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塔罗科血橙新系在我国发展面积不断增大,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川渝地区作为塔罗科血橙新系主产区,炭疽病发生普遍,而相关研究报道鲜少。为弄清炭疽病在塔罗科血橙产区的发生情况, 2019—2021年在四川资中、富顺,重庆万州、长寿等11个市、县、区,采集样品239份进行病原检测,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在239份样品中,151份样品感染了炭疽病,检出率为63.18%,其中有89份表现为强致病性,发病较为普遍;2)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田间发病程度整体较轻;3)发病率最低为重庆开州的44.83%,最高为重庆万州的90.24%,可能与塔罗科血橙主产区县处于三峡库区的高温高湿、寡日照气候有关。4)炭疽病引起的采后贮藏病害不容小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6月中旬、6月底、7月中旬及采前20 d,使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3 000倍液+97%矿物油150~200倍液各防治一次,不仅可有效防治田间炭疽病害,还可明显减轻采后炭疽病的发病率,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 塔罗科血橙新系;炭疽病;发生情况;防治药剂;川渝地区
中图分类号:S436.661.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3.008
塔罗科血橙新系(C. sinensis ‘Tarocco’)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依托农业部柑橘948项目、国家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牵头,联合相关单位,从意大利引入三峡库区试种,后从其实生后代中筛选出一个优良变异单株,并在川渝多地进行了品种观察和生态适应性评价。四川富顺、资中,重庆万州、长寿等地海拔500 m以下的区域,年日照时数达到1 300 h,最冷月气温6~8 ℃,少霜冻,2—4月气温平稳,降雨量少,非常适宜塔罗科血橙着色和越冬,表现出了良好的优质丰产特性。因此,川渝两地的塔罗科血橙逐步發展壮大,成为我国塔罗科血橙主产区,种植规模达5万公顷,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农业支柱产业[1]。
在我国,炭疽病是柑橘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在所有柑橘产区均有发生,发病重的果园病株率在90%以上,冬、春落叶率40%~50%,有的果园甚至绝收[2]。病菌可为害柑橘各个部位,具有弱寄生性和潜伏侵染特性,在贮藏期还可继续发病引起烂果[3-4]。柑橘炭疽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5-7]。
通常,国内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常常与轮斑病、褐斑病、黑斑病、青霉病、绿霉病防治等结合起来,很少将柑橘炭疽病单独作为防治指标。柑橘炭疽菌的主要寄主之一是甜橙类[4],而塔罗科血橙新系就属于甜橙类,是晚熟柑橘中的一类重要寄主。几乎所有塔罗科血橙新系每年都要环割修剪2~3次,越来越多的新品种高换等造成的伤口,易引发侵染危害[8]。近年来,塔罗科血橙新系主产区炭疽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现有防治措施的防效低下,常常导致严重落果和采后贮藏病害,从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本研究对川渝地区塔罗科血橙炭疽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掌握柑橘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技术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炭疽样品
2019—2021年,在重庆长寿、开州、奉节、云阳、涪陵,四川资中、富顺、内江等地采集疑似柑橘炭疽病症状的样品(果实、枝条、叶片),共收集样品239份。
1.1.2 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20 g,煮沸后定容至1 L,121 ℃灭菌30 min。
1.1.3 供试药剂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7%矿物油[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咪鲜胺乳油(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分离鉴定
菌株的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参考《植病研究法》(方中达编著,1979),单孢纯化后,接种到PDA培养基斜面中,25 ℃培养长出菌落后,4 ℃保存备用。
1.2.2 直接PCR分子检测
实验用通用引物ITS4(5′-TCCTCCGCTATGATATGC-3′)和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采用直接PCR进行扩增。直接PCR反应体系:2×Taq PCR Master Mix15ul(2×H-TECH SYBR qPCR Mix videgene Cat. GDQ3003),上下游引物各0.5 μL,ddH2O 14 μL,菌丝少量。反应条件为:预变性95 ℃ 3 min;95 ℃变性10 s,56 ℃退火30 s;72 ℃延伸20 s,44个循环;72 ℃延伸 5 min。扩增出条带后,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核酸染料为低毒的Gel Red染料。
1.2.3 ITS序列比对
将阳性菌株的PCR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单向测序,对测得序列删除引物序列,在NCBI(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 Blast 检索,比对菌株是否为炭疽菌。
