑,但他没有舍弃慈善事业,依旧将“博爱”当作自己的人生信念。这种执著,让他无愧于“慈善家”的美誉,让他无愧于光环的笼罩。
  然而,他却笑着说:“一直以来,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是希望帮助别人时获得满足和快乐,因为我也曾吃过苦,懂得贫穷的滋味。”这番真诚的话语,也许就是他充满博爱精神的根源:品味过生活的艰难,方能体会贫困者的疾苦,方能怀揣博爱之心去回报社会。即便是面对风雨,他也会用博爱去描绘人生的彩虹。
  
  年少时的贫穷,既是包袱又是财富。在生活压力面前,萧炎坤博士学会了坚强与独立,从而让“卖血读书”的他,萌发出“挣钱回报社会”的人生志向,最终演绎了一段商界传奇。
  
  1946年12月25日,萧炎坤出生于广东潮阳,或许,他就是圣诞老人赐予萧家的珍贵礼物。然而,吉祥的出生日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运。尚在襁褓中便随父母移居香港的他,成长时面临家境走向艰难。为了不增加家庭生活负担,充满求知欲的他,选择常人难以想象的挣钱“捷径”——卖血,以维持继续读书的费用,那时他只是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
  毕竟,卖血不是长久之计,于香港夜中学中五毕业后,萧炎坤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校园,进入一家电子厂当职员。凭借潮州人特有的拼搏精神,忙碌一天之后,晚上他还去夜校读书,不断汲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勤奋者如同一粒金子,虽埋没于沙砾之中,但终有一天会闪现光芒。依靠勤奋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他获得了老板的赏识,职位一路升迁。
  1968年,不甘寄人篱下的萧炎坤与朋友创办了名为“雷达”的半导体电子厂,其发展速度正如所取的名字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香港电子业腾飞的先机。在他的统领下,工厂规模由最初的20多人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攀升,他又一次展示自己的经商天赋,与美国一家半导体公司进行合作,登陆台湾市场开设分厂,开启了台湾半导体行业的大门。此后,他一路奏响凯歌,经营和管理着分布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六家分厂,并将商业触角延伸至房地产、贸易、旅行社等领域。
  这是萧炎坤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让他在电子半导体行业里备受瞩目。以至于而立之年时,他被邀请参加“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但平生不问政治的他,婉言拒绝了这一奖项。因为他始终坚守人生志向,事业的壮大、财富的积累,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回报社会。至于荣誉或地位,他全然不放在心上。
  
  事业有成之后,萧炎坤博士经常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年捐款额数以百万计。正当他全力奉献时,亚洲金融风暴来临,仅仅三天时间,他和几位朋友因投资不当而损失了二十个亿。在旁观者眼里,他也许会一蹶不振,但奇迹出现了,他坚强地迎接着事业的第二春。
  
  回忆起当年的投资失利,萧炎坤博士显得很淡然,他笑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便是没柴烧,只要身体健康,开心地生活,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也不失为快乐的人生。”
  虽然居住环境从一万余尺降为三千多尺,虽然大半财富付之东流,但萧炎坤博士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的事业心并没有被风雨所击垮。为了驱除事业阴霾,他另辟蹊径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1999年,他再战商场,成立了大中华控股公司,并亲自担任主席。同年7月,“大中华”拿到了香港联交所的证券会员牌照,正式开张营业。凭借独到的商业眼光和丰富的投资经验,萧炎坤博士在证券行业里如鱼得水。由于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诚信和公正的经商原则,以及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大中华”的发展可以说春风得意。开业当月的每日平均成交额即达到1000万元以上,之后业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对于竞争激烈的香港证券交易市场来说,仅以1250万元投资开业的“大中华”,竟然能后浪推前浪,不能不说是行业的奇迹。
  经历过风雨之后,萧炎坤博士的人生又一次出现亮彩,何尝不是以坚强的意志为动力?而在坚强的背后,则是他的博爱精神起着主导作用。“我的理想就是回报社会,所以必须以事业为支撑,通过商业活动积蓄财富,才能从物质上去帮助更多的人。”他这样解释道。也许,没柴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信念。正是拥有了博爱之心,萧炎坤博士才会屹立于风雨而不动摇。
  
