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的探究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6382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电脑及网络快速发展和逐渐普及,以网络为媒介的新闻和信息传播受到广泛关注,其具有大众传媒效果。且随着人们对网络新闻的需求及国家扶持的刺激,网络新闻传播快速发展,成为第四大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快捷性。但在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种种不合理情况,虚假信息掩藏其中,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客观存在,这无疑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导致社会控制器功能弱化,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特点及其积极意义,探究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不真实性,并提出改变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管理
  网络媒体是网络互联时代而发展期来的新闻媒体理论的赞新领域,借助网络传播具有信息传播广、信息传播快等,逐渐发展成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极大推动了世界全球化,信息交流分享,给予广大网民发表自身看法的平台,真正实现了言论自由。但由于我国目前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网络新闻失范情況严重,不真实新闻、信息传播广泛,再加上网络新闻传播失范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其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社会控制器功能弱化,整个传播行为无序[1]。
  1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1.1全球性
  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及发展,无疑是为原有新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开辟的新的领域,有效改变了新闻、信息传播停滞情况,逐渐解除各不同地界之间的信息封闭,对于世界全球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意义重大,使得信息传递触手可及,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2]。
  1.2迅捷性
  网络新闻发布程序简单,使得任何网友能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借助挽留过发布行文并迅速传播,减少了信息审核环节,导致网络新闻传播速度极快,解决了信息传播速度缓慢问题,其无疑具有迅捷性特点。
  1.3随意性
  由于网络新闻、信息发布缺乏监管,使得网络新闻的发布者范围广泛,任何网民都可以随意发布并传播网络新闻,其随意性较大[3]。且网络新闻的发布具有特点原始化,更加贴近网友表达的意义,贴近原有状态,甚至还原事件本事,无需官方措辞,极大了传播效率。
  1.4反馈性、互动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提供者和接受者可以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信息反馈,对信息表达喜好和厌恶,使得网络平台更适应广大人民生活方式。且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信息流通双向性,淡化了新闻提供者和接受者印记,加强了网络新闻创博的互动性,改善原有人们的被动接受机制[4]。
  2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探究
  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客观存在,导致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的原因主要为网络新闻法治法规不健全、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低下,网络新闻传播的隐匿性、道德防线坍塌等。
  2.1网络新闻法制法规不健全
  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难以溯源性,且匿名机制也导致了定型和追究责任的艰难,使得网民脱离了束缚,一些网络新闻发布及传播者变得恣意妄为,为博得眼球,捏造事实,恶意传播。网络新闻传播者难以确定新闻真实性,却盲目追求“买点”,肆意传播[5]。挽留过环境的难以追踪性,导致即便不真实的网络新闻被发现,也难以及时处理,追踪困难,难以落实责任到人,且存在惩处力度不足的弊端,助长了这种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虽然我国针对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挽留过管理法制法规,包括《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从法律层次约束网民网络新闻传播行为,但发展时间过短,网络新闻法治法规不健全性明显,且法律法规执行也存在重重困难。
  2.2网络新闻传播的隐匿性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较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新闻传播者及受众之间并无明显的界定,匿名机制导致了信息源普遍隐匿,难以追溯源头确定网络新闻传播者,这种特征直接扩大了网络信息发布权范围,为不真实的网络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提供了隐匿的便利[6]。此外,这种隐匿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网民的责任意识,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不真实的网络新闻信息快速传播,从而影响对整个社会对新闻本身事件的判断,对网络新闻涉及到的人产生严重伤害。虽然,我国针对网络传播隐匿性问题加强了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并不断图谱,取得显著成果,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控制快速发展,但整体而言,技术层面仍存在明显缺陷,导致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现象频发。
  2.3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低下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励,新闻工作者为提升效率、节约成本,通常会借助电子邮件、交际平台等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访谈,这使得新闻记者难以及时获取被访者信息,保证搜集的材料真实可靠,增加了新闻工作的不确定性。此外,网络本身就具有安全问题,这使得新闻材料容易被窃取或篡改,导致新闻材料失真,进一步影响媒体公信力和信誉[7]。此外,竞争压力的增大,也导致了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谋求利益,过于迎合受众,满足其猎奇心理,捏造虚假新闻,肆意传播不真实网络新闻,严重扰乱网络新闻传播秩序和环境,虽然在短期内获得利益,但极大地打击了网络媒体的品牌形象,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
