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数学课堂上的讲题,是指由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规范课堂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向其他同学说出所要解决问题的题意和思考,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讲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数学素养
随着年级的递增,孩子们课堂发言人数却逐渐减少。数学课堂上,从低年级孩子们的争相发言,高年级大多数孩子变成光听不说的观众,只有优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孩子被迫发言,也表现出语言罗嗦、条理不清,缺乏基本的完整性,准确性也不高。数学语言掌握不熟练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敏感不够,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困难,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作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孩子的讲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语言学习是讲题的基础,规范课堂语言发挥示范作用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积累数学语言,在练习中进行内化,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输出的过程。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掌握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一)把握数学课本中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理解和描述
为了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对数学语言的表达更为准确,课本中出现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严谨、规范的讲解,并在讲题中正确使用。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运算符号“+、-、×、÷”,“>、<、=、≈、%”等,在练习课时,对于题目中出现的符号要让学生理解其表示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并表达。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文字语言,比如:“接近”表示可以比这个数大一些,也可以比这个数小一些;“便宜”“贵”,一般出现在价格比较中,表示少和多的意思,还有“增加到”和“增加了”等,这些文字语言要能理解才能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本中出现的统计表、条形、折线和扇形统计图,甚至还有练习题出现的账单等,也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学生必须学会读图,掌握图形或图表语言,能够从图形或图表中读出蕴含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发挥示范作用
学生讲题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课堂上,运用有效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到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上课前,老师要全面、详细地备课,在语言的描述时,要简洁明了,又能让孩子容易理解。比如:在《数学广角——集合》中,理解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时,只参加作文比赛,只参加计算比赛,既参加作文比赛又参加计算比赛,利用语文所学过的关联词“只”、“既……又……”进行描述,孩子通俗易懂,很快能掌握集合各部分和重叠的意义,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能使用这些词语准确描述。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讲题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学习中,就会激起学习的无限乐趣,更加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首先因材施教有助于孩子们充分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对于中、上的学生,我积极引导他们动脑去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潜能生,则侧重加强辅导,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其次,鼓励和肯定的语言能建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在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是错误的答案,不要急于否定,要表扬孩子敢于提问或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想说敢说。
(二)讲题形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表达训练机会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与每个学生都有讲题的机会。
第一,利用课堂前3分钟,学生按学号进行轮流讲题,选择前一天作业中的一题进行讲解,在复习巩固旧知的同时锻炼讲题能力;第二,在课堂上,可以结合课堂时间、学生实际和题目的难易程度,采用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多种形式进行题目的分析与讲解。第三,在课后作业或假期作业,可设计有层次的题目分层让孩子们完成讲题,以视频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展示。第四、介绍和分享数学课外阅读成果。布置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把通过阅读收获到的数学课外知识在班上进行分享,比如莫比乌斯带的介绍,形数的乐趣等等。
三、遵循规律抓重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要准确、简练、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必须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讲题能力的培养,就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结合教材与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在计算中讲清算理,提炼算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计算是数学的基本素养,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一句话:“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都必须从计算开始。”从思维的角度看,计算实际上是人们依据数的意义以及运算规律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算理就是这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它为正确计算的提供合理的、科学的思维基础。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算理,才能够熟练掌握算法,形成有速度、准确率高的算法技能。在讲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描述13×30的意义表示13个30是的和是多少,把13×30分成两部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3个30是多少,再算10个3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收集学生的方法,再优化成简化竖式。在讲题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帮助学生顺利从形象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后面更为复杂的计算学习奠定基础。
(二)操作与描述相结合,提高学生讲题的条理性
培养学生操作与描述的能力,有助于对概念、定律等的理解,提高学生讲题的条理性,为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教师在黑板演示点和线的情况,先帮助学生理解直线上、直线外的意思。然后画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利用三角尺从直线外一点,画出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最后量出这条线段的距离。画完后再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相辅相成,理解概念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描述的条理性。
(三)在解决问题中理清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是将数学信息和所学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最后形成书面或语言表达。在一道图文结合的题中,文字信息给出:某家电商场计划2018年计划销售洗衣机820台,条形统计图给出了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的销售量分别是195台、230台、205台,问题是求前三季度平均每月销售多少台?这道题目是求平均数的问题,不难,但是容易错,原因是因为没有分析问题就直接想当然去解题。在解决问题中,第一步要读懂题目中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读出所有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求每个月的平均数,前三季度9个月的销售总量÷9个月=平均每月的销售量。所以,第一步先求出195+230+205的和是630,再求出3×3的积得到9个月,最后求出平均数。在这样一步步的讲题过程中,理清了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講题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教学收到实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鲍建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J] .数学通报,1992(10):封2—2