  虽然捐赠的数额少于以往,但曾担任过香港博爱医院主席的萧炎坤博士,深知博爱精神之要义在于亲力亲为,因而,他将绝大多数时间用在了慈善事业上。无论风雨,都难以撼动他的博爱之心。
  
  博爱医院创立于1919年,迄今已近九十载,一直以“博施济众,慈善仁爱”为宗旨服务社会,积极拓展多元化慈善服务,竭诚为香港有需要的市民服务,是为香港六大慈善团体之一。
  1993年,萧炎坤博士荣任博爱医院主席。凡是担任这一职务者,皆为对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知名人士,受到香港慈善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因而,萧炎坤博士的当选,足以证明他在慈善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任期间,他除了积极组织和开展慈善工作之外,还推动港人认识和了解祖国,将博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譬如1994年10月,由他担任筹委会主席,在香港举行了“邓小平大型图片展”,当时不仅社会名流云集,而且很多青少年也纷至沓来,领略一代伟人的光辉足迹。这一活动的开展,让仍处于港英政府统治的香港市民,通过欣赏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国情,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可以称为一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活动。
  源于对祖国的热爱,萧炎坤博士闻知华南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的水灾之后,遂出任香港赈灾筹款委员会主席,共募捐款额达1700多万元,经由香港新华社转交内地,为灾后重建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他又本着负责的态度,受灾情较为严重的南宁市邀请,前往视察灾后重建工作。南宁市政府为了感谢他的善行义举,邀请他担任政协委员一职,使他又增添了一项社会服务工作:关注当地的经济民生,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同时,桂林市亦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对这两项荣誉的到来,让萧炎坤博士有些始料不及,他认为这既是社会的认可,又是一种督促,惟有竭诚尽智方能当之无愧。
  为了不辜负社会的厚望,萧炎坤博士于1996年与当时的立法局主席黄宏发议员共同成立光华公益基金,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其中部分款项均由他个人捐出。譬如2003年9月,他为九十岁高龄的岳母举办寿宴时,将收到的礼金三十万元悉数捐出,以作资助广西南宁扶贫助学之用。在向长辈尽孝道的同时,他不仅将博爱之心挥洒得淋漓尽致,还履行了身为南宁市政协委员的职责。
  拥有博爱精神的人,往往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付出,萧炎坤博士更是如此。他对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亦是博爱精神的体现。在担任香港跆拳道、排球、篮球等体育组织的会长及主席期间,他广泛联系国内的体育健儿和优秀教练,邀请他们到港访问,指导相关运动的发展,培养了数十万体育爱好者,为推动全民运动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00年,以弘扬中华武术为目标的萧炎坤博士,与河南嵩山少林寺进行紧密联系,预计投资两亿元在香港建成一个少林寺,目前这一计划正在落实之中。若此计划能够得以实施,那么中华武术文化将会通过捷径走向世界,到那时,萧炎坤博士将会笑观武林而再建新功。
  作为曾受港英政府数任港督会见,和在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两任特首亲切接见的社会名流、慈善明星,萧炎坤博士曾担任过三十多个慈善性社团的领袖,至今仍旧是诸多社团的重要领导。
  为什么他会受到这么多社团的信赖,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做慈善事业,关键在于亲力亲为,有钱时可以多捐一点,没钱时可以少捐一点,但无论怎样,都要出力。我经常在一些活动里和义工们一起做事,因而与他们的感情很深厚,在慈善事业面前,任何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要有博爱之心,大家就是朋友。”萧炎坤博士如是说,于他而言,富贵和贫穷不是衡量一个人做善事能力的标准,亲力亲为才是体现一个人博爱精神的唯一方式,这番话他不仅经常告诫自己,还传授给香港的青年一代。
  
