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公布。
15个部分、60条、约2万字,这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制定的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淡化GDP增速目标
相较前几天公布的公报,规划《建议》的内容要更为详实。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明确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据介绍,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我国经济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到未来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这意味着,在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基础上,“十四五”末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约1.25万美元),到2035年人均GDP有望翻番达到2万美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表示,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的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I(一个类似GDP的指标)门槛值为12536美元,我国去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在“十四五”时期大概率能够超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水平。
到2035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接近或超过葡萄牙、捷克、希腊的人均GDP水平。不过考虑到“大国红利”的因素,届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国家实力将远远超过这些国家。另外,基准情形下,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潜在年均增长率在5.5%-6%之间。
记者注意到,不同机构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有不同的测算,但基本在6%以下,大体处于5%-6%的区间。有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多种不确定因素,未来的规划应该有弹性,建议将“十四五”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预计GDP增速目标可能会下调,更关注经济再平衡和发展质量。相比“十三五”规划设定的“6.5%以上”的年均实际GDP增速目标,预计“十四五”正式规划可能会明显淡化经济增长目标。
推进“双循环”
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內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从具体部署来看,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其内涵非常丰富。
包括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等。
在扩内需的手段上,既包括全面促进消费,也包括拓展投资空间。
具体而言,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表示,未来会淡化经济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速仍然是重要的指标,会影响消费、投资决策,推动中国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仍然是决策层的底线。世界经济可能处于长周期的经济低谷,国内大循环要通过创新创造有效需求,不能只是通过修修补补刺激消费,必须要推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建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改革的动力激发国有企业的内生发展活力。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一直是本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譬如《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首席分析师叶凡表示,整体上看,在“十三五”时期,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以及“1+N”政策体系的逐步搭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确实更趋合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得以明显增强,国有资产规模和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叶凡预计,“十四五”期间的国有资本将更多投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退出“非主业非优势”领域。
11月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除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外,在部署推进新发展阶段下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笔墨浓重。
具体来看,此次会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日前表示,国资委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于需要“进”的领域,以做强做优做精为明确的目标,支持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和专业化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配置相应的资源,提高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在“退”的方面,对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和不良资产坚决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