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编辑工作者阅读经验 “期待视野”的培养,是一个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期待视野”的提升可以直接促进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编辑工作 期待视野 编辑素质
审稿是编辑工作者最常见、最大量的日常工作之一。一篇文章从初投稿到成为印刷品出版发行,一般要经过编辑审查、初审及专家审稿等3次以上审稿。审稿虽然体现为编辑工作者对稿件的阅读,但这种阅读,又是编辑工作者在特定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心境的影响下、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编辑工作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培养,是一个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工作者“期待视野”的培养,对审稿意见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
一、阅读经验 “期待视野”
“在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这种‘期待视野’潜存于读者的大脑中,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1] 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不断被证实和打破,读者便融入作品之中,进而解读和理解作品。“编辑‘期待视野’主要是编辑在以往审读、编辑稿件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来稿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编辑的学术水平、教育背景、生活阅历、阅读记忆、审稿能力、个人喜好甚至当时的个人情绪等。”[2]
二、“期待视野”对编辑工作的影响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次是一定的专业素养;再次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又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前者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后者则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个人性期待视野”往往是简略狭隘的,其中不无个人性的偏差与兴趣。“集体性期待视野”是宏阔深广的,具有某种广泛的社会共同性,其既具个人性,又有包容性与超越性[3] 。“期待视野”是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属方法论范畴,是读者结合社会历史意识、民族心理、个人审美意识、认知意识、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等进行阅读而产生的综合性反应。“期待视野”的培养关系到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关系密切,是伴随编辑工作者身心发育与成长过程的一种长期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期待视野”的培养在稿件审阅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理应受到充分重视。
1.“期待视野”对编辑审稿的影响
编辑工作者审阅稿件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层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稿件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编辑工作者在审读新稿件的时候,由于“期待视野”的影响,编辑工作者的“审美经验”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编辑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的审美经验产生新的接受意识。因此,“编辑‘期待视野’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动态结构,会随着每一次新的编辑实践而有所变化……编辑‘期待视野’的提升可以直接导致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编辑在编辑关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中介和把关作用……因为只有编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编辑‘期待视野’才能获得提升,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水平才会随之水涨船高,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才会有所进步。”[4]
2.“期待视野” 对审稿意见提出的影响
“期待视野”这个提法来源于文艺学理论,但在阅读其他资料,如报刊、专业文献时同样适用。编辑工作者在审阅稿件时,通常是作为稿件的第一读者来审读稿件,而了解稿件审读对象是审阅稿件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成了无的放矢。这里的了解首先是阅读,然后是分析,再到闭卷而思,把对稿件的理解、判断、感受等一并结合起来,评价了解稿件的精彩之笔在哪里,遗憾之处又在哪里。“了解稿件,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成败得失,了解作品的价值意义”,在审读稿件时,编辑工作者若能做到孔子论学所要求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程度,那么,提出审稿意见就能真正得心应手、情理其中。只有对稿件作品了然于心,才能在提出审稿意见时应之于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审读,切实了解,研究其相应的审读对象,以求厚积薄发。俗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阅读,特别是精细的阅读对审稿意见提出的重要性。
三、编辑工作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培养
在稿件审读过程中,“期待视野”都在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编辑工作者要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集体性期待视野”,才能在社会的文化缔构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培养编辑工作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1. 掌握所审读学科的新进展
“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编辑工作者的“期待视野”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姚斯认为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新审读对象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每次对新审读对象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经验再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视野的变化”。因此,编辑工作者在大量审读稿件的基础上,才能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新研究,把握热点问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期待视野”。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这可视为(专门化读者)编辑工作者在阅读稿件时具有广博内涵的“集体性期待视野”发挥作用的表现,并进而培养出敏锐的鉴别力与判断力。 2. 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稿件
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如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等,可依据“背景材料”来解读稿件。解读稿件必须能对其内在的类型、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特征、学术水平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编辑工作者掌握了这些与稿件相关的材料,阅读时困难就会少一些,对稿件的理解就会更准确深刻一些。如果仅凭文字知识、学科领域的一般理论、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我们读出的只是稿件的表层意思,而读不出深层意味。
