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碳汇林建设与发展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_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所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森林可以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碳汇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碳汇林发展现状、森林碳汇机制,提出了我国碳汇林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碳汇林;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制约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S1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54-02
  作者简介张国铸(1961- ),男,河北清河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水利与生态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31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所引起的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解决温室气体带来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森林具有很强大的碳汇功能。目前,发展碳汇林业已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已将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纳入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
  1碳汇林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碳汇林的发展已不只局限于植树造林,通过增加森林数量来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而是通过市场调控,将碳交易体制纳入到碳汇林建设中。一方面通过碳释放权的交易来控制和制约碳的释放量,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不同植物种间、树木不同林龄之间的的碳汇特性,选择优质碳汇树种进行造林,以增加森林的碳汇能力。在2000年前,大部分碳交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但由于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对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合同交易日益增加,且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逐渐出现了地方性碳交易体系,这将极大地推动整个温室气体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在我国,近年来碳汇林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控制毁林以及森林管理等活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1亿t,全国森林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重要贡献[3]。2005年2月17日,我国国家林业局和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签署并实施的“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首个碳汇造林项目,在第一个有效期的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在内蒙古敖汉旗造林0.3万hm2,使约2 500名当地农民和林场工人,特别是当地妇女受到生态教育和植树造林及碳汇管理的培训,并从项目中直接受益。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碳汇林营造和管理工作,以内蒙古为例,鄂尔多斯市200多家煤炭企业联合倡议,初步计划投入10亿元,在5年之内营造约0.667万hm2碳汇林。
  近年来,对于碳汇林的研究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连续50年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碳汇林研究提供了最有效的基础数据。但由于我国森林类型复杂多样,且我国森林系统碳循环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这导致了我国森林的碳汇量在研究估算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出现较大的差异。目前由于大多数学者对于森林碳汇功能的研究多见于单一树种的研究,不能将其作为推算整个森林系统的有效研究方法。
  2森林固碳形式分析
  森林固碳形式一般可分为直接固碳作用和间接固碳作用。直接固碳是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变成有机碳固定在体内,并向大气中释放出氧气。树木体内碳的沉降量与其生长密切相关,当树木生长达到最旺盛时,碳沉降量达到最大;当森林达到成熟时,蓄积量达到最大,但此时树木的碳沉降作用最低。实践证明,对森林合理轮伐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的固碳速度,增大森林碳汇容量。除树木本身固碳外,林下植物及土壤也具有一定的直接固碳作用。间接固碳是指林产品固碳作用的延伸以及林产品替代其他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森林碳汇计量方法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是评价森林碳汇生态效益大小的基础,可为全面开展以碳汇为目的的森林经营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近40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在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量法、涡度相关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驰豫涡旋积累法、箱式法[4-5]等。从大量研究成果看,不同计量方法研究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全球尺度而言,国外学者之间研究成果差异性较大;从国家尺度上而言,我国学者对于我国森林植被碳贮量的研究结果相对差异性较小,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学者估算森林碳汇量的基础大多是国家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顾凯平等[6]基于我国第6次森林资源普查资料,以林分各树种为核算单元,以森林生物学结构的分子式为主要计量依据,得出我国森林的碳储量为5.50 Gt(1 Gt=109 mg)。王效科[7]、刘国华等[8]、方精云等[9]、赵士洞等[10]对我国森林碳储量的估计结果分别为3.72 Gt、4.19 Gt、4.45 Gt、5.41 Gt。
  另外,受资料和数据的限制,大多数研究采用静态平衡分析法,其估算值也为某一事件点的静态估计,较少综合动态预测和评价。因此,采用合理的碳汇量估算方法,精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量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气候变化与碳汇林的关系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于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计未来每10年海平面将上升0.18~0.59 m,全球平均增温0.2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均会增加。报告还指出,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与人类大规模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及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增加碳汇,是减缓和抑制气候变化的最有效措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這个过程就是“碳汇”。因此,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5我国碳汇林项目的发展前景
  (1)2005年,我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1.75亿hm2,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124.56亿m3。到2009年,我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森林资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2009年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 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由此可见,我国拥有大量的符合CDM碳汇项目的森林资源。
  (2)从节能减排方面考虑,发达国家为了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必定要在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我国通过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即可引入大量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生态林建设项目,同时还引进国外先进的森林管理技术,提高我国森林管理的技术含量。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林业发展现状,不断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必将促进我国森林碳汇项目的交易和市场的发展。
  6我国碳汇林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1)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森林碳汇功能、碳汇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为碳汇交易、经营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国家林业机构和民间机构能够积极响应和落实碳汇林的建设,但社会大多数人对碳汇林的认识相对滞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这影响了碳汇林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碳汇林的建设还需要在更高层面上积极推进。
  (3)管理部门对资金的引导措施少,森林碳汇的收益不确定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CIAIS P,TANS P,TROLIER M,et al.A large Northern Hemisphere terrestrial CO2 sink indicated by 13C/12C of atmospheric CO2[J].Science,1995b,269:1098-1102.
