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国已经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加之由于人口膨胀和城市化带来的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我国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国的产业规模空前扩大,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具有实用技能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空前扩大,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喜人。可以认为中国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高职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达到1125所,占高等院校总数的58.5%,在校生579万人,占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困扰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十分关键。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学习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会明显。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显然是不足的。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学习的效果,对高职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面对招生越来越难的状况,一些职校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招收一些分数较低的学生。这就造成职业院校所招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不良学习心理在职业学校,尤其是在大一学生中蔓延。探索和分析高职大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针对普遍存在的不良学习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自觉发掘自身优势和社会价值,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方法、对象及调查结果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入学2个月后的我校2010级建筑系、电子电力系、水利系1000名高职新生学习动力情况、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习惯等进行了调查,本文对学习动力和习惯以及学生对学习环境等的评价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从图1的调查结果可见,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学生不足20%。在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比较难以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原因可能不能仅仅归因于智力因素,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将会促进这部分学生能力的快速提升,也有利于社会的均衡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的自我评价并不高,大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真正了解,对专业的兴趣也比较单薄,学生的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对教学条件和环境,学校的学习气氛的评价极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颇有微词。
二、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的偏见导致的失落感。尽管我国的高职教育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长期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生家长,过分看重本科教育,因此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高职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读高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但没有成功的喜悦,反而是心中的失落与隐痛,对家长而言更是认为就读高职时由于教育的失败而讳莫如深。很多高职学生曾经志向高远,但高考发挥失常或者自我定位存在偏差,使他们不能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初进高职院校,他们往往不能正视高考现实,调查表明42%的学生将学生动力不足归因于现实很残酷,大多数总有一种自己不如那些高考优秀的同学的自卑心理。许多学生常常处于怨天尤人的情绪中,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对学校还有抵触情绪(部分学校新生的报到率不高和存在着学生到校报道后退学现象),很多高职新生承受的压力与内心矛盾冲突较本科院校学生更加严重。对于新生来讲,环境适应问题尤为突出。
2 学生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被看成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学习习惯不良。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往往会发现学习的压力顿时消失,学习的动力更是无从培养,这些学生可能会长期沉迷于游戏、体育、社团活动或社会工作。还有,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可能已经妨害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很多的高职院校并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是采用本科教学的模式在培养高职学生,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倍感吃力,从而也加剧了厌学情绪的蔓延。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智力结构的巨大差异,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可能是作为我国目前主流的应试教育体系的牺牲者失败者,但是他们可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过程中,这批人由于具有实用技能可能是巨大的制造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应该给予重视的。在高职教育中增加实践和动手环节的教育,使高职学生真正接触职业技能教育,让他们在这样的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强项和自信,是职业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 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与氛围。我们应该看到,作为教育体系里的弱势门类,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改进,一些新办的职业教育院校更是难以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这一切都在时刻挫败被教育者失落、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在高职院校里由于很少能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往往只是充当本科教学的补充或陪衬。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往往热衷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规模扩建和内涵建设上,往往忽视学校自然环境的优化、忽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学习和生活空间质量不高,文化氛围不浓,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尊严,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培养,滋生消极情绪,淡化学习思想,抑制学习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学习氛围评价很低。
三、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对策
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教育门类。即使在处于产业结构高端的发达国家,高职教育都是一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前些年就有一个学生拒绝上哈佛而上了夏威夷的某个职业教育学院。因此高职教育在世界工厂的中国理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门类,而不应被边缘化。因此,高职教育应当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2 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正处在工业规模空前扩大,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的时期,社会对有一技之长并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的需求空前扩大。但是目前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应围绕社会的需要,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教学总框架。
3 突出高职的教育特色。应当突出对学生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技能的实践,把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立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学校还可以同企业合作进行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除了学校自己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之外,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企业生产现场进而成为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并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工作的要求。
4 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理想的高职教师应既有教学能力又有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事业等单位选聘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另一方面则可以规划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另外,在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一批能较好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创新型优秀教师。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学校为了突出教师中博士、硕士比例以及高级职称特别是教授的比例,从本科院校引进应届博士毕业生和长期从事科研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专家,而这种做法对提高真正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5 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就业形势是其最值得称道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学习就业前景而争取到优质的生源,并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对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就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了解社会需求、感受到就业的压力。这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学校在学生入校时就应当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指导,特别是请一些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将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能动性。
