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扶贫开发贵在精准,文化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少儿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应以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为抓手,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简述了以少儿为导向的必要性,总结了少儿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可行之策。
關键词:少儿图书馆;留守儿童;精准扶贫;文化扶贫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期间首次提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强调扶贫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要求。文化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聚焦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战略的升级转型,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提高贫困群体自主脱贫的能力。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起着重要作用,201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专门成立了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而少儿图书馆也应当以少年儿童为导向,履行社会职能,积极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进程。
1 我国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通过文化设施的建立,文化产业的扶植和文化服务的提升等方式,针对性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改“输血”为“造血”,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增加贫困人群的内在动力,才能尽快摆脱贫困。没有文化扶贫做支撑,物质扶贫将难以持续。但目前我国文化精准扶贫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1 文化扶贫人群定位不准确
文化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人、扶智、扶文,扶贫对象的正确定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但现行的文化扶贫项目中存在将扶贫资源面向所有对象平等分配的情况,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也达不到扶贫的目的。不应将文化学历不高,但经济相对富裕以及经济条件困难,但个人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人群列入文化扶贫的目标人群。
1.2 文化精准扶贫项目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发现很多项目并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部分地方的农家书屋服务形式单一,而且提供的书籍并不能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看似很专业但实用性不大。扶贫项目设立之初,忽视了对项目内容是否与当地情况以及目标群体需求相一致的深入研究,单项和一厢情愿是的提供文化产品,导致扶贫项目公众参与率不高、实际效益低,有的甚至无法持续开展,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1.3 文化扶贫监督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文化工作的考核,多为系统内部自行评估,社会公众少有参与表达的机会,而且考核的重点是看项目是否完成,实施过程、实际效益、结果影响等方面并不作为考核的指标。同时文化扶贫工作牵涉部门较多,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问题。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各方工作内容及进度不能及时互通,缺乏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导致扶贫项目收效甚微。
2 以少儿为导向的必要性
少年儿童是家庭的寄托,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对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文化精准扶贫时,更需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体会文化的魅力、接受知识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成为美好和谐家园的建设者。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教育及相关问题也随及产生。一是学习状况不理想,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为代际抚养,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学习重视程度不高,不能对孩子进行教育辅导,极易造成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二是违法犯罪问题突出,老人一般只关注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的问题,缺乏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不少留守儿童法律意识单薄、自控力较差,常有抢劫、盗窃、寻衅滋事等行为;三是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留守儿童在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不能享受正常的亲子关系,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自卑感、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等缺陷,行为往往走向偏执。这些问题的发生遏制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增加了实现文化扶贫的难度,想要彻底消灭扶贫,留守儿童的文化扶贫工作刻不容缓。
2.2 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
短暂的贫困可以消除,但贫困若植根于精神文化中,则会形成代际传递,发生二次传播,子女复制父辈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下一代人教育和发展水平,整个社会将缺乏脱贫的再生力量。因而必须要加强文化精准扶贫,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帮助留守儿童在精神文化上超越父辈,强化其自我价值的认知,增加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在未来能积极的参与到国家发展中,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3 少儿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可行之策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图书馆是广大少年儿童汲取知识、开阔眼界、社会实践的 “第二课堂”,应当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开展切实有效的方针对策,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3.1 精准服务对象的识别
少儿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对象是留守儿童,对其进行细化和分类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进行摸查和分析,找出其共性和个性,结合他们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帮扶措施。根据监护对象的不同,无人监护和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需要重点帮扶,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相对来说情况较好。根据留守年龄段的不同,越是年龄小、学龄低的孩子问题越突出,从学习到生活、从生理到心理都需要给予更多温暖和关注,避免形成孤独、焦虑的问题。而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处于青春叛逆期,更加敏感和冲动,应该多给予心理疏导。针对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业上面临抉择,应该给予他们更加专业的指导,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设立合理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3.2 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城乡差异导致了图书馆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同时也导致少年儿童享受这些公共文化资源的不公平。偏远的农村地区,不少学校资金短缺,不能设置独立的图书馆,也不能定期添置图书资源,孩子们去公共图书馆的距离较远,不能便捷的利用图书馆,可以阅读的图书资源少而甚少。少儿图书馆须积极探索,将资源扩展到偏远地区,使留守儿童能够享受更多的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总分馆制,由少儿馆提供图书和技术,实现“一卡通”借还服务,在缺少场地的偏远地区,则设立服务点,由少儿馆定期更换图书。在书目设置上要结合馆内借阅量、书目推荐以及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等综合考量。