  2.4道德防线坍塌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人际交往,在真实可见的环境中往往能严格遵守并维护传统道德秩序,摄于道德铁律,表现出的道德水平较高。然而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匿性,使得人际交往界限被打破,网民产生一种“反正没人知道是我”的交往心态,在这种潜意识引导下,以往由情感、熟人目光等建立的道德防线不断崩塌,道德难以压制欲望,道德约束效果减弱,使得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情况随处可见,阻碍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
  3改变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的措施
  网络新闻是一种拥有十分广泛用户群体的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其受众广泛,所能发挥出的影响效力巨大,因此加强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关系到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和谐,将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课题中,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真实性。   3.1不断健全、完善网络新闻法制法规
  对于虚拟性、隐匿性较强的网络环境而言,相比较道德约束,法律法规约束力无疑更强,更能警醒人们,更好地约束网名网络行为,文明上网,合理传播网络新闻。针对挽留过新闻传播运行机制,设置合适的网络管理单位,及时处理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提高重视程度,真正解决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问题。我国网络相关法律法规虽在不断发展突破,但仍存在许多缺陷弊端,因此网络管理部门应根据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现实需求,加快完善各网络新闻相关法制法规,遵循稳妥、弹性原则,保证法制法规细致,尽可能顾及到可能发生的网络新闻传播不实情况,遏制网络新闻传播不良行为。此外,现行网络新闻管理模式难以跟上网络新闻传播运行模式的改变,满足信息需求,因此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责任负责制度,积极推动网络实名机制,让网友对自身言行负责,让网民意识到网络平台言论可以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负责,严格约束自己,杜绝由于隐匿身份恶性传播不正当网络新闻的行为[8]。
  3.2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关注传播导向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管理尚在起步阶段,对于目前网络新闻传播运行模式、管理模式改革等研究未具体和广泛,对网络新闻管理的重视度不高,把其当做网络信息传播可有可无的存在,采取放养管理制度,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明确网络新闻管理在整个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建设发展。此外,网络媒体监管者,还应时刻关注信息传播导向,并适时引导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时惩处挽留过不正当言论,防止不真实网络新闻恶心传播。
  3.3提升媒体、记者、受众素养
  网络媒体、新闻记者、网络新闻受众综合素养不高是到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的重要因素。在健全网络法制法规,提高网络传播安全意识的基础上,还应提高与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人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道德自律作用。网络媒体要努力承担起“把关人”责任,坚持操作规范,理性对待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情况,重新审视网络新闻传播行为,把人民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此外还应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更新新闻机制理念,提高其职业素养,让了解受众需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充当网络秩序的维护者,从源头遏制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
  3.4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网络技术自身漏洞也是造成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的一大诱因,因此要快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包括防火墙技术、用户识别技术、加密技术,发挥管控作用。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建立更全面、更系统的网络安全机制,管控新闻信息传播,压制不良信息传播空间。
  4结语
  总之,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传播广、信息量大、传播方便快捷等优势,但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现象也大量存在,不良信息泛滥,极大影响了网络新闻传播健康发展。因此,需针对网络新闻传播不真实性进行探究,加强网络新闻管理,促进网络新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梦婕.从网络受众特点谈网络新闻传播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8,2(15):231.
  [2]张晓红.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其管理[J].新闻战线,2018,12(02):28-29.
  [3]向延桃.基于泛众传播背景的新闻真实性提升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96-97.
  [4]范立民.新媒體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策略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2(05):5-6.