  把慈善事业当作人生理想的萧炎坤博士,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认为星星之火如果能够传播开来,必然能够发展成燎原之势。于是,他乐于帮助青年慈善团体的发展,乐于将博爱精神与年轻人一起分享,其中包括自己的孩子。
  
  在萧炎坤博士帮助的众多青年团体里,雁心会乐幼基金是他倾注力量最多的慈善组织。据他介绍,雁心会乐幼基金是香港注册的非牟利慈善团体,其中重要的一项宗旨就是帮助内地落后山区的儿童,捐建学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该团体成立七年以来,广泛吸纳会员,且大多数都为香港的青年才俊,来自社会各个领域。身为名誉会长,萧炎坤博士非常重视这一青年慈善团体的发展,他认为越是贫困的地区,就越应该是雁心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正是在像他这样一批社会慈善家的指导下,雁心会乐弱基金七年来共在贫困地区捐建学校达到五十余所,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中港两地日渐提升,扮演起香港青年慈善团体的先锋角色。
  雁心会乐弱基金的成长,让萧炎坤博士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更令他深感欣慰的是,任职律师的儿子萧文豪也已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作为父亲博爱精神的继承者,萧文豪不仅管理着与人合伙创办的律师事务所,而且分出一部分时间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当中,充分展现了香港年轻一代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作为他的慈善导师,萧炎坤博士的言传身教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在培养子女方面,萧炎坤博士有着独特的感悟和体会,在生活方面,他致力教育子女养成朴素的生活作风,譬如每次全家外出聚餐,他都按人数点菜,吃不完的菜品都必须打包带回,他认为这并不影响体面,反而是一种美德,一种可以净化心灵的道德培养。正是在他潜移默化的教导下,子女们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无论事业上,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能够保持正直的品格。
  不仅子女们深受萧炎坤博士的影响,就连他的太太萧叶肖芳女士也受到他的博爱精神的感染,对他参与的一切慈善活动都大力支持。于是,他的整个家庭,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慈善公益团体,弥漫着幸福而又芬芳的博爱气息。
  
  后 记
  
  作为一名满怀博爱之心的社会慈善家,萧炎坤博士的首要爱好就是旅游,曾在美国、东南亚、台湾等地生活过的他,如有空闲时间便会旅游一番。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更使得他的心胸变得豁达,试想当一个人的心里装载着整个世界时,他还有什么不能装下?这也许就是他能够与博爱相伴的重要原因吧。
  其次,他喜爱养马,并为两匹爱马分别取名为“博爱精神”和“博爱之友”,其用意在于弘扬博爱精神,与博爱人士为友,让博爱精神一日千里地传遍中华大地。
  另外,喜着唐装的萧炎坤博士,对中华文化亦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收藏的文物颇丰,还投资了七、八部富有文化气息的影片,以作慈善筹款之用,其中,《流氓律师》、《无警时分》、《活着有明天》、《龙威父子》等影片放映之后反响热烈。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有个想法,若是能将萧炎坤博士的传奇经历拍摄成一部慈善电影,应该亦会有非常火爆的票房吧。如果定个片名,不知《风雨难移博爱心》可否入选……
  