6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处于一定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动力势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学习认识过程的外部条件来看,其影响集中表现为校风、教风对学习的形成与改善的制约性。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良好的校风和教风必将给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则会从中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四、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最能适应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产业结构,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已经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氛围,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高。因此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面对社会的需求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采用务实的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坚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将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一、调查方法、对象及调查结果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入学2个月后的我校2010级建筑系、电子电力系、水利系1000名高职新生学习动力情况、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习惯等进行了调查,本文对学习动力和习惯以及学生对学习环境等的评价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从图1的调查结果可见,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学生不足20%。在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比较难以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原因可能不能仅仅归因于智力因素,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将会促进这部分学生能力的快速提升,也有利于社会的均衡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的自我评价并不高,大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真正了解,对专业的兴趣也比较单薄,学生的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对教学条件和环境,学校的学习气氛的评价极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颇有微词。
二、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的偏见导致的失落感。尽管我国的高职教育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长期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生家长,过分看重本科教育,因此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高职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读高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但没有成功的喜悦,反而是心中的失落与隐痛,对家长而言更是认为就读高职时由于教育的失败而讳莫如深。很多高职学生曾经志向高远,但高考发挥失常或者自我定位存在偏差,使他们不能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初进高职院校,他们往往不能正视高考现实,调查表明42%的学生将学生动力不足归因于现实很残酷,大多数总有一种自己不如那些高考优秀的同学的自卑心理。许多学生常常处于怨天尤人的情绪中,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对学校还有抵触情绪(部分学校新生的报到率不高和存在着学生到校报道后退学现象),很多高职新生承受的压力与内心矛盾冲突较本科院校学生更加严重。对于新生来讲,环境适应问题尤为突出。
2 学生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被看成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学习习惯不良。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往往会发现学习的压力顿时消失,学习的动力更是无从培养,这些学生可能会长期沉迷于游戏、体育、社团活动或社会工作。还有,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可能已经妨害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很多的高职院校并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是采用本科教学的模式在培养高职学生,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倍感吃力,从而也加剧了厌学情绪的蔓延。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智力结构的巨大差异,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可能是作为我国目前主流的应试教育体系的牺牲者失败者,但是他们可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过程中,这批人由于具有实用技能可能是巨大的制造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应该给予重视的。在高职教育中增加实践和动手环节的教育,使高职学生真正接触职业技能教育,让他们在这样的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强项和自信,是职业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 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与氛围。我们应该看到,作为教育体系里的弱势门类,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改进,一些新办的职业教育院校更是难以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这一切都在时刻挫败被教育者失落、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在高职院校里由于很少能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往往只是充当本科教学的补充或陪衬。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往往热衷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规模扩建和内涵建设上,往往忽视学校自然环境的优化、忽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学习和生活空间质量不高,文化氛围不浓,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尊严,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培养,滋生消极情绪,淡化学习思想,抑制学习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学习氛围评价很低。
三、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对策
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教育门类。即使在处于产业结构高端的发达国家,高职教育都是一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前些年就有一个学生拒绝上哈佛而上了夏威夷的某个职业教育学院。因此高职教育在世界工厂的中国理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门类,而不应被边缘化。因此,高职教育应当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2 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正处在工业规模空前扩大,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的时期,社会对有一技之长并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的需求空前扩大。但是目前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应围绕社会的需要,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教学总框架。
3 突出高职的教育特色。应当突出对学生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技能的实践,把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立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学校还可以同企业合作进行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除了学校自己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之外,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企业生产现场进而成为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并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工作的要求。
4 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理想的高职教师应既有教学能力又有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事业等单位选聘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另一方面则可以规划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另外,在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一批能较好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创新型优秀教师。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学校为了突出教师中博士、硕士比例以及高级职称特别是教授的比例,从本科院校引进应届博士毕业生和长期从事科研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专家,而这种做法对提高真正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5 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就业形势是其最值得称道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学习就业前景而争取到优质的生源,并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对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就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了解社会需求、感受到就业的压力。这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学校在学生入校时就应当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指导,特别是请一些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将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能动性。
6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处于一定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动力势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学习认识过程的外部条件来看,其影响集中表现为校风、教风对学习的形成与改善的制约性。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良好的校风和教风必将给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则会从中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四、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最能适应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产业结构,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已经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氛围,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高。因此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面对社会的需求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采用务实的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坚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将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