1.2.4 致病性鉴定
选取健康的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实,用75%乙醇表面消毒5 min,无菌水清洗2~3次,然后用无菌纱布擦干。针刺果实腰部果皮10针,在针刺处接种菌株菌丝块,25 ℃下保湿培养,观察并记录发病情况。每菌株重复3次,以针刺果实不接种菌丝块为对照。
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发病率。
发病率(%)=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数/检测样品总数×100 1.2.5 田间药效试验
2019—2020年,选择万州区甘宁镇南桥村炭疽病发病严重的天奥果园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树龄10年,长势一致。试验设置6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18个小区,每个小区5株柑橘树,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及试验田四周设有保护行。采用电动喷雾器喷雾,先喷清水对照,然后喷试验药剂。喷施药剂时按照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换药前清洗干净喷雾器。2019年6月12日、6月28日、7月15日各喷药1次,采前20 d再喷1次,其他管理正常进行。在2019年8月2日、2020年1月22日调查防效,以及采后10 d、采后20 d、采后30 d分别调查果实发病情况,试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分析。每树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随机调查2个枝条的全部叶片及5个果实,调查叶片和果实上病斑情况,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每叶(果)1~5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5%以下;3级,每叶(果)6~10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6%~10%;5级,每叶(果)11~15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11%~25%;7级,每叶(果)16~20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26%~50%;9级,每叶(果)21个病斑以上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51%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果)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果)数×9]×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2.6 采后发病情况调查
2月25日进行采收,每树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随机采收5个果实,每个处理共采收100个果实,每个处理的果实放入1个果框,室内通风阴凉处贮藏,分别在采后10 d、20 d、30 d调查果实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塔罗科血橙炭疽病发病情况调查
经病原分离、PCR检测和致病性鉴定,在239份样品中,有151份样品感染了炭疽病,检出率为63.18%,其中89份表现为强致病性,发病部位涉及叶片、枝梢、果实等,尤以叶片为重,主要表现为叶片尤其嫩叶上有圆形斑点,子实体轮纹状排列,以及叶尖出现急性“V”字形失水枯萎等两种症状;果实发病其次,一般表现为成熟期果实出现干疤、腐烂等症状。发病严重的会造成树势衰弱,成熟期病果多,落叶、落果严重,或引发贮藏期腐烂。
从采样地点来看,塔罗科血橙主产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病,发病率最低的是重庆开州的44.83%,最高为重庆万州的90.24%,这一结果也与笔者走访调查结果相符。根据笔者走访调查和室内检测结果,重庆地区的柑橘炭疽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四川地区,可能与塔罗科血橙主产区县处于三峡库区地带有关。万州区为塔罗科血橙主产区,近年来规模化发展迅速,种植水平较高,果实品质优良,但因三峡库区高温高湿、寡日照的气候条件,以及炭疽病弱寄生性和潜伏侵染特点,万州塔罗科血橙发病较其他地区严重。
2.2 田间药效试验
2.2.1 不同处理对塔罗科血橙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病情调查在2019年8月2日和2020年1月22日进行,这时病情已经稳定,病斑症状明显,较容易辨别区分。由调查数据可知(表4),试验所选用的药剂对叶片和果实炭疽病均有防效,均表现为处理4>处理1>处理5>处理2>处理3。
在两次调查中,处理4用25%咪鲜胺乳油配合97%矿物油的防效最高,叶片防效达85.83%,果实防效85.0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1用25%苯醚甲环唑乳油配合97%矿物油的防效其次,叶片防效为78.81%,果实防效80.22%;两次调查防效最低的都是处理3(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分别为50.74%、54.90%。在8月2日进行的叶片发病调查中,经过三次施药后,各处理炭疽病病情指数较对照有明显降低,且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在1月22日塔罗科血橙成熟期的调查中,处理2与处理5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两次调查中,处理4用处理5同样的药剂复配矿物油,防效均提升15%以上,处理1的防效也较处理2提升了15%以上,由此可见,柑橘炭疽病的防治,要选对药剂,科学选用复配药剂或助剂,杀菌效果更好。
2.2.2 果实采后发病情况
