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情感的课堂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一直以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于自己讲,学生读、抄、背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得索然无味,缺乏创新活力。如何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动起来。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自我认识、建构、完善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自主体验为主,让化学教学焕发创新活力。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化学学习的途径有多种,我以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化学这门学科,对初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新鲜的课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求知欲较强烈的阶段。我认为要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上好绪言课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第一堂课上演示几个化学小“魔术”,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如“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火”,“美丽的喷泉”,“鸡蛋跳舞”,等等,观察之时,学生便会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说明这些“魔术”都蕴涵着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就会了解化学世界之奥秘。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随后,教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乃是智力之母”。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自强不懈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二、选择“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好的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化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理解,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在讲述“二氧化碳”这一节时,从意大利科学家波曼尔发现的关于“死狗洞”的传说引入:为什么人走进死狗洞不会死,而狗走进洞就会死?洞里有什么物质?这种物质的性质是怎样的?以后遇到干枯的井或洞穴能不能进去?做什么实验后才能进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动手开始的,善于在动作中思考,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
如“生锈铁钉投入足量盐酸中”这个实验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如果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看、听、记忆,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而改成学生实验,则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锻炼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中,学生往往注重溶液的颜色而忽略气泡的存在,通过亲自操作则可以使他们永久难忘,记忆深刻。类似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就可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精神,以及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又如:在涉及一些特殊的反应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在讲到金属活动性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会犯如“2Na CuSO4=Cu Na2SO4,Cu 2AgCl=2Ag CuCl2”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如何?在公布正确答案前,教师可请一学生上前演示。学生的演示会给得出错误答案(有铜析出)的同学一个惊奇,从而加强说服力,增强实验效果,避免错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创造感知条件,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由于感知的事物不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其创造感知的条件,让他们充分接觸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要有利于学习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型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结论不符,反应后物质质量变小了。学生会感到很迷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自主探索,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积极讨论之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这样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非常有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优、中、差的层次和梯度。特别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考虑,同时要为优秀留有余地,要让他们“吃饱”,又不至于“消化不良”。如在讲水的电解实验研究氢气的性质时,我就请学习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还行的学生上来点用氢气吹肥皂泡。由于氢气密度小,肥皂泡往上面跑,刚开始怎么也点不着,搞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后我提出问题:氢气有哪些性质?学生一下子就说出“密度小,能燃烧”的性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化学这门学科,对初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新鲜的课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求知欲较强烈的阶段。我认为要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上好绪言课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第一堂课上演示几个化学小“魔术”,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如“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火”,“美丽的喷泉”,“鸡蛋跳舞”,等等,观察之时,学生便会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说明这些“魔术”都蕴涵着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就会了解化学世界之奥秘。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随后,教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乃是智力之母”。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自强不懈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二、选择“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好的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化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理解,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在讲述“二氧化碳”这一节时,从意大利科学家波曼尔发现的关于“死狗洞”的传说引入:为什么人走进死狗洞不会死,而狗走进洞就会死?洞里有什么物质?这种物质的性质是怎样的?以后遇到干枯的井或洞穴能不能进去?做什么实验后才能进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动手开始的,善于在动作中思考,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
如“生锈铁钉投入足量盐酸中”这个实验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如果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看、听、记忆,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而改成学生实验,则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锻炼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中,学生往往注重溶液的颜色而忽略气泡的存在,通过亲自操作则可以使他们永久难忘,记忆深刻。类似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就可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精神,以及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又如:在涉及一些特殊的反应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在讲到金属活动性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会犯如“2Na CuSO4=Cu Na2SO4,Cu 2AgCl=2Ag CuCl2”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如何?在公布正确答案前,教师可请一学生上前演示。学生的演示会给得出错误答案(有铜析出)的同学一个惊奇,从而加强说服力,增强实验效果,避免错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创造感知条件,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由于感知的事物不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其创造感知的条件,让他们充分接觸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要有利于学习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型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结论不符,反应后物质质量变小了。学生会感到很迷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自主探索,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积极讨论之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这样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非常有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优、中、差的层次和梯度。特别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考虑,同时要为优秀留有余地,要让他们“吃饱”,又不至于“消化不良”。如在讲水的电解实验研究氢气的性质时,我就请学习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还行的学生上来点用氢气吹肥皂泡。由于氢气密度小,肥皂泡往上面跑,刚开始怎么也点不着,搞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后我提出问题:氢气有哪些性质?学生一下子就说出“密度小,能燃烧”的性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