  [2] 王清,李青,李静,等.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山东林业科技,2006(6):88-90.
  [3] 李怒云.解读“碳汇林业”[J].中国发展,2009,9(2):15-16.
  [4] 郎奎建,李长胜.林业生态工程10种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1):1-7.
  [5] CHANG H P,MICHAEL J.Contribution of China to the global cycle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Reconstruction from palaeovegetation maps and an empirical biosphere model[J].Tellus,1997,49(B):393-408.
  [6] 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5):105-109.
  [7] 王效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含碳气体[D].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7.
  [8]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9]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
  [10] 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R]//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扬州:中国生态学会第六屆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科前沿报告会,2000.
  责任编辑高菲责任校对李岩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介绍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现有农药减量使用实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对策,并展望了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前景。  关键词农药减量;病虫害;高毒农药;统防统治  中图分类号S48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48-02  作者简介陈越华(1974- ),男,广东潮安人,农艺师,硕士,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4-12-2
期刊
摘要该文以上海奉贤南桥新城望园路、解放路沿线花境为例,从调整、补苗、间植、水肥管理、修剪整形、除杂草、中耕、绑扎或牵引等方面分析概括了花境改造提升与养护要点,以期进一步提升城区节点景观特色。  关键词花境;改造;养护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73-02  作者简介岳军妹(1980- ),女,上海人,中级工程师,从事绿化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
期刊
摘要  水生植物应用在园林植物造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章分析了水生植物的应用价值,总结了水生植物在具体造景实践中的运用,为进一步合理利用水生植物,营造丰富的园林景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水生植物;植物造景;生態景观  中图分类号S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61-02  作者简介  田郑鹏(1985-),男,安徽六安人,园林工程师,从事园林绿化施工
期刊
摘要  通过对黑龙江省伊春地区农村住宅的实际调研,结合了地域特殊的气候情况,分析了住宅的平面布置,从而进一步对廊这一功能空间在农村住宅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走廊;功能空间;寒冷地区;农村住宅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75-02  作者简介代晶(1991- ),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通讯作者,讲师,博士,从事家具
期刊
摘要 中条山东部林区野生大型药用真菌已经发现主要物种类型有24种,分别为赤芝、紫芝、平盖灵芝、无柄灵芝、松杉树芝、正宗桑树桑黄、野生栎树桑黄、松木层孔菌、红肉拟层孔菌、铜青褐层孔菌、木蹄层孔菌、暴马丁香桑黄、野生白灵芝、薄树芝、野生斑褐孔菌、云芝、东方栓菌、硫磺菌、羊肚菌、猴头菌、马勃菌、猪苓、茯苓、山西香棒虫草。在此重点介绍了各品种的多个名称、形态特征,简要介绍品种的生境分布和中条山地区资源状况
期刊
摘要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指出当前城市居住区植物造景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生态设计的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城市居住区的植物造景,为今后城市居住区植物造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住区;生态设计;植物造景;细部;配置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71-02  作者简介郁春雷(1980- ),男,河南周口人,园林工程师,从事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研究。  *通讯作
期刊
摘要基于东胜区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年1~9月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量等小时数据,对新旧两套自动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缺测率、粗差率、一致率、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出降水时段双套自动站相对湿度采集数据粗差率较大,但数据仍在规定差值以内,综合各有关分析结果可知,旧站相对新站来说运行较为稳定,双套自动站数据在规定差值范围内可相互替换使用。  关键词双套自动站;资料;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3+
期刊
摘要通过对九嶷山地质公园的走访调研,分析其地质旅游资源与土地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決措施,以期为旅游用地和区域整体的土地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旅游用地;可持续发展; 开发; 九嶷山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  作者简介赵娴昱(1989- ),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硕士生导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苏香粳3号的栽培特性和成香机理。[方法]研究了苏香粳3号的栽培特性,利用特异引物检测了其香味的基因型,并利用全二维时间质谱(GC×GCTOFMS)分析了致香物组分。[结果]苏香粳3号播种量为90.0 kg/hm2、施氮量为225.0 kg/hm2 时采取直播栽培产量最高;苏香粳3号的抗、耐高温逆境的能力较好,并且较适宜网室栽培。香味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苏香粳3号受fgr 基因控制,第
期刊
摘要通过总结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特点,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指出郑州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郑州休闲农业短板,提出郑州发展休闲产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郑州;发展  中图分类号S-9;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65-02  作者简介黄巍(1987- ),男,河南许昌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水土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