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与行业联合办继续教育的现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高校与行业联合办继续教育发展提出设想。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日益加快,经济一体化又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于是, 有知识取代无知识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企业无不处于危机之中,劳动者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尖锐,要想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就要求一个劳动者具有多层面的工作能力,掌握属于本国或世界前沿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不断适应日益提高的从业要求。
在这种形式下, 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值得承担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再教育重任的广大继续教育学院研究 的课题。笔者所在的学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长期以来与相关行业保持着密切地交流与合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从与行业联合办学的角度谈一点体会。
一、高校与行业联合办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 体现的优势与成绩
1. 寻找共同利益, 实现双赢
针对当前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协调,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笔者所在学院大胆采用 “走出去, 请进来” 的方式,积极寻求行业合作。以与保险行业合作为例,学院与当地的几家大型的保险公司联合办学,一方面该行业可依托院校来完成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该行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行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这样,学校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2. 拓宽学生出路, 促进招生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接受再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增加今后就业择业的筹码。笔者所在学院,打破以往不考虑函授学生就业问题的旧观念,利用行业联合办学这个平台积极为函授毕业生牵线搭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学生中创下良好口碑,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招生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3. 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争创品牌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其“类”的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及中职毕业生, 理论基础又不及普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相对较弱。实行开放办学,走院校行业联合之路,积极营造行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亲和力,使院校与行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交流, 将十分有利于形成继续教育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 创出继续教育品牌。
(二) 存在的劣势与不足
1. 师资缺乏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目前校内教师基本上是各高等 院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大多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实际锻炼,因此只能从课本到课本。想送他们去进修,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参加锻炼的机会,反过来在锻炼中又常常被挖走。想从企业挖一些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 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就是过去有 部分参加过实践锻炼的老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其知识含金量也在一年年减少,现在也很难满足继续教育教学的要求。要想让老师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凡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有所建树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他们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独特的用人机制,有合理的竞争方法。正因为这样企业才能飞速发展。而学校没有这种理念和氛围, 老师往往还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书本知识, 不论是 学校的管理人员还是老师对现代企业需要什么理念都知之甚少。
3. 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人才需求不一致
笔者所在学院, 现阶段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几经修改,其效果仍不尽人意。例如, 笔者在与联合办学单位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学生经常问到一些问题,“老师为 什么要上××课, ××课为什么不上”、“××课程对我们实 际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还要上”、“学完整个课程对我们今后工作帮助不大, 很少有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等等。面对着学生的种种质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继续教育来说, 到底是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 还是知识的实用性, 两者是否能够兼顾? 已经成为我们必 须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今后工作思路与设想
1. 主动出击, 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专长去寻找合适的行业合作
主动上门寻求行业带头人的理解, 能够对联合办学达成共识。同时要主动适应行业要求, 满足行业对人才知识点的需求。只有行业带头人意识到联合办学不但能解决行业人才缺乏的矛盾,而且投资小,见效快,联合办学才能成功。另外,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专长去寻找合适的行业合作。当前正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期,笔者所在学院, 在拥有着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同时,还拥有着一批如会计、金融、物流等的热门专业, 不得不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 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 这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 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 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 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 来, 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 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 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高校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双方的 教育资源, 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高校来讲, 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 合起来, 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 为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 从而扩大职 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行业来讲, 要从职业能力培 養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参与学 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3. 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高校与行业连合办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求教师具有 “双师型” 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 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 资队伍, 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 无疑 是最好的选择。这样, 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行业在各个层 次上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产学一体化, 也可以自发地调整 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行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 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 高 校与行业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高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 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 针对行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 将学校智力资源与行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 为行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 提高对行业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行业可以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实验 基地, 或在学校投资建立实验中心。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 成果转化, 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4. 以学生为本, 增大网络远程教育的使用
考虑到继续教育的办学对象多以从业人员为主, 学生很难到校长时间学习, 高校在做好周末上课、开设夜班等 人性化服务的同时, 还应加强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网络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在网络平台搭建的初期, 也可以尝试暂时运用企业已有平台(如视频会议系统等), 派老师去公司上课, 逐步解决学生工学矛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走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 就业, 2000(11) .
[2] 李宗尧.迈向21 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 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405.