3.3 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
阅读之于人类的思想,正如河流之于生命,土壤之于禾苗,阳光之于花草。在提供图书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们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少儿阅读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如专题书展引导孩子们学会选择合适的书籍,名著导读指导他们如何去更好的阅读一本书,而互动探索类活动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活动中除了有文化教育,还兼具心理抚慰和情感关怀,注重留守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随着阅读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也走进来留守儿童的生活里,与他们交流谈心,帮他们解决问题,肯定表扬他们的闪光点,纠正改善他们的不足,这样的互动也进一步培养了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密切了留守儿童家庭关系、提升了农村贫困地区的整体素质,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进展与落实。
3.4 加强地方文化的教育
贫困地区通常也是民间优秀文化资源汇聚的地方,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整。当地的留守儿童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融进血液里的特殊感情,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地方文化教育,既是人才的培养,也增强了其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将正在消失的方言、地域文化、民间习俗、特色传统等珍贵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实现文化与人才之间的“互利互惠”。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走进贫困地區,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扶贫目标。
4 结语
扶贫一词,“扶”是手段,是“授人以渔”,少儿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摆脱贫困不再返贫的内生动力,提高少年儿童抵抗挫折的勇气、乐观向上的心态、崇尚文化的观念以及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农村脱贫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度落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每位少儿馆工作人员仍需“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不断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迎芳.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7(9):113-120.
[2]陆红如,陈雅.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0):18-23.
[3]罗晓兰.基于案例分析的图书馆文化扶贫服务模式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8(5):25-29.
[4]詹景海.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1(1):33-37.
[5]李洪波.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J].学术交流,2014(4):145-149.
[6]孙雪连.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6):30-34.
關键词:少儿图书馆;留守儿童;精准扶贫;文化扶贫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期间首次提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强调扶贫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要求。文化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聚焦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战略的升级转型,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提高贫困群体自主脱贫的能力。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起着重要作用,201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专门成立了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而少儿图书馆也应当以少年儿童为导向,履行社会职能,积极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进程。
1 我国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通过文化设施的建立,文化产业的扶植和文化服务的提升等方式,针对性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改“输血”为“造血”,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增加贫困人群的内在动力,才能尽快摆脱贫困。没有文化扶贫做支撑,物质扶贫将难以持续。但目前我国文化精准扶贫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1 文化扶贫人群定位不准确
文化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人、扶智、扶文,扶贫对象的正确定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但现行的文化扶贫项目中存在将扶贫资源面向所有对象平等分配的情况,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也达不到扶贫的目的。不应将文化学历不高,但经济相对富裕以及经济条件困难,但个人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人群列入文化扶贫的目标人群。
1.2 文化精准扶贫项目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发现很多项目并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部分地方的农家书屋服务形式单一,而且提供的书籍并不能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看似很专业但实用性不大。扶贫项目设立之初,忽视了对项目内容是否与当地情况以及目标群体需求相一致的深入研究,单项和一厢情愿是的提供文化产品,导致扶贫项目公众参与率不高、实际效益低,有的甚至无法持续开展,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1.3 文化扶贫监督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文化工作的考核,多为系统内部自行评估,社会公众少有参与表达的机会,而且考核的重点是看项目是否完成,实施过程、实际效益、结果影响等方面并不作为考核的指标。同时文化扶贫工作牵涉部门较多,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问题。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各方工作内容及进度不能及时互通,缺乏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导致扶贫项目收效甚微。
2 以少儿为导向的必要性