3. 提高文学素养,提高鉴赏水平
要熟知并掌握文章、稿件常见体裁、写作技巧、创作规律等相关学科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审读对象,通过学习和熟悉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而对优秀稿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与把握。因为任何审读对象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联。编辑工作者只有广泛深入地积累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知识和审美知识,大量、反复地阅读高水平稿件,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对稿件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在“期待视野” 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逐步深化。相应的,编辑工作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不断调整、重组,日臻完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不断培养阅读能力,鉴赏水平也将逐步提高[5] 。
4. 提高审美品位,培养审美接受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要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即“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因此,编辑工作者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选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质疑解难,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审美活动都是以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探寻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对稿件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从而把被动的审美体验转化为主动的审美意识。通过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稿件而知道稿件判断的基本原理和标准。通过发现审美对象,展开审美鉴赏、激发审美情感,进行审美体验,进而形成主动的审美意识。
由此可见,一个编辑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所审稿件学科领域的一般理论、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而且还应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稿件的样式、类型、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特征等,并进而具有较强的分析、审阅稿件的能力。一个编辑工作者如果对稿件没有具体、深入的体会和领悟,不会分析评价、审阅稿件,并给出恰当的审读意见,那么,这个编辑工作者很难说是合格的。因此,对于编辑工作者而言,单一的学科理论或专业知识理论,都很难达到编辑工作应有的高度和深度。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工作者需不断培养自己的“集体性期待视野”,审稿的“全新视野,需要用丰富的阅读实践,宽泛的学科知识,厚实的生活阅历,鲜活的创造思维来充实和保障”[6] ,需用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乃至非学科的学识结构和活跃思维来审读稿件,这样才有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1] 姚斯,Hans Robst Jauss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345.
[2] [4] 赵均.编辑出版学中的“期待视野”[J] .中国出版,2010(4):44-47.
[3]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 . 2007:334,374.
[5] 张心科.从接受美学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详细内容 [EB/OL]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
[关键词]编辑工作 期待视野 编辑素质
审稿是编辑工作者最常见、最大量的日常工作之一。一篇文章从初投稿到成为印刷品出版发行,一般要经过编辑审查、初审及专家审稿等3次以上审稿。审稿虽然体现为编辑工作者对稿件的阅读,但这种阅读,又是编辑工作者在特定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心境的影响下、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编辑工作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培养,是一个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工作者“期待视野”的培养,对审稿意见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
一、阅读经验 “期待视野”
“在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这种‘期待视野’潜存于读者的大脑中,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1] 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不断被证实和打破,读者便融入作品之中,进而解读和理解作品。“编辑‘期待视野’主要是编辑在以往审读、编辑稿件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来稿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编辑的学术水平、教育背景、生活阅历、阅读记忆、审稿能力、个人喜好甚至当时的个人情绪等。”[2]
二、“期待视野”对编辑工作的影响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次是一定的专业素养;再次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又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前者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后者则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个人性期待视野”往往是简略狭隘的,其中不无个人性的偏差与兴趣。“集体性期待视野”是宏阔深广的,具有某种广泛的社会共同性,其既具个人性,又有包容性与超越性[3] 。“期待视野”是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属方法论范畴,是读者结合社会历史意识、民族心理、个人审美意识、认知意识、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等进行阅读而产生的综合性反应。“期待视野”的培养关系到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关系密切,是伴随编辑工作者身心发育与成长过程的一种长期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期待视野”的培养在稿件审阅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理应受到充分重视。
1.“期待视野”对编辑审稿的影响
编辑工作者审阅稿件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层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稿件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编辑工作者在审读新稿件的时候,由于“期待视野”的影响,编辑工作者的“审美经验”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编辑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的审美经验产生新的接受意识。因此,“编辑‘期待视野’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动态结构,会随着每一次新的编辑实践而有所变化……编辑‘期待视野’的提升可以直接导致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编辑在编辑关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中介和把关作用……因为只有编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编辑‘期待视野’才能获得提升,读者‘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水平才会随之水涨船高,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才会有所进步。”[4]