[3] 孙连勇.对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职业 技术教育, 2003(16) .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日益加快,经济一体化又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于是, 有知识取代无知识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企业无不处于危机之中,劳动者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尖锐,要想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就要求一个劳动者具有多层面的工作能力,掌握属于本国或世界前沿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不断适应日益提高的从业要求。
在这种形式下, 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值得承担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再教育重任的广大继续教育学院研究 的课题。笔者所在的学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长期以来与相关行业保持着密切地交流与合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从与行业联合办学的角度谈一点体会。
一、高校与行业联合办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 体现的优势与成绩
1. 寻找共同利益, 实现双赢
针对当前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协调,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笔者所在学院大胆采用 “走出去, 请进来” 的方式,积极寻求行业合作。以与保险行业合作为例,学院与当地的几家大型的保险公司联合办学,一方面该行业可依托院校来完成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该行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行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这样,学校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2. 拓宽学生出路, 促进招生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接受再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增加今后就业择业的筹码。笔者所在学院,打破以往不考虑函授学生就业问题的旧观念,利用行业联合办学这个平台积极为函授毕业生牵线搭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学生中创下良好口碑,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招生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3. 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争创品牌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其“类”的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及中职毕业生, 理论基础又不及普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相对较弱。实行开放办学,走院校行业联合之路,积极营造行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亲和力,使院校与行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交流, 将十分有利于形成继续教育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 创出继续教育品牌。
(二) 存在的劣势与不足
1. 师资缺乏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目前校内教师基本上是各高等 院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大多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实际锻炼,因此只能从课本到课本。想送他们去进修,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参加锻炼的机会,反过来在锻炼中又常常被挖走。想从企业挖一些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 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就是过去有 部分参加过实践锻炼的老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其知识含金量也在一年年减少,现在也很难满足继续教育教学的要求。要想让老师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凡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有所建树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他们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独特的用人机制,有合理的竞争方法。正因为这样企业才能飞速发展。而学校没有这种理念和氛围, 老师往往还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书本知识, 不论是 学校的管理人员还是老师对现代企业需要什么理念都知之甚少。
3. 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人才需求不一致
笔者所在学院, 现阶段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几经修改,其效果仍不尽人意。例如, 笔者在与联合办学单位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学生经常问到一些问题,“老师为 什么要上××课, ××课为什么不上”、“××课程对我们实 际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还要上”、“学完整个课程对我们今后工作帮助不大, 很少有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等等。面对着学生的种种质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继续教育来说, 到底是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 还是知识的实用性, 两者是否能够兼顾? 已经成为我们必 须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今后工作思路与设想
1. 主动出击, 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专长去寻找合适的行业合作
主动上门寻求行业带头人的理解, 能够对联合办学达成共识。同时要主动适应行业要求, 满足行业对人才知识点的需求。只有行业带头人意识到联合办学不但能解决行业人才缺乏的矛盾,而且投资小,见效快,联合办学才能成功。另外,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专长去寻找合适的行业合作。当前正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期,笔者所在学院, 在拥有着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同时,还拥有着一批如会计、金融、物流等的热门专业, 不得不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 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 这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 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 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 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 来, 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 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 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高校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双方的 教育资源, 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高校来讲, 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 合起来, 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 为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 从而扩大职 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行业来讲, 要从职业能力培 養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参与学 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3. 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高校与行业连合办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求教师具有 “双师型” 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 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 资队伍, 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 无疑 是最好的选择。这样, 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行业在各个层 次上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产学一体化, 也可以自发地调整 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行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 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 高 校与行业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高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 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 针对行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 将学校智力资源与行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 为行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 提高对行业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行业可以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实验 基地, 或在学校投资建立实验中心。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 成果转化, 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4. 以学生为本, 增大网络远程教育的使用
考虑到继续教育的办学对象多以从业人员为主, 学生很难到校长时间学习, 高校在做好周末上课、开设夜班等 人性化服务的同时, 还应加强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网络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在网络平台搭建的初期, 也可以尝试暂时运用企业已有平台(如视频会议系统等), 派老师去公司上课, 逐步解决学生工学矛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走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 就业, 2000(11) .
[2] 李宗尧.迈向21 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 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405.
[3] 孙连勇.对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职业 技术教育, 20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