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表明,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培养思维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佳时机,是在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
如教学“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一上课就先进行师生竞赛:“老师先说几个多位数,比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能被3整除。”一分钟后,学生通过计算只能说出一两个能被2整除的数。而教师很快说出哪些数能被2或3整除,又说出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如此快?定有奥妙。”这就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此时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样快?是因为老师掌握了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其特征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由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掌握了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严密程度,它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推理合乎逻辑规则,论证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应从小培养。
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主要通过解题思路训练。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就是通过运用逻辑思维来沟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已知和未知这对矛盾实现统一。如:“学校有杨树50棵,比松树多30棵,松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解答这一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先用分析法口述思维过程,但有的学生把算式列成“50 30 50"。这些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根据题目中个别词语,机械地套用基本模式,看到“多”就用加法。这时,我便引导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抓住题目中的一个关键条件“比松树多30棵”启发学生从相反的方面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弄清松树和杨树数量的多少,从而明确解答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善于打破陈规,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铰好地进行迁移学习和应用,并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灵活性较差的学生可能只是一味地模仿,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和结论,盲目地套用。如在解答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这部分学生只是固执地在一种方法上找出路,当这种方法行不通,无路可走时,不能立即转换思路,找出其他关系,考虑新的方法。所以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灵活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灵活思维的素材。使学生逐渐养成多面向、多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讲过乘法以后.我便设计了“8 8 8 2 8 8 8 8”这样一道题,思维灵活性较差的学生便老老实实地按照从左向右逐项累加的方法,思维灵活性高的同学便采用“8×7 2”的方法,也有个别学生想出“8×8-6”的方法。这种方法思维灵活性很高,因为他经过独立思考在“2”的位置上想像出一个不存在的“8”,又依据“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还通过推理论证,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6”。这类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此外,我还通过应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它是指能够比较快地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比较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如在做“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时,学生这方面的差异就很明显。有的学生通过试商方法很快试出商来,且正确无误。有的却要通过几次调商,出错率很高。又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差异就更明显了。有的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能很快列出正确的算式,完整地解答出来;有的则弄不清题意,找不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能正确列出算式。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口算、听算、听题列式、变式练习,给应用题补问题、补条件、看图列式、竞赛、游戏等一系列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机会。因为动手实践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它能把人们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起来,使之和谐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一上课我便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画图形、拨珠子等直观操作,学生初步建立起“少几”的概念,为讲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总结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思维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佳时机,是在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
如教学“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一上课就先进行师生竞赛:“老师先说几个多位数,比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能被3整除。”一分钟后,学生通过计算只能说出一两个能被2整除的数。而教师很快说出哪些数能被2或3整除,又说出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如此快?定有奥妙。”这就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此时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样快?是因为老师掌握了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其特征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由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掌握了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严密程度,它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推理合乎逻辑规则,论证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应从小培养。
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主要通过解题思路训练。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就是通过运用逻辑思维来沟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已知和未知这对矛盾实现统一。如:“学校有杨树50棵,比松树多30棵,松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解答这一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先用分析法口述思维过程,但有的学生把算式列成“50 30 50"。这些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根据题目中个别词语,机械地套用基本模式,看到“多”就用加法。这时,我便引导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抓住题目中的一个关键条件“比松树多30棵”启发学生从相反的方面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弄清松树和杨树数量的多少,从而明确解答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善于打破陈规,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铰好地进行迁移学习和应用,并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灵活性较差的学生可能只是一味地模仿,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和结论,盲目地套用。如在解答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这部分学生只是固执地在一种方法上找出路,当这种方法行不通,无路可走时,不能立即转换思路,找出其他关系,考虑新的方法。所以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灵活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灵活思维的素材。使学生逐渐养成多面向、多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讲过乘法以后.我便设计了“8 8 8 2 8 8 8 8”这样一道题,思维灵活性较差的学生便老老实实地按照从左向右逐项累加的方法,思维灵活性高的同学便采用“8×7 2”的方法,也有个别学生想出“8×8-6”的方法。这种方法思维灵活性很高,因为他经过独立思考在“2”的位置上想像出一个不存在的“8”,又依据“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还通过推理论证,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6”。这类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此外,我还通过应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它是指能够比较快地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比较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如在做“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时,学生这方面的差异就很明显。有的学生通过试商方法很快试出商来,且正确无误。有的却要通过几次调商,出错率很高。又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差异就更明显了。有的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能很快列出正确的算式,完整地解答出来;有的则弄不清题意,找不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能正确列出算式。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口算、听算、听题列式、变式练习,给应用题补问题、补条件、看图列式、竞赛、游戏等一系列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机会。因为动手实践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它能把人们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起来,使之和谐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一上课我便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画图形、拨珠子等直观操作,学生初步建立起“少几”的概念,为讲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总结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