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采取分层教学方式,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所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1.分层教学是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人才对数学的需求也不一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初中毕业生应该按照高中和职高1∶1进行分流,所以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之后,按照学生个性和就业发展来分别培养,所以分层教学时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2.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应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整体素质.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1.层次目标要求一致性原则
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因材施教能帮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数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2.个性化优先原则
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基础基本是相同的,有些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挥.个性相似的学生出现基础差异时能够补差求同,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性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递进原则
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递进,教师应该大力改革评价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跃进新的层次、新的高度.教师不能给学生贴上难堪的标签,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隐蔽性原则
分层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运作模式,其核心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一种手段,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层不是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成好、中、差的等级,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情况、学习能力,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优良、中等以及后进等三部分,这样划分只能由教师掌握,不能向学生公开.一旦教师向学生公开这种划分情况,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三部分之后,再结合数学教学目标,确定数学知识的广度以及深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反馈性原则
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速度,能够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测试以及谈话等手段,能够及时解学生的疑惑,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措施
1.分层建组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心理特征以及成绩水平等方面,再结合初中数学教材,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实现教学基础目标、中层目标以及发展目标,按照3∶5∶2的比例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由班级里的优秀学生组成的,这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B层是由班级里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的,这群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成补充习题;C层是由班级里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的,这群学生要在教师和学生的指导下才能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习题.教师需要注意一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半学期或者每个学期调整一次,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向高层次迈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对分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该严格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合理设计分层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数学教材,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共同目标是指全班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目标是针对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难操作的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定A层学生来回答,对于难度很低的问题,教师可以指
定C层学生来回答,对于难度适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定B层学生来回答,通过分层提问的方式,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分层作业
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分层作业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能够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针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以及数量不同的作业,从而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布置分层作业,能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对C层学生应该尽量进行面改,这样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教师在批改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采取抽查或者互改等方式.
5.分层测试
通过测试能够检验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情况,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试题,采取分层测试的方式.试卷主要分为基础题、提高题以及深化题等三个部分.进行分层测试,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标.
6.分层评价
首先,练习评价.在进行点评练习的过程中,对于C层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予表扬和肯定,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对于B层学生采取激励评价方式,不仅需要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也需要指出他们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该采取竞争评价方式,对他们严要求、高标准,促使他们养成谨慎、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拼搏向前;其次,作业评价.布置分层作业,在评价作业时不能采用同一标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使用优秀、达标以及不达标等三个等级进行评价;最后,目标检测评价.一般都采用同一试卷,并且要求在同一时间完成.对于A层学生而言,试卷成绩得分率90%以上则是优秀,80%以上则是达标,80%以下是不达标.对于B层学生,得分率80%以上是优秀,60%以上是达标,60%以下是不达标,对于C层学生,得分率60%是优秀,45%以上是达标,45%以下是不达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率进行评分,试卷不会出现分数,只会做出优秀、达标、不达标等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会因为成绩好出现自满情绪,也能促使后进生积极努力,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完成期中、期末测试之后,应该对B层和C层学生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晋级,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后进生数量.
综上所述,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1.分层教学是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人才对数学的需求也不一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初中毕业生应该按照高中和职高1∶1进行分流,所以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之后,按照学生个性和就业发展来分别培养,所以分层教学时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2.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应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整体素质.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1.层次目标要求一致性原则
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因材施教能帮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数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2.个性化优先原则
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基础基本是相同的,有些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挥.个性相似的学生出现基础差异时能够补差求同,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性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递进原则
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递进,教师应该大力改革评价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跃进新的层次、新的高度.教师不能给学生贴上难堪的标签,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隐蔽性原则
分层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运作模式,其核心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一种手段,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层不是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成好、中、差的等级,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情况、学习能力,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优良、中等以及后进等三部分,这样划分只能由教师掌握,不能向学生公开.一旦教师向学生公开这种划分情况,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三部分之后,再结合数学教学目标,确定数学知识的广度以及深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反馈性原则
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速度,能够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测试以及谈话等手段,能够及时解学生的疑惑,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措施
1.分层建组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心理特征以及成绩水平等方面,再结合初中数学教材,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实现教学基础目标、中层目标以及发展目标,按照3∶5∶2的比例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由班级里的优秀学生组成的,这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B层是由班级里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的,这群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成补充习题;C层是由班级里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的,这群学生要在教师和学生的指导下才能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习题.教师需要注意一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半学期或者每个学期调整一次,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向高层次迈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对分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该严格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合理设计分层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数学教材,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共同目标是指全班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目标是针对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难操作的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定A层学生来回答,对于难度很低的问题,教师可以指
定C层学生来回答,对于难度适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定B层学生来回答,通过分层提问的方式,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分层作业
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分层作业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能够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针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以及数量不同的作业,从而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布置分层作业,能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对C层学生应该尽量进行面改,这样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教师在批改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采取抽查或者互改等方式.
5.分层测试
通过测试能够检验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情况,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试题,采取分层测试的方式.试卷主要分为基础题、提高题以及深化题等三个部分.进行分层测试,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标.
6.分层评价
首先,练习评价.在进行点评练习的过程中,对于C层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予表扬和肯定,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对于B层学生采取激励评价方式,不仅需要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也需要指出他们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该采取竞争评价方式,对他们严要求、高标准,促使他们养成谨慎、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拼搏向前;其次,作业评价.布置分层作业,在评价作业时不能采用同一标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使用优秀、达标以及不达标等三个等级进行评价;最后,目标检测评价.一般都采用同一试卷,并且要求在同一时间完成.对于A层学生而言,试卷成绩得分率90%以上则是优秀,80%以上则是达标,80%以下是不达标.对于B层学生,得分率80%以上是优秀,60%以上是达标,60%以下是不达标,对于C层学生,得分率60%是优秀,45%以上是达标,45%以下是不达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率进行评分,试卷不会出现分数,只会做出优秀、达标、不达标等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会因为成绩好出现自满情绪,也能促使后进生积极努力,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完成期中、期末测试之后,应该对B层和C层学生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晋级,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后进生数量.
综上所述,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