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当前医用化学模块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教学设计突出专业性、教学内容加强系统性、教学手段体现丰富性、教学目标关注发展性、教学资源力求原创性等模块化教学的优化策略,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优势,有效提升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用化学;模块化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杜良行,女,南京卫生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4-0057-03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为此,许多教师开始积极探索医用化学模块教学策略,并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本文从分析当前模块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入手,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法,借此与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当前医用化学模块化教学的问题
(一)形式大于内容
模块化教学实际上是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一种教学体系。[1]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是为了能够在减学时而不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化学应有的作用。可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块时,却认为模块化教学就是“删内容”、“降难度”,是课时减少、学生生源差而不得已的选择,这无疑背离了模块化教学的初衷,导致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对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考虑;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显然不能真正适应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得模块化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
(二)模块替代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为基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模块化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专一性和定向性。[2]模块式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范围过广且不够深入的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体现“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模块式教学的专一性也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范围过分狭窄,不能全面掌握化学课程的知识。因此,实行模块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原有的学科体系,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地完善补充知识。
(三)效果有待检验
如何客观、合理地评价模块化教学效果是促进模块化教学逐步完善、成熟的重要环节。模块化教学的使用对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素养的养成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似乎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虽然,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评价的全面性,并且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实践能力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同时,积极地进行了针对课程设计、课程效果等各方面的调查和访谈,但是,这些尝试都仅局限于化学课程本身,没有延展到专业课程上。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估应该是一个需要跟踪的长期过程,所以,模块化教学的效果还期待出现更科学全面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
(四)教学缺乏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所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对于一种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配套且成熟合理的模块化教学教材,更加谈不上教学辅助资源的使用。同时,模块化教学对教学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仅凭现有的器材难以适应其对动手能力培养的高要求。此外,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本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外,还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对专业知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目前,对教师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还比较缺乏,教学中需要依靠教师自己摸索。以上对于“教材、器材、人才”的缺乏,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模块化教学的发展。[3]
二、医用化学模块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教学设计突出专业性
化学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门“公共文化课”,也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模块化教学要想做到“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就一定要在模块的选取和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专业的特性,要研读专业教材,听取专业教师意见,明确专业课程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有较高的要求,可以将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灌肠液的配制等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加入到相应模块,这样,既实现了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也为后期课程扫清了障碍;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应特别针对暗室化学的要求,深入介绍显影剂、定影剂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以及显影、定影的化学原理;而医疗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知识,并能正确使用分光光度计,他们对一些医用生物材料性能的认识也需要建立在相关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其中,直流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等内容,要求学生对于化学中的电解反应、电泳现象有深入的理解。除此以外,“医用生物学”、“人体生理功能”、“生物化学”等这些医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医学基础课中,化学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因此,只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内容上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模块化教学就绝不会只是一个形式。
(二)教学内容加强系统性
每个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无论你使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当表现出其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可以在模块式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学科体系知识,使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框架形式,适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搞极端的专一化教学。例如,对于“常见的有机物”这一模块,如果仅仅介绍乙醇、丙酮、油脂、葡萄糖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固然可以应对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的需要,但是,学生将对除此以外的同类化合物一无所知,这将不利于他们今后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进而将所学模块进行串联,从而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模块学习之初,增加一个对有机物的概述,以“官能团”为主线,梳理出有机化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在介绍每种化合物时,对此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做适当拓展,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手段体现丰富性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之外,还应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情景,以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带领学生边学边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展和自主学习。例如:在《溶液的配制》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一段医院急症室注射液配制的实况,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明确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接着,以生理盐水(9g/L NaCl)的配制为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配制方案;教师示范并讲解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和操作要点,再由学生自主练习;最后,以“医学上的常用灌肠液及其作用”为课后拓展作业,安排学生搜索网络资源并撰写小短文。这样,通过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和渗透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协作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关注发展性
开展模块化教学的根本目的除了教会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消除对老师的依赖,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例如,对于《渗透》这一章节,笔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与扩散现象的比较,理解渗透现象的概念,能找到生活中的一些渗透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出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并会判断渗透发生的方向;(3)能正确计算生理盐水(9g/L NaCl)和葡萄糖注射液(50g/L C6H12O6)的渗透浓度;(4)能利用渗透的理论解释“输液的等渗原则”、“水中毒”、“脑水肿病人的用药”、“大头娃娃事件”等问题;(5)感受化学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规范细致的责任意识。
(五)教学资源力求原创性
在医用化学模块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主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既可以充分考虑到本校所设专业的特色,也能适应学生的学情,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成长,同时,其开发的实践过程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如果难以在短期内实行,则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共用专业实训中心等方式来弥补。教师还可以自己尝试设计和开发一些实验用品。教师培训可以是校内交流式培训,利用观摩听课、跨学科集体备课、专业讲座等形式展开;也可以是校外进修式培训,将公共课的教师送往大专院校学习,或是利用专业实践的机会进入临床一线,使其切实了解化学与专业的联系。
模块化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它更为注重医用化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和作用,加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以使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更为协调,从而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冬生.农业类高职学院五年制大专化学模块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2]王丽媛.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3]许文建.中职院校分析化学模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盛艳]