  [5]娄凤娟.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其管理研究[J].新闻传播,2016,14(01):59-60.
  [6]沈春雷.网络受众下网络新闻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4):243.
  [7]汤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3):28-29.
  [8]伍佳佳,方田,唐芳.从把关人到建设者的转变——网络新闻信源真实性准确性探究[J].新闻前哨,2013,15(12):76-78.
  (作者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北京作为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之一,近年来,一方面基于首都功能的集聚效应,城市吸纳能力强,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另一方面,北京市人口承载力有限,城市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之间矛盾突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 “大城市病”问题。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北京印发《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申请落户的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条件进行量化,并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总积分达
期刊
摘 要: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是每一个学校必不可少的管理系统。每天都有许多学生借阅或归还图书,如果靠以往传统的人工手动管理图书,这样不仅工作量大效率极其低而且出错率高,如今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快捷的优点将图书管理方式彻底的解脱出来,提高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繁忙的工作,减少出错率。使读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书籍和看书上。  一、可行性研究及需求分析  (一)可行性研究  随着图书馆的藏书越来越
期刊
摘 要:设计实践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育人的重要环节,本次《室内陈设设计》专业教学尝试与城市民宿设计项目与课程内容嫁接,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尝试。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授课对象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先后衔接关系,将课程内容分为设计史回顾、平面布局优化、民宿陈设设计、陈设细节布置四个板块,并结合布置风格解析、平面布置、陈设方案、陈设品制作四份课程作业,以集中汇报、设计师评图、课程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高质量
期刊
摘 要:档案宣传工作是以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为目的的一项舆论引导和监督性质的工作,其内容包括档案法规政策、档案馆(室)藏档案的内容类别和价值等;档案宣传工作存在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档案宣传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提高档案宣传工作水平的方法有端正档案宣传工作的思想认识,转变落后的观念,重视做好档案基础业务工作促进宣传工作的发展,采取增强全民档案宣传意识、借鉴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宣传手段等多项
期刊
摘 要:三产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调查研究发现,总体规模不大,业态发展不均衡,内部结构不够合理,集聚带动力弱严重制约了长丰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了充分城乡融合发展,因此,需要在扩大总体规模、均衡发展、优化内部结构、提升集聚带动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以推动长丰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  发展现代服务
期刊
摘 要: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的促销,使得网购人群频频冲动购物,二手闲置商品的交易日趋繁荣。在这种背景下日益成熟的闲置交易平台出现,闲置商品拥有者更主动的加入到交易当中,产生了许多新的话题,如何促进闲置商品的交易,使得共享资源发挥更多的价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二手交易平台;闲置商品;消费意愿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更多人接受了网络购物的观念,网购行为越来
期刊
摘 要:书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生活中常见到的纸质书籍发展历史悠久,但部分图书市场正在逐渐被电子书取代,我们如何发挥纸质图书的优越性,提升纸质书本的性价比,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书籍;图书;装帧;印刷;纸质;电子书  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书籍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印刷品制作完成装订成册的形式呈现出来。书籍设计完成的是要经过从最开始的选题策划,编辑加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武汉传媒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教学为例,通过近年来实训课程教学,总结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实训教学;课程研究  目前,專业实践训练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将艺术和科学、理论和技能、认
期刊
摘 要: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的茶文化既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又有其共同的和不同的思想内涵。本文运用对比分析和历史文献的方法,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入手,探讨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思想内涵  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日本人的饮茶习惯和以茶为契机形成的茶文化是7、8世纪时从中国大陆传入的。然而,日本人并没有只是简单的将其重复,而是将其融入本民族的文化
期刊
摘 要:雅与俗是一对历史性的概念,它们的内在涵义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雅俗成为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艺术商品化日渐普遍的情形下,艺术创作水平能否提高,甚至基本的艺术质量能否得以保障;雅俗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从现实状况看来似乎成了“俗”对“雅”的疯狂颠覆;雅俗共赏是否能成为新时代的艺术鉴赏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