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州南沙地区的近EW向断裂的野外调查,对该区域的近EW向断裂的断裂性质、活动期次进行研究,认为该区域近EW向断裂早期的活动性质为压性或压扭性,晚期性质为张性正断层。
关键词:广州南沙地区;近东西向断裂;野外特征
中图分类号:O34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广州南沙地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当今广州的发展重点,所以对该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南沙地区位于珠三角的腹地,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成为对基底断裂调查研究的最大障碍,由于前人在该地区开挖多个采石场,成为调查该地区断裂构造的绝佳窗口。
张虎男[1]1980年首次提出珠江三角洲为“断块型”三角洲,认为断裂控制三角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其后,黄玉昆等[2]、张虎男[3]、Chen Guoneng, et al[4],又对珠江三角洲断块演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拟通过人工开挖出露的基底断裂的调查岩性,为珠江三角洲断块的活动提供较详细的资料。
下图为该地区地质简图及主要调查点位置:
图1研究区地质简图及调查点位置
(据1:25万江门幅地质图[1])
(1)灵山采石场出露点
在灵山采石场出露一人工露头,示近东西向断裂切穿北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面断面清晰,发育有左旋擦痕与阶步(图2箭头处),示早期北西向断裂做左旋压扭性运动;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宽度大于5m,破碎带岩石被压碎成挤压片理和密集节理带(图1右侧),并切穿北西向断裂。
图2 灵山采石场近东西向断裂切穿北西向断裂
(3)大涌采石场出露点
在南沙大涌采石场内,发现一NEE向断裂切穿早期岩脉现象(如图3)。断裂产状为185°∠51°。断裂上盘是硅化破碎带,下盘为完整花岗岩。硅化破碎带内发育一断裂面,产状为120°∠80°,为北东向高角度断层,示破碎带应为早期北东向断裂活动所致,后期基性岩脉沿早期北东向断裂硅化破碎带灌入充填。晚期NEE向断裂呈正断层活动,上盘下落,发育约20cm厚的碎粉岩,北东向断裂、硅化带和基性岩脉均被切断。
图3 南沙大涌石场NEE向断裂切过早期基性岩脉
在大涌采石场内,还发现东西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如图4),剖面左侧为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断裂产状为40°∠63°,右侧为东西向断裂,产状为175°∠68°,由于交汇位置被挖去,无法判断两条断裂的交切关系。
图4 大涌石场断裂破碎带素描图
在南沙大涌采石场发现多个东西向断裂露头。图5示断裂下盘为花岗岩,断层面光滑平直,表面发育铁质被膜和擦痕、阶步。东西向断裂切穿北西向破碎带。
图5 南沙东西向断裂面(右)切割了北西向破碎带(左)(镜头向NW)
东西向断裂还发育有挤压破碎带,花岗岩被强烈挤压破碎成透镜状(图6)
图6 南沙东西向断裂破碎带横断面,花岗岩强烈挤压破碎成透镜状(左,镜头向W)
在采石场内发现上盘下落造成破碎带形成断层角砾岩(图7),断裂角砾棱角分明,示晚期断裂张性活动。
图7 东西向断裂晚期活动形成的角砾岩
图8示断裂上盘为花岗岩,破碎带裂隙发育,裂隙被后期基性岩脉重填,示早期正断层活动之后,岩浆活动致使基性岩脉上侵,灌入破碎带裂隙中。
图8 破碎带裂隙被基性岩脉充填(镜头向W)
結论:
通过对广州南沙地区近EW向断裂的野外调查研究,认为该区域近EW向断裂为继承性断裂,至少有过两期活动,早期活动性质普遍为压性或压扭性,晚期活动性质多为张性正断层。正是晚期的断裂正断性质,控制了南沙地区沉降区与隆起区的分布范围,成为“断块型”三角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虎男.断块型三角洲.地理学报,1980(1):18~30.
[2] 黄玉昆,夏法,陈国能.断裂构造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发展的控制作用.海洋学
报,1983,5(3):316~327.
[3] 张虎男.断裂作用与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海洋学报,1983(2):202~221.
[4] Chen Guoneng, Zhang Ke, Li Liufen,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E China and its relations to reactivation of basement faults. [J]. 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 2002, 14(1): 17~24.