由表4可知,采后常规贮藏10 d后调查果实发病情况,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均很低,对照也仅为20.1,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下。分析可能与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实降酸慢、成熟晚、耐贮藏等性能有关,采后10 d,整体发病较少,因而药剂防治效果很难表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采后20 d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处理的防效与田间调查趋势一致,表现为处理4>处理1>处理5>处理2>处理3;对照处理的病情指数迅速增加,各处理之间的防效差异极显著,处理4的防效最高,达82.65%,处理3的防效最低,为58.59%。采后30 d的调查结果显示,处理4的防效仍然最高,为82.47%,较处理5高14%,二者差异极显著;处理1的防效较处理2高15%,二者差异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开展了四川、重庆两地的塔罗科血橙炭疽病发生情况調查及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我们对柑橘炭疽病的传统认知是发病普遍,危害严重,防治较易。针对塔罗科血橙这一优势特色产业,因种植区域有限,使得塔罗科血橙成为只能在我国川渝两地规模发展的独特产业,研究其炭疽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方法很有必要。研究结果显示,塔罗科血橙的炭疽病发生普遍,检出率为63.18%,其中有89份表现为强致病性;大部分调查区域的发病程度不严重,一般只引起部分叶片有叶枯(急性型)、叶斑(慢性型)等症状,没有造成严重损失,鲜少有专门防治措施跟进。研究结果还显示,炭疽病在后期引起的采后贮藏病害不容小视,如不进行药剂防治,采后30 d的病情指数可达71.3;25%咪鲜胺乳油配合97%矿物油喷洒4次后,综合防效可达85%以上,效果最好,对采后发病的防治效果也显著,防效可达82.47%,可以有效减轻炭疽病造成的采后腐烂。综合本研究结果,同一药剂复配矿物油在适宜季节使用,可以有效提高防效15%左右,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可以推广使用。在生产实践中还应注意药剂轮换使用,根据树体情况进行营养补充,配合好修剪、控水等措施,方能达到最理想的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小伟,程兰,何才智,等.重庆万州种植玫瑰香橙的生态适宜性调查分析[J].果农之友,2019(5):39-40.
[2] 段志坤.柑橘炭疽病及其防治对策[J].果农之友,2009(6):29-30.
[3] 殷恭毅,刘克均,魏大为.柑桔枝干皮层及叶片组织内潜伏侵染病菌的调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4):54-61.
[4] 刘干生,夏辉源,刘春初,等.柑橘果实炭疽病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05,34(5):19-20.
[5] Timmer LW, Brown GE, Zitko SE. The role of Colletotrichum spp. in postharvest anthracnose of citrus and survival of C. acutatum on fruit[J]. Plant Disease, 1998, 82(4):415-418.
[6] 王雪莲.柑橘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7] 陈国庆.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8] 向进,易继平,熊仁财,等.三峡库区柑橘疫菌褐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2018(1):40-41.
(责任编辑:易 婧)
关键词 塔罗科血橙新系;炭疽病;发生情况;防治药剂;川渝地区
中图分类号:S436.661.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3.008
塔罗科血橙新系(C. sinensis ‘Tarocco’)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依托农业部柑橘948项目、国家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牵头,联合相关单位,从意大利引入三峡库区试种,后从其实生后代中筛选出一个优良变异单株,并在川渝多地进行了品种观察和生态适应性评价。四川富顺、资中,重庆万州、长寿等地海拔500 m以下的区域,年日照时数达到1 300 h,最冷月气温6~8 ℃,少霜冻,2—4月气温平稳,降雨量少,非常适宜塔罗科血橙着色和越冬,表现出了良好的优质丰产特性。因此,川渝两地的塔罗科血橙逐步發展壮大,成为我国塔罗科血橙主产区,种植规模达5万公顷,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农业支柱产业[1]。
在我国,炭疽病是柑橘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在所有柑橘产区均有发生,发病重的果园病株率在90%以上,冬、春落叶率40%~50%,有的果园甚至绝收[2]。病菌可为害柑橘各个部位,具有弱寄生性和潜伏侵染特性,在贮藏期还可继续发病引起烂果[3-4]。柑橘炭疽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5-7]。
通常,国内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常常与轮斑病、褐斑病、黑斑病、青霉病、绿霉病防治等结合起来,很少将柑橘炭疽病单独作为防治指标。柑橘炭疽菌的主要寄主之一是甜橙类[4],而塔罗科血橙新系就属于甜橙类,是晚熟柑橘中的一类重要寄主。几乎所有塔罗科血橙新系每年都要环割修剪2~3次,越来越多的新品种高换等造成的伤口,易引发侵染危害[8]。近年来,塔罗科血橙新系主产区炭疽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现有防治措施的防效低下,常常导致严重落果和采后贮藏病害,从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本研究对川渝地区塔罗科血橙炭疽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掌握柑橘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技术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炭疽样品