[2]黄兴海.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关键词:讲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数学素养
随着年级的递增,孩子们课堂发言人数却逐渐减少。数学课堂上,从低年级孩子们的争相发言,高年级大多数孩子变成光听不说的观众,只有优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孩子被迫发言,也表现出语言罗嗦、条理不清,缺乏基本的完整性,准确性也不高。数学语言掌握不熟练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敏感不够,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困难,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作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孩子的讲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语言学习是讲题的基础,规范课堂语言发挥示范作用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积累数学语言,在练习中进行内化,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输出的过程。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掌握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一)把握数学课本中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理解和描述
为了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对数学语言的表达更为准确,课本中出现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严谨、规范的讲解,并在讲题中正确使用。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运算符号“+、-、×、÷”,“>、<、=、≈、%”等,在练习课时,对于题目中出现的符号要让学生理解其表示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并表达。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文字语言,比如:“接近”表示可以比这个数大一些,也可以比这个数小一些;“便宜”“贵”,一般出现在价格比较中,表示少和多的意思,还有“增加到”和“增加了”等,这些文字语言要能理解才能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本中出现的统计表、条形、折线和扇形统计图,甚至还有练习题出现的账单等,也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学生必须学会读图,掌握图形或图表语言,能够从图形或图表中读出蕴含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发挥示范作用
学生讲题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课堂上,运用有效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到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上课前,老师要全面、详细地备课,在语言的描述时,要简洁明了,又能让孩子容易理解。比如:在《数学广角——集合》中,理解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时,只参加作文比赛,只参加计算比赛,既参加作文比赛又参加计算比赛,利用语文所学过的关联词“只”、“既……又……”进行描述,孩子通俗易懂,很快能掌握集合各部分和重叠的意义,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能使用这些词语准确描述。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讲题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学习中,就会激起学习的无限乐趣,更加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首先因材施教有助于孩子们充分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对于中、上的学生,我积极引导他们动脑去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潜能生,则侧重加强辅导,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其次,鼓励和肯定的语言能建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在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是错误的答案,不要急于否定,要表扬孩子敢于提问或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想说敢说。
(二)讲题形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表达训练机会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与每个学生都有讲题的机会。
第一,利用课堂前3分钟,学生按学号进行轮流讲题,选择前一天作业中的一题进行讲解,在复习巩固旧知的同时锻炼讲题能力;第二,在课堂上,可以结合课堂时间、学生实际和题目的难易程度,采用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多种形式进行题目的分析与讲解。第三,在课后作业或假期作业,可设计有层次的题目分层让孩子们完成讲题,以视频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展示。第四、介绍和分享数学课外阅读成果。布置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把通过阅读收获到的数学课外知识在班上进行分享,比如莫比乌斯带的介绍,形数的乐趣等等。
三、遵循规律抓重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要准确、简练、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必须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讲题能力的培养,就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结合教材与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在计算中讲清算理,提炼算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计算是数学的基本素养,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一句话:“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都必须从计算开始。”从思维的角度看,计算实际上是人们依据数的意义以及运算规律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算理就是这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它为正确计算的提供合理的、科学的思维基础。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算理,才能够熟练掌握算法,形成有速度、准确率高的算法技能。在讲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描述13×30的意义表示13个30是的和是多少,把13×30分成两部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3个30是多少,再算10个3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收集学生的方法,再优化成简化竖式。在讲题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帮助学生顺利从形象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后面更为复杂的计算学习奠定基础。
(二)操作与描述相结合,提高学生讲题的条理性
培养学生操作与描述的能力,有助于对概念、定律等的理解,提高学生讲题的条理性,为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教师在黑板演示点和线的情况,先帮助学生理解直线上、直线外的意思。然后画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利用三角尺从直线外一点,画出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最后量出这条线段的距离。画完后再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相辅相成,理解概念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描述的条理性。
(三)在解决问题中理清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是将数学信息和所学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最后形成书面或语言表达。在一道图文结合的题中,文字信息给出:某家电商场计划2018年计划销售洗衣机820台,条形统计图给出了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的销售量分别是195台、230台、205台,问题是求前三季度平均每月销售多少台?这道题目是求平均数的问题,不难,但是容易错,原因是因为没有分析问题就直接想当然去解题。在解决问题中,第一步要读懂题目中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读出所有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求每个月的平均数,前三季度9个月的销售总量÷9个月=平均每月的销售量。所以,第一步先求出195+230+205的和是630,再求出3×3的积得到9个月,最后求出平均数。在这样一步步的讲题过程中,理清了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講题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教学收到实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鲍建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J] .数学通报,1992(10):封2—2
[2]黄兴海.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