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一味中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居江南,每逢五月知梅雨。今年的梅雨季节如期而至,开头几日,雨丝纷纷,内心甚是欢喜。喜春风渐暖,柳花飞扬,更兼一把油纸伞的典雅,恍惚自己便是那一袭走在江南烟雨巷中的女子。举手投足,眉眼尽在柳条之间,颇有些乐居江南的自得和享受。但若是一连数月,不见阳光,也不见曦月,梅雨就这样恣意汪洋,连天接地。不知是因为缺少了紫外线的杀菌,还是自身免疫力的缺失,又或者是教书工作的压力,在纵横的雨水中,我的身体发生了些微变化。
  先是左脚脚踝部位,旧疾有了瘙痒,不几日,便起了红斑。想起了几年前,为了诊治脚踝的皮肤疾病,省内几家专科医院和综合实力很强的甲级医院都跑遍了,花了数千元不说,还是红肿奇痒。后来,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万寿官”,找到了一位年近八十的女郎中,医术据说是祖传的。女郎中让我把脚放在支架上,她看了看我的脚踝,一言不发,从一只铁盒子里取出一根银针,对着我的脚踝四周就是一陣乱扎。那个钻心的疼啊,从脚踝迅速传到了我的全身,心脏瞬间收缩,我的眼泪下来了。针眼处,一股股黑色的血流饱满如夏日里的罂粟,喷涌而出。之后,女郎中用镊子夹起一块白纱布,绕着我的脚踝胡乱地擦了一下,又取出一盒绿色的药膏,说是自家研制的,涂抹在了我的脚踝上,再用纱布包裹好。说也奇怪,当时,就感觉脚踝部位没那么肿胀,也没那么痒了。几天后去换药,当包裹脚踝的纱布解去,困扰我数月之久的脚踝居然可以灵活地转动。只跑了三趟,脚踝处就结了痂,能如常人般行走了。本以为已经彻底被女郎中治好了,没想到,时隔数年,脚踝部的皮肤再次出现了这种症状,好在还留着女郎中当时给的那盒绿药膏,自行涂抹后效果还不错。
  紧接着是眼部又莫名地出现了红肿,眼睑发炎。后来有一天,眼睛肿得睁不开,见风流泪。虽及时就医,但效果甚微。一连数日,来来回回往医院跑。在挂了一个老专家号之后,终于迎来了睁眼看世界的轻松日子。本以为,眼疾渐好,万事顺意。谁料,一个雨天,正在给学生们上语文课,用了多年的眼镜镜架突然断裂。不得已,还得去医院验光配镜。
  梅雨时节,就这样来来回回,直往医院里折腾。在雨水淋淋之间奔波,衣衫鞋袜皆是潮湿,心中自是苦痛。屋里屋外,衣衫鞋袜挂得到处都是,一直是潮湿的。勉强穿在身上,只觉得黏乎乎的。不知道为什么,白日黑夜,总觉得有一股子气一样的东西在身体里乱窜,搅得我周身不安,内心自是烦躁,脾气也大了许多。
  朋友看我气色不好,推荐我去看一位中医。朋友说,找这位中医看病的人很多,要提前一周预约才行。上午9点,按图索骥,在离家甚远的地方找到了这个叫作“世纪风情”的小区。走进一条宽阔的街巷,街巷两旁店铺琳琅,绿女红男,在道旁的绿荫里说笑。拐了一个弯,寻得了我要找的“博缘堂”。