2019—2021年,在重庆长寿、开州、奉节、云阳、涪陵,四川资中、富顺、内江等地采集疑似柑橘炭疽病症状的样品(果实、枝条、叶片),共收集样品239份。
1.1.2 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20 g,煮沸后定容至1 L,121 ℃灭菌30 min。
1.1.3 供试药剂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7%矿物油[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咪鲜胺乳油(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分离鉴定
菌株的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参考《植病研究法》(方中达编著,1979),单孢纯化后,接种到PDA培养基斜面中,25 ℃培养长出菌落后,4 ℃保存备用。
1.2.2 直接PCR分子检测
实验用通用引物ITS4(5′-TCCTCCGCTATGATATGC-3′)和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采用直接PCR进行扩增。直接PCR反应体系:2×Taq PCR Master Mix15ul(2×H-TECH SYBR qPCR Mix videgene Cat. GDQ3003),上下游引物各0.5 μL,ddH2O 14 μL,菌丝少量。反应条件为:预变性95 ℃ 3 min;95 ℃变性10 s,56 ℃退火30 s;72 ℃延伸20 s,44个循环;72 ℃延伸 5 min。扩增出条带后,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核酸染料为低毒的Gel Red染料。
1.2.3 ITS序列比对
将阳性菌株的PCR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单向测序,对测得序列删除引物序列,在NCBI(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 Blast 检索,比对菌株是否为炭疽菌。
1.2.4 致病性鉴定
选取健康的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实,用75%乙醇表面消毒5 min,无菌水清洗2~3次,然后用无菌纱布擦干。针刺果实腰部果皮10针,在针刺处接种菌株菌丝块,25 ℃下保湿培养,观察并记录发病情况。每菌株重复3次,以针刺果实不接种菌丝块为对照。
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发病率。
发病率(%)=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数/检测样品总数×100 1.2.5 田间药效试验
2019—2020年,选择万州区甘宁镇南桥村炭疽病发病严重的天奥果园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树龄10年,长势一致。试验设置6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18个小区,每个小区5株柑橘树,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及试验田四周设有保护行。采用电动喷雾器喷雾,先喷清水对照,然后喷试验药剂。喷施药剂时按照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换药前清洗干净喷雾器。2019年6月12日、6月28日、7月15日各喷药1次,采前20 d再喷1次,其他管理正常进行。在2019年8月2日、2020年1月22日调查防效,以及采后10 d、采后20 d、采后30 d分别调查果实发病情况,试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分析。每树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随机调查2个枝条的全部叶片及5个果实,调查叶片和果实上病斑情况,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每叶(果)1~5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5%以下;3级,每叶(果)6~10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6%~10%;5级,每叶(果)11~15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11%~25%;7级,每叶(果)16~20个病斑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26%~50%;9级,每叶(果)21个病斑以上或每叶(果)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51%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果)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果)数×9]×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2.6 采后发病情况调查
2月25日进行采收,每树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随机采收5个果实,每个处理共采收100个果实,每个处理的果实放入1个果框,室内通风阴凉处贮藏,分别在采后10 d、20 d、30 d调查果实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塔罗科血橙炭疽病发病情况调查
经病原分离、PCR检测和致病性鉴定,在239份样品中,有151份样品感染了炭疽病,检出率为63.18%,其中89份表现为强致病性,发病部位涉及叶片、枝梢、果实等,尤以叶片为重,主要表现为叶片尤其嫩叶上有圆形斑点,子实体轮纹状排列,以及叶尖出现急性“V”字形失水枯萎等两种症状;果实发病其次,一般表现为成熟期果实出现干疤、腐烂等症状。发病严重的会造成树势衰弱,成熟期病果多,落叶、落果严重,或引发贮藏期腐烂。