关键词:医用化学;模块化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杜良行,女,南京卫生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4-0057-03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为此,许多教师开始积极探索医用化学模块教学策略,并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本文从分析当前模块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入手,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法,借此与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当前医用化学模块化教学的问题
(一)形式大于内容
模块化教学实际上是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一种教学体系。[1]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是为了能够在减学时而不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化学应有的作用。可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块时,却认为模块化教学就是“删内容”、“降难度”,是课时减少、学生生源差而不得已的选择,这无疑背离了模块化教学的初衷,导致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对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考虑;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显然不能真正适应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得模块化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
(二)模块替代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为基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模块化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专一性和定向性。[2]模块式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范围过广且不够深入的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体现“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模块式教学的专一性也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范围过分狭窄,不能全面掌握化学课程的知识。因此,实行模块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原有的学科体系,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地完善补充知识。
(三)效果有待检验
如何客观、合理地评价模块化教学效果是促进模块化教学逐步完善、成熟的重要环节。模块化教学的使用对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素养的养成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似乎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虽然,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评价的全面性,并且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实践能力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同时,积极地进行了针对课程设计、课程效果等各方面的调查和访谈,但是,这些尝试都仅局限于化学课程本身,没有延展到专业课程上。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估应该是一个需要跟踪的长期过程,所以,模块化教学的效果还期待出现更科学全面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
(四)教学缺乏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所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对于一种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配套且成熟合理的模块化教学教材,更加谈不上教学辅助资源的使用。同时,模块化教学对教学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仅凭现有的器材难以适应其对动手能力培养的高要求。此外,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本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外,还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对专业知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目前,对教师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还比较缺乏,教学中需要依靠教师自己摸索。以上对于“教材、器材、人才”的缺乏,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模块化教学的发展。[3]
二、医用化学模块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教学设计突出专业性
化学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门“公共文化课”,也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模块化教学要想做到“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就一定要在模块的选取和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专业的特性,要研读专业教材,听取专业教师意见,明确专业课程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有较高的要求,可以将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灌肠液的配制等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加入到相应模块,这样,既实现了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也为后期课程扫清了障碍;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应特别针对暗室化学的要求,深入介绍显影剂、定影剂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以及显影、定影的化学原理;而医疗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知识,并能正确使用分光光度计,他们对一些医用生物材料性能的认识也需要建立在相关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其中,直流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等内容,要求学生对于化学中的电解反应、电泳现象有深入的理解。除此以外,“医用生物学”、“人体生理功能”、“生物化学”等这些医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医学基础课中,化学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因此,只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内容上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模块化教学就绝不会只是一个形式。
(二)教学内容加强系统性
每个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无论你使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当表现出其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可以在模块式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学科体系知识,使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框架形式,适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搞极端的专一化教学。例如,对于“常见的有机物”这一模块,如果仅仅介绍乙醇、丙酮、油脂、葡萄糖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固然可以应对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的需要,但是,学生将对除此以外的同类化合物一无所知,这将不利于他们今后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进而将所学模块进行串联,从而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模块学习之初,增加一个对有机物的概述,以“官能团”为主线,梳理出有机化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在介绍每种化合物时,对此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做适当拓展,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手段体现丰富性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之外,还应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情景,以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带领学生边学边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展和自主学习。例如:在《溶液的配制》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一段医院急症室注射液配制的实况,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明确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接着,以生理盐水(9g/L NaCl)的配制为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配制方案;教师示范并讲解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和操作要点,再由学生自主练习;最后,以“医学上的常用灌肠液及其作用”为课后拓展作业,安排学生搜索网络资源并撰写小短文。这样,通过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和渗透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协作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关注发展性
开展模块化教学的根本目的除了教会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消除对老师的依赖,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例如,对于《渗透》这一章节,笔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与扩散现象的比较,理解渗透现象的概念,能找到生活中的一些渗透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出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并会判断渗透发生的方向;(3)能正确计算生理盐水(9g/L NaCl)和葡萄糖注射液(50g/L C6H12O6)的渗透浓度;(4)能利用渗透的理论解释“输液的等渗原则”、“水中毒”、“脑水肿病人的用药”、“大头娃娃事件”等问题;(5)感受化学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规范细致的责任意识。
(五)教学资源力求原创性
在医用化学模块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主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既可以充分考虑到本校所设专业的特色,也能适应学生的学情,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成长,同时,其开发的实践过程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如果难以在短期内实行,则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共用专业实训中心等方式来弥补。教师还可以自己尝试设计和开发一些实验用品。教师培训可以是校内交流式培训,利用观摩听课、跨学科集体备课、专业讲座等形式展开;也可以是校外进修式培训,将公共课的教师送往大专院校学习,或是利用专业实践的机会进入临床一线,使其切实了解化学与专业的联系。
模块化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它更为注重医用化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和作用,加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以使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更为协调,从而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冬生.农业类高职学院五年制大专化学模块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2]王丽媛.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3]许文建.中职院校分析化学模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