  这是个两层的门店铺面。底层是一个长间,面积大概有20平方米左右。左侧居中是一套中式的书桌和官帽椅,右侧依着墙根儿摆放了一圈儿座椅,两旁的墙上挂着几帧患者送来的表彰医德的字幅“大展宏图”“守医道”和“德医双馨”。一个木制楼梯蜿蜒上了二楼。朋友说过,二楼是理疗室,也是要预约的。屋子并不大,有一股淡淡的药草香。一个头发微黄的三十多岁的女子和一位瘦瘦的中年男子并排坐在书桌后。女子是中医,脸庞圆润,为人诊治。男子是女中医的助手,穿着中式对襟白布大褂,面前放着一台电脑。看病的人果真很多,无处坐也无处站。进门才得知我的预约时间为10点30分。
  见时间尚早,便走出“博缘堂”,撑起雨伞,向间壁的一条小巷走去。
  雨依旧在下,越往里走,林木越葱茏,却有些凌乱,似乎缺乏修剪。几棵高大的棕榈树,枝干笔直粗壮,没有枝蔓。顶上一半以上的绿色都被一片枯黄倒垂的老扇叶覆盖。老叶很阔大,几乎盖住了下面一半的绿扇叶。似乎多年以来也无人打理,平添了几许颓废。我有些心疼那些被压在老扇叶下的叶片,是否撑得住娇嫩的绿叶?在雨丝中行走,忽觉脚下方砖松懈,一汪浊水,从方砖一侧喷溅而出,污了我的鞋袜。想那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如果遇上脚下的一摊浊水之后,还能那样优雅地前行吗?本就有些郁闷的心情更是扫兴。算了,打道回去。
  “博缘堂”里的人依旧还是多,一拨又一拨。那位三十多岁的女中医精气神很足,把脉,诊断,解说,开处方,似乎总也忙不完,却一直和颜悦色。那位助手也很配合,开单,预约,收款,接电话,有条不紊。终于等到了10点30分,随着一拨人的离去,我落坐在了女中医的面前。
  “你几号?单子呢?”女中医问。
  我有些愕然:“单子?什么单子?我约的是10点30分。”
  “我们是要叫号的。”女中医说。
  “可是,我是9点钟就到了的,没人给我单子。”我说。
  “你先到我这里取号,在一边坐一会儿。”男助手说。
  拿着男助手给我开的号码为27的处方单,我有些落寞,坐在了墙根儿旁。一个中年女子,带着她的几个人,立刻合围在了女中医的四周。于是,女中医和她们谈笑风生。这一拨人一个接着一个坐在了女中医的身旁,她把脉,解说,开处方,安排生活中要注意的问题,却始终未见叫她们的号。
  “你是第一次来的吧?应该进门就拿号的。”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年近六十的大妈说。
  我无语,笑笑。一股气流却从两肋涌起,经肝,绕肠胃,抵心经,直冲大脑。墙上的几帧字幅“大展宏图”“守医道”“德医双馨”有点刺了我的眼,我两眼微闭。那个撑着油纸伞如丁香一样的姑娘已经走出了雨巷,消失在恣意的雨中。
  11点50分,女中医替我把了脉。屋里,淡淡的草药香微醺了女中医,她眯着眼,神情悠然,食指和中指不急不慢地在我的腕上轻按。我看着女中医,凝神于她微闭的双眼。忽然发现女中医黄色的鬓角间有几条细小的皱纹,不觉有些惊诧。又一想,一个女中医,她或许有自己延年养生的中医原理,或许有自己让人羡慕的生存之道。但是,女中医原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她是个女人,要成家,要当母亲,要操持家务,要面对社会。即便是生活在草药香里,也走不过时间的痕迹,岁月还是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印记,自然就会生出皱纹来。   女醫生睁开了眼,盯着我的眼睛说:“你来干什么?”