从采样地点来看,塔罗科血橙主产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病,发病率最低的是重庆开州的44.83%,最高为重庆万州的90.24%,这一结果也与笔者走访调查结果相符。根据笔者走访调查和室内检测结果,重庆地区的柑橘炭疽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四川地区,可能与塔罗科血橙主产区县处于三峡库区地带有关。万州区为塔罗科血橙主产区,近年来规模化发展迅速,种植水平较高,果实品质优良,但因三峡库区高温高湿、寡日照的气候条件,以及炭疽病弱寄生性和潜伏侵染特点,万州塔罗科血橙发病较其他地区严重。
2.2 田间药效试验
2.2.1 不同处理对塔罗科血橙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病情调查在2019年8月2日和2020年1月22日进行,这时病情已经稳定,病斑症状明显,较容易辨别区分。由调查数据可知(表4),试验所选用的药剂对叶片和果实炭疽病均有防效,均表现为处理4>处理1>处理5>处理2>处理3。
在两次调查中,处理4用25%咪鲜胺乳油配合97%矿物油的防效最高,叶片防效达85.83%,果实防效85.0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1用25%苯醚甲环唑乳油配合97%矿物油的防效其次,叶片防效为78.81%,果实防效80.22%;两次调查防效最低的都是处理3(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分别为50.74%、54.90%。在8月2日进行的叶片发病调查中,经过三次施药后,各处理炭疽病病情指数较对照有明显降低,且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在1月22日塔罗科血橙成熟期的调查中,处理2与处理5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两次调查中,处理4用处理5同样的药剂复配矿物油,防效均提升15%以上,处理1的防效也较处理2提升了15%以上,由此可见,柑橘炭疽病的防治,要选对药剂,科学选用复配药剂或助剂,杀菌效果更好。
2.2.2 果实采后发病情况
由表4可知,采后常规贮藏10 d后调查果实发病情况,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均很低,对照也仅为20.1,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下。分析可能与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实降酸慢、成熟晚、耐贮藏等性能有关,采后10 d,整体发病较少,因而药剂防治效果很难表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采后20 d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处理的防效与田间调查趋势一致,表现为处理4>处理1>处理5>处理2>处理3;对照处理的病情指数迅速增加,各处理之间的防效差异极显著,处理4的防效最高,达82.65%,处理3的防效最低,为58.59%。采后30 d的调查结果显示,处理4的防效仍然最高,为82.47%,较处理5高14%,二者差异极显著;处理1的防效较处理2高15%,二者差异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开展了四川、重庆两地的塔罗科血橙炭疽病发生情况調查及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我们对柑橘炭疽病的传统认知是发病普遍,危害严重,防治较易。针对塔罗科血橙这一优势特色产业,因种植区域有限,使得塔罗科血橙成为只能在我国川渝两地规模发展的独特产业,研究其炭疽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方法很有必要。研究结果显示,塔罗科血橙的炭疽病发生普遍,检出率为63.18%,其中有89份表现为强致病性;大部分调查区域的发病程度不严重,一般只引起部分叶片有叶枯(急性型)、叶斑(慢性型)等症状,没有造成严重损失,鲜少有专门防治措施跟进。研究结果还显示,炭疽病在后期引起的采后贮藏病害不容小视,如不进行药剂防治,采后30 d的病情指数可达71.3;25%咪鲜胺乳油配合97%矿物油喷洒4次后,综合防效可达85%以上,效果最好,对采后发病的防治效果也显著,防效可达82.47%,可以有效减轻炭疽病造成的采后腐烂。综合本研究结果,同一药剂复配矿物油在适宜季节使用,可以有效提高防效15%左右,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可以推广使用。在生产实践中还应注意药剂轮换使用,根据树体情况进行营养补充,配合好修剪、控水等措施,方能达到最理想的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小伟,程兰,何才智,等.重庆万州种植玫瑰香橙的生态适宜性调查分析[J].果农之友,2019(5):39-40.
[2] 段志坤.柑橘炭疽病及其防治对策[J].果农之友,2009(6):29-30.
[3] 殷恭毅,刘克均,魏大为.柑桔枝干皮层及叶片组织内潜伏侵染病菌的调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4):54-61.
[4] 刘干生,夏辉源,刘春初,等.柑橘果实炭疽病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05,34(5):19-20.
[5] Timmer LW, Brown GE, Zitko SE. The role of Colletotrichum spp. in postharvest anthracnose of citrus and survival of C. acutatum on fruit[J]. Plant Disease, 1998, 82(4):415-418.
[6] 王雪莲.柑橘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7] 陈国庆.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8] 向进,易继平,熊仁财,等.三峡库区柑橘疫菌褐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2018(1):40-41.
(责任编辑: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