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报》: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放东北的战争中诞生的中共辽西省委、辽吉省委、辽北省委机关报《胜利报》,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土地改革、参军支前和发展生产斗争一线,认真履行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成为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胜利的进军号角。
  在沈阳市法库县老城内的西大街,有一座两层日式建筑,原为伪县公署后院。1946年1月1日,在时任辽西省委书记陶铸直接领导下,《胜利报》作为辽西省委机关报在此创刊。1946年6月,报纸改为辽吉省委机关报,1948年7月改为辽北省委机关报,1949年1月1日后改版为《辽北新报》。


  陶铸同志亲创并指导办报
  时任辽西省委书记和辽西军区政委的陶铸同志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直接领导创办了《胜利报》,并亲自题写刊名。有记载讲到,陶铸离开延安前受到毛泽东接见,毛泽东握着陶铸的手鼓励说:“祝你们胜利!”陶铸牢记毛泽东同志的鼓励,于是以“胜利”作为报名。
  《胜利报》初创时期,报社人手少,制版印刷条件差,工作人员生活十分艰苦。在创刊当天晚上,陶铸兴致勃勃地来到报社,给大家带来两大瓶清酒,以示慰问和祝贺。此后,报社转战郑家屯、洮南、白城子等地时,陶铸总是把最好最大的房子分配给报社,并关心报社同志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陶铸就要来报社讲解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在重要时间节点上还会亲自撰写社论,如1946年7月1日发表了社论《纪念七一、七七,克服新的民族危机》,1948年7月1日发表了社论《今年纪念党的生日我们应该做什么?》。后来,原《胜利报》记者江涛曾写下怀念陶铸指导办报的诗句:“清酒岁除怀法库,良师秋晚念洮安。”
  为了使报纸能够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紧密地配合战争和土地改革,省委决定,凡是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包括省委核心组会议,都要通知报社同志参加;《胜利报》发表的重要社论、通讯,都要报送省委领导审批。有一次,陶铸利用省委开会的间隙,在报社主持召开县委书记和宣传部长会议,让这些同志专门听取《胜利报》的工作汇报。陶铸在讲话中强调,要全党办报,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关心支持党报,有写作条件的领导要亲自动手写稿。
  1947年夏季攻势胜利后,针对部分报社同志不安心办报和报纸出现的“客里空”现象,陶铸利用“九一”记者节举办座谈会,并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他批评了一些同志“党报有前途,个人无前途”的错误思想,批评了一些同志斤斤计较于个人名誉、地位、待遇,在工作中消极马虎的表现,强调要克服个人主义的种种打算,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挥办报人的积极性。随后,报社连续几天组织学习查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进行严肃整风,领导带头剖析检查,提高了对办好党报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了思想,改进了作风。
  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典范
  《胜利报》从创办起,就把宣传中央及省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神圣使命。报纸头版主要刊载省委、省政府和军区的决定、指示、布告和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和文章,刊载中共中央、东北局及其领导同志的文件、文章和讲话等,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尽快为群众所理解。当时,《胜利报》肩负三项使命:一是发动群众搞土改,二是动员参军参战,三是发展生产。《胜利报》紧紧扭住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关键环节,通过刊载文件、发表社论、通讯报道等形式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宣传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很多群众都说:“《胜利报》就是省委的声音,跟着报纸干,没个錯!”