  “看病。”我说。
  “你没有实质性的病。”女中医仍然盯着我的眼睛说。
  “我不懂医。”我说。
  “你只是体内湿热交集。”女中医还是盯着我的眼睛说。
  “可是我的腿,我的眼睛,我的身体,都不舒服。”我说。
  “这些都是阴阳失调引起的症状。人体需要平衡,你只需吃几包中药,加以调理即可。”女中医拿起我的27号处方签,几笔写上了几行中药名,字迹如夏日里的蓬草,“你还得来一次,我要看看效果。”
  女中医只管看病,不管抓药。我来到市里的一家药房,把药方交给了药房后面中药铺的药师。药师年过半百,两鬓生了不少的白发。药师看了一眼药方,问我:“这是在‘博缘堂’开的药方吧?我今天已经抓了好几服‘博缘堂’的药了。”
  “是啊,听说‘博缘堂’的医术不错。”我说。
  药师看了一眼药方,放在桌上。左手拎着一把精确到克数的小秤,转身从身后楼阁一样的中药柜里一小把一小把地抓着中药。药店原本就有扑鼻的药香,在药师拉开抽屉,打开防潮包装的过程中,药香气愈发的浓郁。
  “我抓了这么多年的药,看明白了。最要紧的,还是自我的调养。”药师将七包中药递给了我,笑着说。
  拎着七包中药,我回了家,熬了第一服中药。黑得如浓墨一样的汤汁,在青花瓷碗中冒着袅袅的烟气。第一口下去,苦涩的味道让我的脸皱得像经年的老苦瓜。第二口下去,冗杂的汁液顺着食道蠕向胃肠。第三口下去,黑黑的汁液似乎在四肢乱窜。看着剩下来的半碗黑色的汤汁,我吸一口气,一咬牙,端起了青花瓷碗,仰起脖子,视死如归,咕咚咕咚几口就倒进了肚子里。一股奇苦大苦的味道,从胃里往上翻涌。我抓起一块大白兔奶糖,屏住呼吸,塞进了嘴巴,上下颚卷着舌头三下五除二就把“大白兔”咽了下去。好一会儿,口腔的津液里才有了残留的“大白兔”的一缕甜味儿。
  接连几天,在苦海里浸泡。不仅口味差了很多,抹一把眼泪都是苦的。当最后一包中药吃完之后,我找到一个厚实的塑料袋,将熬中药的瓦罐包好。忽然想起药师说的话:“最要紧的,还是自我的调养。”苦味又从心底悄悄泛起。于是,我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将包好的药罐子塞进厨房的柜子深处。关上橱柜门,长舒了一口气。
  江南的雨啊,下得如此细密,如此温和,荡涤着大地上的一切污秽,还自然以洁净的色彩。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需要有一服中药,慢慢地熬,慢慢地喝,由内而外,不断地清理我们身体里的污浊。如此一来,行走人世间,各种欲望所赐予我们的病体,将会因为融入了千年的中药香,而轻松多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柿子熟了。  但是我家门前的柿子再也看不到了,更别奢望吃到了。自从前年被邻居修剪而枯死之后,如今只剩下一棵零零星星地挂着十多个石榴的石榴树,孤苦伶仃地伫立在那里,看上去是那么的无助,实在是让人心痛不已。  那是数年前父亲跑了十多公里买的好品种树苗,亲手为我种植了一棵柿树和一棵石榴树,每到金秋时节,累累硕果就会挂在枝头,红黄一片,煞是惹人喜爱。这种柿子虽然个头儿不大,但是只要轻轻咬上一口,犹如一股清
期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面对一江流水,想到的是时间,我每每读夫子这句话,想到的既不是时间,也非流水,而是一尾鱼,人称刀鱼,这或许就是圣人与俗人的异同吧。  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凤尾,也有叫鲚鱼,因长得像一柄薄而细长且锐利的刀,被一些地方称作刀鱼。作为冷兵器的始祖,刀与水是种欲说还休、不断还流的关系。水与火的洗礼成就了刀,在一遍遍的磨砺中,刀在水中日渐锋芒,在锋芒中逐渐销蚀
期刊
井是会跌进桶里去的。  井其实是很调皮的。井会和人开玩笑——和粗心大意的大人,也和我们小孩子开玩笑。我们那时候吃的水,是用辘轳从井里绞上来的。一眼井,一个辘轳,常年吱吱扭扭,转老了岁月,转老了人。辘轳这一生,也并不轻松,浑身缠着井绳,到老也挣不脱。绞水时,一圈圈摇响辘轳,把水桶下到井底,听着哗的一声响,等桶吃满了水,再吃力地扳着辘轳把儿,一圈儿一圈儿地绞上来。一桶清凌凌的水见了光亮,兴奋地抖动出小