少年儿童是家庭的寄托,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对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文化精准扶贫时,更需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体会文化的魅力、接受知识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成为美好和谐家园的建设者。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教育及相关问题也随及产生。一是学习状况不理想,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为代际抚养,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学习重视程度不高,不能对孩子进行教育辅导,极易造成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二是违法犯罪问题突出,老人一般只关注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的问题,缺乏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不少留守儿童法律意识单薄、自控力较差,常有抢劫、盗窃、寻衅滋事等行为;三是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留守儿童在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不能享受正常的亲子关系,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自卑感、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等缺陷,行为往往走向偏执。这些问题的发生遏制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增加了实现文化扶贫的难度,想要彻底消灭扶贫,留守儿童的文化扶贫工作刻不容缓。
2.2 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
短暂的贫困可以消除,但贫困若植根于精神文化中,则会形成代际传递,发生二次传播,子女复制父辈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下一代人教育和发展水平,整个社会将缺乏脱贫的再生力量。因而必须要加强文化精准扶贫,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帮助留守儿童在精神文化上超越父辈,强化其自我价值的认知,增加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在未来能积极的参与到国家发展中,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3 少儿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可行之策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图书馆是广大少年儿童汲取知识、开阔眼界、社会实践的 “第二课堂”,应当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开展切实有效的方针对策,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3.1 精准服务对象的识别
少儿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对象是留守儿童,对其进行细化和分类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进行摸查和分析,找出其共性和个性,结合他们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帮扶措施。根据监护对象的不同,无人监护和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需要重点帮扶,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相对来说情况较好。根据留守年龄段的不同,越是年龄小、学龄低的孩子问题越突出,从学习到生活、从生理到心理都需要给予更多温暖和关注,避免形成孤独、焦虑的问题。而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处于青春叛逆期,更加敏感和冲动,应该多给予心理疏导。针对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业上面临抉择,应该给予他们更加专业的指导,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设立合理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3.2 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城乡差异导致了图书馆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同时也导致少年儿童享受这些公共文化资源的不公平。偏远的农村地区,不少学校资金短缺,不能设置独立的图书馆,也不能定期添置图书资源,孩子们去公共图书馆的距离较远,不能便捷的利用图书馆,可以阅读的图书资源少而甚少。少儿图书馆须积极探索,将资源扩展到偏远地区,使留守儿童能够享受更多的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总分馆制,由少儿馆提供图书和技术,实现“一卡通”借还服务,在缺少场地的偏远地区,则设立服务点,由少儿馆定期更换图书。在书目设置上要结合馆内借阅量、书目推荐以及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等综合考量。
3.3 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
阅读之于人类的思想,正如河流之于生命,土壤之于禾苗,阳光之于花草。在提供图书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们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少儿阅读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如专题书展引导孩子们学会选择合适的书籍,名著导读指导他们如何去更好的阅读一本书,而互动探索类活动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活动中除了有文化教育,还兼具心理抚慰和情感关怀,注重留守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随着阅读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也走进来留守儿童的生活里,与他们交流谈心,帮他们解决问题,肯定表扬他们的闪光点,纠正改善他们的不足,这样的互动也进一步培养了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密切了留守儿童家庭关系、提升了农村贫困地区的整体素质,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进展与落实。
3.4 加强地方文化的教育
贫困地区通常也是民间优秀文化资源汇聚的地方,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整。当地的留守儿童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融进血液里的特殊感情,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地方文化教育,既是人才的培养,也增强了其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将正在消失的方言、地域文化、民间习俗、特色传统等珍贵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实现文化与人才之间的“互利互惠”。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走进贫困地區,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扶贫目标。
4 结语
扶贫一词,“扶”是手段,是“授人以渔”,少儿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摆脱贫困不再返贫的内生动力,提高少年儿童抵抗挫折的勇气、乐观向上的心态、崇尚文化的观念以及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农村脱贫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度落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每位少儿馆工作人员仍需“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不断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迎芳.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7(9):113-120.
[2]陆红如,陈雅.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0):18-23.
[3]罗晓兰.基于案例分析的图书馆文化扶贫服务模式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8(5):25-29.
[4]詹景海.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1(1):33-37.
[5]李洪波.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J].学术交流,2014(4):145-149.
[6]孙雪连.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6):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