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1330步!
见到55岁的社区民警张昭宁的第一天,他便以这样的运动记录登上了笔者手机里“微信运动”的“头条”。接下来的几天,还是一样——他平均每天在“微信运动”中的步数都保持在3万步以上!3万步是什么概念?换算成距离,超过20公里!一个55岁的人,怎么有如此好的腿脚?他这是在忙什么?他都去哪儿了?
想找他,容易,就在头条社区,他就在老百姓的身边。
在到头条社区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张昭宁的“第二个家”——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朝阳门派出所,也就是那个前些日子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的“京城最漂亮的派出所”。
循着老北京的慢生活与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的交叉并行线,我们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121号找到了这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此时此刻,庭院中央,多年前民警种下的两棵玉兰树已是含华吐芬。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刻,这满园的春色,无疑带给了派出所民警莫大的希望和慰藉。
2019年11月,朝阳门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自此,派出所的荣誉室又多了一面“金字招牌”。但从所长刘大鹏到各个岗位的民警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一个共识:挂在墙上的,是荣誉的样子;而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把安全交到百姓手里,才是荣誉的价值。
这一种理念,在有着30年党龄的张昭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五年前,他来到派出所;两年前,他又申请到了头条社区。两次选择,都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能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而现如今,他又以一种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加速度,奔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这一幕,对他的朋友和家人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恍惚把记忆带回了17年前。2003年抗击非典,他就是以这样的“姿势”坚守在岗位上,直到胜利。
“我虽然是老民警,但是在社区民警岗位上还是個新兵。”
在张昭宁的辖区里有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孚王府,那里住着300余户居民,消防等安全隐患让他一开始接手时都睡不好觉。
觉可以回头儿找补,但安全问题却不能再拖了。在取得所领导的支持后,带着“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的身份,张昭宁积极联系产权单位、文物部门和物业、居民代表,共商解决方案。历经三个多月,大院的安防设施得到了强化,百姓家中的安全隐患得到了消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安全面前,张昭宁一视同仁。这也为他日后为百姓所信服打下了基础。
“真是太感谢您了,张警官!您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
“您别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凭借这句“我应该做的”,张昭宁的身边迅速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群众。他们兜里揣着张昭宁的警民联系卡,手机里存着他的手机号、微信号。于是,这里的老百姓不再“麻烦”110,有事没事都是直接联系他。不敢说“有求必应”,但能帮的、能办的,他从没二话。自打“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之后,就更方便了。大家伙有事直接就到社区里找他,一准儿能碰见。
凭着这股实干的劲头,两年的光景,他实现了从一名“新兵”到“老兵”的“转换升级”。
实际上,在张昭宁心里,也有一杆秤——他发现,这两年他在社区警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处,也都随着他解决群众带来的一个个问题,逐渐地解决了。通过这,他自己打心眼里儿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知:社区民警作出的诸多努力,大多数时候看似只是在帮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自己。他帮群众,群众也在帮他;他帮群众越多,群众帮他也越多。自从有了这个认识,他对社区的事就更上心了:能看到的,多看一眼;能走到的,多走一步;能联系上的,多说一句;能帮忙解决的,多干一点儿。因为,社区民警所做的一切,老百姓都看着呢!
疫情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张昭宁俨然化身成了一个年轻人,在社区里不停地忙碌:与社区工作者们一起站岗值守有他,为出行不便的居民送菜办事有他,参与社区防控宣传摸排也有他……张昭宁就是靠着这份耐心、专注与坚持,成了挡在百姓身前的“安全阀”。
防疫期间,虽然和住户相对少了接触,但张昭宁手头的事情一点都不少。据笔者亲测,他手里至少“包揽了”四五件事。
这天,他接到了一位居民的求助电话,称在买菜时发现自己的手机和钱包不见了,后来回想起来确定是在买菜前不慎将装钱包和手机的袋子当做垃圾扔在了垃圾桶里,但再回去找已经没有了。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昭宁立即开展调查。调查发现,钱包和手机被另外一名男子捡走了。张昭宁凭借着对社区情况的掌握,很快就确定了那名男子的身份。本着促进社区和谐的长远打算,他并没有简单地用行政处罚加以惩戒,而是采取了教育为主的方式。通过教育,那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工作做通后,他转身又把钱包和手机送还给了事主。
还有一次,他接到消息,称辖区有几名人员返京。他第一时间联系了社区居委会书记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一起上门登记核查。弄清全部情况并一再叮嘱他们做好居家隔离、有什么情况随时保持联系之后,这才离开。
根据头条社区的实际路况和楼栋分布,张昭宁每天都要安排时间在派出所和社区之间走上好几遍。开头说到的每天三万多步,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当然,他不是空着手溜达。一个常见的警务手提包,装着与社区走访相关的各种文件、表格,分量足足有两三公斤——这就是他的额外“负重”。拎着这个包在头条社区走一遍,可能都用不到其中的一张纸,但要让他放下,他却不答应,因为没准什么时候碰到有群众需要,就能用得上。他不想因为自己轻松一点而多耽误群众几分钟。
这就是张昭宁。即便戴着口罩下社区,大家也都能一眼把他认出来。那熟悉的身影,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警服,没错,就是他!