2.“期待视野” 对审稿意见提出的影响
“期待视野”这个提法来源于文艺学理论,但在阅读其他资料,如报刊、专业文献时同样适用。编辑工作者在审阅稿件时,通常是作为稿件的第一读者来审读稿件,而了解稿件审读对象是审阅稿件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成了无的放矢。这里的了解首先是阅读,然后是分析,再到闭卷而思,把对稿件的理解、判断、感受等一并结合起来,评价了解稿件的精彩之笔在哪里,遗憾之处又在哪里。“了解稿件,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成败得失,了解作品的价值意义”,在审读稿件时,编辑工作者若能做到孔子论学所要求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程度,那么,提出审稿意见就能真正得心应手、情理其中。只有对稿件作品了然于心,才能在提出审稿意见时应之于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审读,切实了解,研究其相应的审读对象,以求厚积薄发。俗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阅读,特别是精细的阅读对审稿意见提出的重要性。
三、编辑工作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培养
在稿件审读过程中,“期待视野”都在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编辑工作者要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集体性期待视野”,才能在社会的文化缔构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培养编辑工作者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1. 掌握所审读学科的新进展
“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编辑工作者的“期待视野”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姚斯认为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新审读对象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每次对新审读对象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经验再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视野的变化”。因此,编辑工作者在大量审读稿件的基础上,才能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新研究,把握热点问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期待视野”。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这可视为(专门化读者)编辑工作者在阅读稿件时具有广博内涵的“集体性期待视野”发挥作用的表现,并进而培养出敏锐的鉴别力与判断力。 2. 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稿件
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如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等,可依据“背景材料”来解读稿件。解读稿件必须能对其内在的类型、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特征、学术水平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编辑工作者掌握了这些与稿件相关的材料,阅读时困难就会少一些,对稿件的理解就会更准确深刻一些。如果仅凭文字知识、学科领域的一般理论、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我们读出的只是稿件的表层意思,而读不出深层意味。
3. 提高文学素养,提高鉴赏水平
要熟知并掌握文章、稿件常见体裁、写作技巧、创作规律等相关学科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审读对象,通过学习和熟悉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而对优秀稿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与把握。因为任何审读对象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联。编辑工作者只有广泛深入地积累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知识和审美知识,大量、反复地阅读高水平稿件,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对稿件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在“期待视野” 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逐步深化。相应的,编辑工作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不断调整、重组,日臻完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不断培养阅读能力,鉴赏水平也将逐步提高[5] 。
4. 提高审美品位,培养审美接受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要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即“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因此,编辑工作者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选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质疑解难,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审美活动都是以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探寻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对稿件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从而把被动的审美体验转化为主动的审美意识。通过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稿件而知道稿件判断的基本原理和标准。通过发现审美对象,展开审美鉴赏、激发审美情感,进行审美体验,进而形成主动的审美意识。
由此可见,一个编辑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所审稿件学科领域的一般理论、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而且还应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稿件的样式、类型、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特征等,并进而具有较强的分析、审阅稿件的能力。一个编辑工作者如果对稿件没有具体、深入的体会和领悟,不会分析评价、审阅稿件,并给出恰当的审读意见,那么,这个编辑工作者很难说是合格的。因此,对于编辑工作者而言,单一的学科理论或专业知识理论,都很难达到编辑工作应有的高度和深度。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工作者需不断培养自己的“集体性期待视野”,审稿的“全新视野,需要用丰富的阅读实践,宽泛的学科知识,厚实的生活阅历,鲜活的创造思维来充实和保障”[6] ,需用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乃至非学科的学识结构和活跃思维来审读稿件,这样才有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1] 姚斯,Hans Robst Jauss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345.
[2] [4] 赵均.编辑出版学中的“期待视野”[J] .中国出版,2010(4):44-47.
[3]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 . 2007:334,374.
[5] 张心科.从接受美学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详细内容 [EB/OL]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