  面对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胜利报》紧跟战场步伐,采取一战一报和“一周战况”等通讯形式,接连报道战场大捷,有些更是采用特刊的形式整版报道,鼓舞了人民士气,提振了必胜信心。如1947年上半年,《胜利报》接连报道了我军取得的多次大捷:3月5日报道我军解放库伦,3月7日报道辽吉主力部队收复通辽县城,3月11日报道辽北省各界举行万人祝捷大会,4月10日报道康平光复,5月29日报道收复法库、三克康平,6月9日报道收复岫岩、普兰店,6月11日报道热河我军收复赤峰,6月17日报道辽东半岛完全解放,等等。配合战争形势,《胜利报》发表了许多有理有力有节的社论。如1948年10月25日的社论《热烈支援解放全东北的最后一战》指出:“为了支援即将到来的解放全东北最后一仗的大会战,我辽北全党应紧急热烈动员起来,用一切力量保证这一战役的胜利。要求大家做一个胜利干部,做到一人当几人用。必须克服胜利局势下的困难,使支前的人力物力赶上胜利要求。”
  陶铸同志为《胜利报》第五期题写了“深入民间,实事求是”八个大字。报社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坚持深入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坚定相信和依靠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共同办好报纸。1946年1月5日出版的第2期《胜利报》上刊载的《给通讯员的第一封信》,指出报纸的性质“是为辽西老百姓服务的”“是为全体老百姓办事的”,在报道原则上鲜明提出“首先我们要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不歪曲也不夸张”“其次是深入群众,对于任何一件事情,绝大多数的群众的意见常常是正确的”,在写些什么中提出“请从切身体验到的写起”“清算运动、政权建设、新政设施、人民武装、拥政爱民、剿匪治安、生产情况、调解纠纷、教育、妇运等”“写稿可以在本报发表,酬给稿费:赠送本报,廉价购买本报出版物。义务则是每半月写稿一篇,字数和形式均不限制”。报社还提出以区作单位,部队以团作单位建立组织通讯网,经常进行写作和学习的集体活动。1946年5月,报社转战洮南,群众性办报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这一阶段,报社发展通讯员68名,重点报道群众运动和秋收,外来稿件达到210篇。同年11月,报社迁到洮安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建立通讯网上。1947年9月22日,以辽吉省委名义发出的《关于扩大胜利报通讯组织的决定》,规定每县组成25人至35人的通讯网,提出“为全辽吉每月组织1000篇通讯而努力”的目标。据统计,当年10月,各地新增通讯员百余人,收到稿件690篇,比9月增加3倍。
  用群众语言讲群众故事
  向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传播道理,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讲故事。《胜利报》坚持讲好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战斗的故事,讲好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故事,讲好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罪行。《胜利报》的《老百姓》《辽河》等副刊办得通俗易懂,如“一周天下大事”“老百姓课本”等栏目,都采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引导群众、教育群众,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胜利报》连载的原创小说《国事痛》,就是以精彩精练的故事为载体,把“八一五”以来的独裁、民主斗争史贯穿始终,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抗战胜利后,由于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东北的群众对蒋介石搞独裁专制的黑暗统治知之甚少,脑中固有国民党军才是中央军、正牌军的观念,对美蒋勾结搞内战的阴谋不甚清楚,对国共两党方面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国事痛》假借洮南乡下老头张昭,用与邻居闲谈的口气,讲清了日伪统治下东北人民亡国的苦难,讲清了蒋介石“不抵抗”的历史罪行,讲清了共产党八路军配合苏联红军收复东三省的历史事实,讲清了赶走国民党反动派分田分地给农民的现实。正如小说的楔子《西江月》所写:“东北何人断送?沦亡十四春秋。如今喜复旧神州,不料刀兵重构!卖国独裁内战,蒋家一贯阴谋。人民觉醒争自由,专制王朝难久。”小说以抗战以来的史实为依据,博采中外报刊发表的生动资料,参照《官场现形记》等小说的写作笔法,刻画人物、叙事论理都用群众口语,时而庄重,时而诙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小说还被汇编成书,行销东北各地。有些进步民间艺人将其改编成评词、鼓词在街头传唱,影响广泛。东北局宣传部对《国事痛》给予高度评价,并给小说作者颁发了奖金。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关于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发表了不少文章,意见分歧很大。归纳起来大体有三:1、会计包括财务。持“会计管理论”观点的同志认为:“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
本文采用溶剂萃取法测试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固化条件如温度和固化剂用量对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采用标准《纤维增强塑料用液体不饱和聚酯树脂》(GB/T8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学校英语教育中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英语听力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更应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以往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往往
“我们全村都脱了贫,建设了光伏电站,成立了水稻加工厂,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哩!”康平县二牛所口镇西王村王前组村民张文忱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  康平县是辽宁省1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康平县委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条主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助力脱贫攻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