期刊
每个人都需要一场死亡教育。  我的教育开始于十七岁未结束时的夏天。我左腿上绑着厚厚的支架,坐在汽车后座,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  只不过那时候我尚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意义。那时候,命运第一次向我展示了它的无常——以一种极为温和的方式。我不过因为脱臼失去了两个月的自由行动能力而已。  但我们很难发觉,这一件看似平常的不幸,怎样引发一系列悄无声息的转变,怎样把生命中的伏笔连点成线,随后永远改变了我看待世界
期刊
女儿被一所大学录取了,我和妻子都很满意。女儿却不满意,生了好多天的闷气。  妻子和我结婚两年后才怀上女儿。女儿出生那天,护士从产房里抱出来给我看。我手脚无措地把她接过来,看着脸盘清秀,眼睛灵动的女儿,胡乱地想,我这就当爸爸了啊?  十八年了,女儿带给我很多的痛。我的家族个子普遍不高,特别是女孩子身材都是娇小玲珑型。妻子担心女儿身高问题,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就频繁地给她测骨龄,看医生,喝中药,双休日、节
期刊
天遥地远,时光无涯,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跟瘟疫和病毒的搏斗史,什么天花、麻疹、伤寒、霍乱、痢疾、麻风病……轮番出场,祸害人间。在千辛万苦的跋涉之后,科学家都能找到解药。我想起儿时在幼儿园吃过的糖丸,糖丸治疗小儿麻痹症,玲珑可爱的样子,淡黄的,粉蓝的,香甜可口,带着一股绵长的奶香。  想不到美国人也有一样的糖丸记忆。她叫柔丝,比我大几岁,我们是州作协的文友。我是在2019年夏天加入美国当地作协
期刊
一  七岁上学时,我懵懂无知,跟着兄长稀里糊涂到学校报了名。  我们寺沟小学是三年制,校园有二亩大,圈着土围墙,三间土坯房,两间房里是二、三年级复式班,一间是一年级。老师王立坤是本队人,一米七八的个子,皮肤黝黑,眉毛浓密,目光如炬,学生都畏怯他。学校就他一个人教学,没有办公室,他时常板着脸,不苟言笑。据说王老师是师范肄业。上师范时,他家里没劳动力,非常穷困,家里没钱供他上学,硬被父母叫回来劳动。别
期刊
炳三奶奶实在太老了,她哪儿都没有病,又哪儿都有病,如同一部运行了近百年的机器,所有的部件都磨损老化了,这台机器完全是凭着生命的惯性还在蜗牛似的爬行,随时都有可能戛然止步。  炳三奶奶静静地躺在陪伴她大半生的精雕细镂、漆皮斑驳的宁波床上,她的神情看上去极安详,全无一丝半毫对于死亡的恐惧,似乎还有几许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兴奋。炳三奶奶这回执拗地拒绝了孙子爱国要送她去医院的恳求,炳三奶奶说,我该走了,早该
期刊
河口镇地理方位上位于徽州与池州之问,往东北方向是池州、铜陵和芜湖等沿江城市,往西南去是徽州,在地域上,深受徽州文化影响。  老何家从祖上懋德公自中原迁居至此,已历经十八代,从宗谱上的记录来看,也并未出过一两个拿得出手的达官贵人,即便是老何自己,经常炫耀的也不过是大清光绪年间,老何的太爷爷曾经在广阳府乡试上得过第七名,因而也有了秀才这么个尊称。但也仅止于此,后来到老何爷爷、老何父亲和老何自己,都是标
期刊
因为要从云南威信拉一车微菜到四川的江油,所以那天晚上就没有睡觉。拉货的司机要求要十二点才走,我就一个人在货车那儿守着货车装微菜。夏初的深夜多少有一点儿清冷,没有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一个人站在没人的昏暗街巷。人生难得一静心,生活因为安静而美丽,岁月因为安静而丰盈。透过昏黄的路灯突然发现天上居然还有一个发霉的半月正静静地挂在天上,想努力地寻找一颗星星,最后还是失望地摇摇头。  微菜,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