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如何将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我们不断思考、研究、探索的課题。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2 1 3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小,基础差,且有大多数同学有继续上大学深造意愿这一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几所优质高职院校签订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协议,推行2 1 3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实行分段培养,转段选拔的方式进行中高职衔接办学。即学生在中职两年学习,第三年进入所选高职院校,接受一年高职预科教育暨中职学校的总结性教育评价,经考试考核合格后由所在中职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通过参加合作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达到录取标准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经考试考核合格后颁发教育部注册的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这样分段培养的方式拉长了培养周期,转段选拔需要学生参加单招考试,这有利于学生在中职阶段更为专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一模式既可满足学习基础差又有升学意愿的绝大多数中职生的深造需求,使之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也能顾及到基础太差不能升学或者不愿升学的学生的就业需求,或者在中职学习两年后顶岗实习,或者在参加中高职共同培养三年后自主择业。
二、积极推动中高职教师交流合作,创新教师培养提升模式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校积极组织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应专业教师结对,通过课程设置研讨、理论培训、实地考察、交流学习以及互换授课等方式对中高职的教学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根据各专业本身特点积累有效的教学策略。由高职和中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中职 高职 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既是实施者,又是制定者,并能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更改。合作办学的中高职院校结对教师通过建立的QQ群、微信群增进中高职学校文化的交融渗透;通过双方老师的交流和课堂教学观摩增进对彼此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在不断地交流合作过程中,中高职院校教师分别对高中职学段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这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对教师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化,对实现中职学段到高职学段教学内容的无缝接轨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统筹中高职专业设置,实现中高职衔接精细化的课程模式
统筹中高职公共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设置,核心课程按标准共同开发,实现体系结构统一、教学分层递进,构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中高职衔接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完成情况以及我校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几次的交流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探讨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系统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课程结构严重错位,专业课内容重复等问题出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合理系统的课程设置以及科学的实习实训指导等,提高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衔接的契合度。建立专业衔接工作机制,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在我校完成两年中职课程学习后,第三年在高校重点补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知识。正式录取后开始高职学习内容。
四、校校联手强化教育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资源共享模式
注重中高职培养规格,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系统培养技术技能。通过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冀中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沟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每学期学生去高职学校实习实训一个月,推进中高职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校际合作科学化、规范化。
五、结合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注重教学过程衔接,制定科学的评价模式
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十分渴望被人承认、肯定、尊重、取得成就,所以严格教学组织,学籍管理,建立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就尤为重要。我校实行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课的评价、每个项目评价、期中期末考试评价,课程整体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奖金发放、荣誉激励,处分与学籍、学分管理相结合;最后形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元内容的考核评价模式。多元考核评价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持续成长,全方面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职业技术教育,2011,(07).
[2]蔡玥.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当代职业教育,2013,(01).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2 1 3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小,基础差,且有大多数同学有继续上大学深造意愿这一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几所优质高职院校签订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协议,推行2 1 3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实行分段培养,转段选拔的方式进行中高职衔接办学。即学生在中职两年学习,第三年进入所选高职院校,接受一年高职预科教育暨中职学校的总结性教育评价,经考试考核合格后由所在中职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通过参加合作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达到录取标准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经考试考核合格后颁发教育部注册的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这样分段培养的方式拉长了培养周期,转段选拔需要学生参加单招考试,这有利于学生在中职阶段更为专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一模式既可满足学习基础差又有升学意愿的绝大多数中职生的深造需求,使之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也能顾及到基础太差不能升学或者不愿升学的学生的就业需求,或者在中职学习两年后顶岗实习,或者在参加中高职共同培养三年后自主择业。
二、积极推动中高职教师交流合作,创新教师培养提升模式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校积极组织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应专业教师结对,通过课程设置研讨、理论培训、实地考察、交流学习以及互换授课等方式对中高职的教学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根据各专业本身特点积累有效的教学策略。由高职和中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中职 高职 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既是实施者,又是制定者,并能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更改。合作办学的中高职院校结对教师通过建立的QQ群、微信群增进中高职学校文化的交融渗透;通过双方老师的交流和课堂教学观摩增进对彼此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在不断地交流合作过程中,中高职院校教师分别对高中职学段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这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对教师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化,对实现中职学段到高职学段教学内容的无缝接轨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统筹中高职专业设置,实现中高职衔接精细化的课程模式
统筹中高职公共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设置,核心课程按标准共同开发,实现体系结构统一、教学分层递进,构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中高职衔接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完成情况以及我校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几次的交流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探讨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系统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课程结构严重错位,专业课内容重复等问题出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合理系统的课程设置以及科学的实习实训指导等,提高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衔接的契合度。建立专业衔接工作机制,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在我校完成两年中职课程学习后,第三年在高校重点补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知识。正式录取后开始高职学习内容。
四、校校联手强化教育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资源共享模式
注重中高职培养规格,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系统培养技术技能。通过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冀中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沟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每学期学生去高职学校实习实训一个月,推进中高职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校际合作科学化、规范化。
五、结合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注重教学过程衔接,制定科学的评价模式
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十分渴望被人承认、肯定、尊重、取得成就,所以严格教学组织,学籍管理,建立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就尤为重要。我校实行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课的评价、每个项目评价、期中期末考试评价,课程整体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奖金发放、荣誉激励,处分与学籍、学分管理相结合;最后形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元内容的考核评价模式。多元考核评价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持续成长,全方面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职业技术教育,2011,(07).
[2]蔡玥.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当代职业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