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大事,是当前教育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所以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
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三、创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再现,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创新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法律常识内容时, 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日,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唯有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所以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
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三、创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再现,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创新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法律常识内容时, 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日,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唯有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