见到55岁的社区民警张昭宁的第一天,他便以这样的运动记录登上了笔者手机里“微信运动”的“头条”。接下来的几天,还是一样——他平均每天在“微信运动”中的步数都保持在3万步以上!3万步是什么概念?换算成距离,超过20公里!一个55岁的人,怎么有如此好的腿脚?他这是在忙什么?他都去哪儿了?
想找他,容易,就在头条社区,他就在老百姓的身边。
在到头条社区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张昭宁的“第二个家”——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朝阳门派出所,也就是那个前些日子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的“京城最漂亮的派出所”。
循着老北京的慢生活与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的交叉并行线,我们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121号找到了这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此时此刻,庭院中央,多年前民警种下的两棵玉兰树已是含华吐芬。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刻,这满园的春色,无疑带给了派出所民警莫大的希望和慰藉。
2019年11月,朝阳门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自此,派出所的荣誉室又多了一面“金字招牌”。但从所长刘大鹏到各个岗位的民警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一个共识:挂在墙上的,是荣誉的样子;而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把安全交到百姓手里,才是荣誉的价值。
这一种理念,在有着30年党龄的张昭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五年前,他来到派出所;两年前,他又申请到了头条社区。两次选择,都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能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而现如今,他又以一种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加速度,奔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这一幕,对他的朋友和家人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恍惚把记忆带回了17年前。2003年抗击非典,他就是以这样的“姿势”坚守在岗位上,直到胜利。
“我虽然是老民警,但是在社区民警岗位上还是個新兵。”
在张昭宁的辖区里有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孚王府,那里住着300余户居民,消防等安全隐患让他一开始接手时都睡不好觉。
觉可以回头儿找补,但安全问题却不能再拖了。在取得所领导的支持后,带着“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的身份,张昭宁积极联系产权单位、文物部门和物业、居民代表,共商解决方案。历经三个多月,大院的安防设施得到了强化,百姓家中的安全隐患得到了消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安全面前,张昭宁一视同仁。这也为他日后为百姓所信服打下了基础。
“真是太感谢您了,张警官!您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
“您别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凭借这句“我应该做的”,张昭宁的身边迅速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群众。他们兜里揣着张昭宁的警民联系卡,手机里存着他的手机号、微信号。于是,这里的老百姓不再“麻烦”110,有事没事都是直接联系他。不敢说“有求必应”,但能帮的、能办的,他从没二话。自打“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之后,就更方便了。大家伙有事直接就到社区里找他,一准儿能碰见。
凭着这股实干的劲头,两年的光景,他实现了从一名“新兵”到“老兵”的“转换升级”。
实际上,在张昭宁心里,也有一杆秤——他发现,这两年他在社区警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处,也都随着他解决群众带来的一个个问题,逐渐地解决了。通过这,他自己打心眼里儿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知:社区民警作出的诸多努力,大多数时候看似只是在帮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自己。他帮群众,群众也在帮他;他帮群众越多,群众帮他也越多。自从有了这个认识,他对社区的事就更上心了:能看到的,多看一眼;能走到的,多走一步;能联系上的,多说一句;能帮忙解决的,多干一点儿。因为,社区民警所做的一切,老百姓都看着呢!
疫情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张昭宁俨然化身成了一个年轻人,在社区里不停地忙碌:与社区工作者们一起站岗值守有他,为出行不便的居民送菜办事有他,参与社区防控宣传摸排也有他……张昭宁就是靠着这份耐心、专注与坚持,成了挡在百姓身前的“安全阀”。
防疫期间,虽然和住户相对少了接触,但张昭宁手头的事情一点都不少。据笔者亲测,他手里至少“包揽了”四五件事。
这天,他接到了一位居民的求助电话,称在买菜时发现自己的手机和钱包不见了,后来回想起来确定是在买菜前不慎将装钱包和手机的袋子当做垃圾扔在了垃圾桶里,但再回去找已经没有了。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昭宁立即开展调查。调查发现,钱包和手机被另外一名男子捡走了。张昭宁凭借着对社区情况的掌握,很快就确定了那名男子的身份。本着促进社区和谐的长远打算,他并没有简单地用行政处罚加以惩戒,而是采取了教育为主的方式。通过教育,那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工作做通后,他转身又把钱包和手机送还给了事主。
还有一次,他接到消息,称辖区有几名人员返京。他第一时间联系了社区居委会书记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一起上门登记核查。弄清全部情况并一再叮嘱他们做好居家隔离、有什么情况随时保持联系之后,这才离开。
根据头条社区的实际路况和楼栋分布,张昭宁每天都要安排时间在派出所和社区之间走上好几遍。开头说到的每天三万多步,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当然,他不是空着手溜达。一个常见的警务手提包,装着与社区走访相关的各种文件、表格,分量足足有两三公斤——这就是他的额外“负重”。拎着这个包在头条社区走一遍,可能都用不到其中的一张纸,但要让他放下,他却不答应,因为没准什么时候碰到有群众需要,就能用得上。他不想因为自己轻松一点而多耽误群众几分钟。
这就是张昭宁。即便戴着口罩下社区,大家也都能一眼把他认出来。那熟悉的身影,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警服,没错,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