[5]广东省地质调查院.1:25 万江门幅区域地质图与调查报告.2002
关键词:广州南沙地区;近东西向断裂;野外特征
中图分类号:O34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广州南沙地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当今广州的发展重点,所以对该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南沙地区位于珠三角的腹地,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成为对基底断裂调查研究的最大障碍,由于前人在该地区开挖多个采石场,成为调查该地区断裂构造的绝佳窗口。
张虎男[1]1980年首次提出珠江三角洲为“断块型”三角洲,认为断裂控制三角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其后,黄玉昆等[2]、张虎男[3]、Chen Guoneng, et al[4],又对珠江三角洲断块演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拟通过人工开挖出露的基底断裂的调查岩性,为珠江三角洲断块的活动提供较详细的资料。
下图为该地区地质简图及主要调查点位置:
图1研究区地质简图及调查点位置
(据1:25万江门幅地质图[1])
(1)灵山采石场出露点
在灵山采石场出露一人工露头,示近东西向断裂切穿北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面断面清晰,发育有左旋擦痕与阶步(图2箭头处),示早期北西向断裂做左旋压扭性运动;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宽度大于5m,破碎带岩石被压碎成挤压片理和密集节理带(图1右侧),并切穿北西向断裂。
图2 灵山采石场近东西向断裂切穿北西向断裂
(3)大涌采石场出露点
在南沙大涌采石场内,发现一NEE向断裂切穿早期岩脉现象(如图3)。断裂产状为185°∠51°。断裂上盘是硅化破碎带,下盘为完整花岗岩。硅化破碎带内发育一断裂面,产状为120°∠80°,为北东向高角度断层,示破碎带应为早期北东向断裂活动所致,后期基性岩脉沿早期北东向断裂硅化破碎带灌入充填。晚期NEE向断裂呈正断层活动,上盘下落,发育约20cm厚的碎粉岩,北东向断裂、硅化带和基性岩脉均被切断。
图3 南沙大涌石场NEE向断裂切过早期基性岩脉
在大涌采石场内,还发现东西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如图4),剖面左侧为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断裂产状为40°∠63°,右侧为东西向断裂,产状为175°∠68°,由于交汇位置被挖去,无法判断两条断裂的交切关系。
图4 大涌石场断裂破碎带素描图
在南沙大涌采石场发现多个东西向断裂露头。图5示断裂下盘为花岗岩,断层面光滑平直,表面发育铁质被膜和擦痕、阶步。东西向断裂切穿北西向破碎带。
图5 南沙东西向断裂面(右)切割了北西向破碎带(左)(镜头向NW)
东西向断裂还发育有挤压破碎带,花岗岩被强烈挤压破碎成透镜状(图6)
图6 南沙东西向断裂破碎带横断面,花岗岩强烈挤压破碎成透镜状(左,镜头向W)
在采石场内发现上盘下落造成破碎带形成断层角砾岩(图7),断裂角砾棱角分明,示晚期断裂张性活动。
图7 东西向断裂晚期活动形成的角砾岩
图8示断裂上盘为花岗岩,破碎带裂隙发育,裂隙被后期基性岩脉重填,示早期正断层活动之后,岩浆活动致使基性岩脉上侵,灌入破碎带裂隙中。
图8 破碎带裂隙被基性岩脉充填(镜头向W)
結论:
通过对广州南沙地区近EW向断裂的野外调查研究,认为该区域近EW向断裂为继承性断裂,至少有过两期活动,早期活动性质普遍为压性或压扭性,晚期活动性质多为张性正断层。正是晚期的断裂正断性质,控制了南沙地区沉降区与隆起区的分布范围,成为“断块型”三角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虎男.断块型三角洲.地理学报,1980(1):18~30.
[2] 黄玉昆,夏法,陈国能.断裂构造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发展的控制作用.海洋学
报,1983,5(3):316~327.
[3] 张虎男.断裂作用与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海洋学报,1983(2):202~221.
[4] Chen Guoneng, Zhang Ke, Li Liufen,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E China and its relations to reactivation of basement faults. [J]. 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 2002, 14(1): 17~24.
[5]广东省地质调查院.1:25 万江门幅区域地质图与调查报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