  萧炎坤博士之座右铭:
  拥有博爱,便能收获满足感和成就感。
其他文献
在香港建材行业,竞争激烈。大大小小的建材企业虽然各出奇招,却也免不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批又一批企业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如转瞬即逝的流星般陨落、消亡。但人们也注意到,有一家名为“成发集团”的建材企业创立近三十年来,始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在香港建材业界占一重要席位。  成发集团在经营管理上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持续发展的经验何在?为此,我们对成
期刊
有志之士,以德为先,  狮心悠悠,依路而行,  于本土,敬老爱幼,激浊扬清,  于异地,春风化雨,屡送甘霖。  他在行动,  慈善的意义,如绕梁之音;  他在微笑,  助人的快乐,不言而喻。  今夕何夕,狮子之光不息,  服务之足迹常走常新!    人心向背定成败    澳门狮子会成立于1972年,为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303区领导下的分支机构,近四十年积淀,令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素有“社团社会”
期刊
太极,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令他勤学苦练,痴迷不已。  太极,牵引他掉转方向,  让他在五十一岁时,弃商习武;  过花甲之年,开班授徒;  一心将太极发扬光大,泽被于众。  名为云烟,利为枷锁,  细品真味人生,他果断取舍,  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洒脱?    弃商学拳 最爱太极    国粹太极,习之者众,亘古不衰,传承百世。不知由何时开始,养生文化悄然风行,武术太极亦随之沾光添彩,愈发
期刊
2006年5月,郑光煌先生以侨领前辈的身份获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的邀请,成为该会主办的敬贤观光团成员,前往内地参观交流。在游览了祖国三大城市——北京、西安和上海的历史文化古迹,目睹了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新貌,领略了未来发展宏伟蓝图后,年近80岁的郑光煌先生深感自豪与鼓舞,他情不自禁地欢呼:“祖国,您是那么美丽、繁荣、伟大,我们永远热爱您!”  此情此景,郑光煌先生那充盈内心的爱国之情令人感动:它真
期刊
三十多年,是他行医的时间长度,  努力奋进,是他从医的学习广度,  健康为首,是他为医的责任厚度。  入行中医,起源内心强大不容拒绝之使命,  创办协会,旨在群策群力提升中医之地位,  执着坚守,只为传承父志开拓创新之信念。  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力量,  而使用知识则是更重要的力量,  他,愿意且需要,将知识握在手中,福泽社群。      受父影响,走入中医行列    谈起陈培华先生与医结缘的经历
期刊
半个世纪不解的医学情怀,  一生情之所系、梦之所锺,  中医承载着他的梦想、心血,更是他的职责所在;  五十载峥嵘岁月,  潜心钻研,练就精湛医术,  诚意相待,成就崇高医德。  秉承着大医精诚之心,  坚守医者的傲骨与良知,  治病救人,弘扬祖国医学;  而今,虽年已七十有五,  然医学之热忱不减,情怀不灭,  俨然中医界之不老顽童。    半世纪医学情缘 精勤不倦    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缘分
期刊
人們稱他為香港第二代企業家的代表人物。因為他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一代企業家的風範:眼光長遠、處事理性、喜歡創新。  正是他在父親打下的雄厚基礎上,與父親齊心協力,運用國外 所學到的專業知識,令公司繼續穩步前進。三年間,先後斥資近7 億港元收購了尖沙嘴 崇山大廈、大潭洪 山廣場和 金城銀行大廈 ,令業內外人士驚歎不已。  他不允許公司的物業有一點隱患存在;他記得公司每一個員工的名字,包括信差;他會親力
期刊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  蛮名噪海外,美誉入杯樽。  国茗何处觅,瑞草聚本轩。  一品普洱茶,佳茗集此堂。  这就是潘彼超教授创建国茗轩的理念,  此地汇聚中国茶之上品,  他于此学茶礼、研茶理、赏茶艺,  更潜心修茶德、悟茶道、传茶情,  冀以茶会友,于品茗佳境中,弘扬茶文化。      仙琼玉浆 觅茶之珍品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竞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
期刊
心系祖国,觅机折返,  定居香港,维护团结,  早年去内地投资,今昔担两岸桥梁。  热爱服务,甘心付出;  吃苦耐劳,勇往直前。  有挫折,不言悔,  有困难,不认输。  这便是李芝明先生。    服务社会 关注儿童    李芝明先生是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会长,自创会以来,已在其中任职整整十五载。2011年12月,该会举行了“群策群力、共创和谐”的周年庆祝晚会。如此重要的场合,作为主办方领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