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体验、升华的全部内容.日常教學中的“闷课”最能体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缺失.情感目标大多虚化在教师备课笔记所书写的干枯的文字中,其危害不必多说.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缺失的原因做一些探讨,以改变“无情教学”的现象,并提出情感目标重建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缺失;重建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言语的“文本化”
数学教学中情感何以产生?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行为,虽说情感是人们对某件事或某种行为与自己的需求是否符合而产生的喜厌之情,但数学教学中情感的产生是在师生互动交往中生成的.其中,言语是交往中最主要的中介.师生交往中的言语不仅是交往的中介,而且是教学情感生成的源头.数学教学中情感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文本转换成听觉材料.数学教师的言语平板、苍白,是作为“有声文本”让学生来体验的,是作为一个事物让学生来体验的,而非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意志等一系列的探索行为的结果让学生来体验的.数学教师言语的“文本化”,使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阅读教材没有本质的区别,其结果是数学教学活动呈现出“无情”状态.
(二)师生交往的阻隔
由于数学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真正融入自我情感中去,数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文本”转,教材作为师生活动的媒体、中介,以“客体”的形式存在着.因此,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教学中主体之间直接交流所产生的情感被中间的客体所阻断.笔者经常看到这样一幕课堂教学情境:教师一发问,学生赶紧翻书找答案.学生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没有自主话语权.
(三)情感的目的性价值的忽视
理性主义主宰下的制度化教育,使人的情感、人格的养成逐渐隐退,应试教育带来的“人才”是一些“苦才”“怪才”“病才”,他们不谙人情世故,就是与现今一般人比较,也无心理素质的正常表现.
(四)非日常交往形式的增加
情感产生于师生的交往.直接根源于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师生日常交往.随着制度化教育的疆域不断拓展,非日常交往的形式逐渐成为主要形式,日常交往的“地盘”大大缩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则接受权威、信仰权威、重视权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作为单纯的听众“出场”,由于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情感自然逐渐枯竭.
二、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重建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重建,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着手,其中,理论层面是解决人们思想观念中的问题,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在实践层面上扎扎实实地展开.在理论上要突出情感的目的性价值,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在实践中教师要具有关怀意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情感目标的实现.
(一)突出情感的目的性价值
当今教育学把生命作为基础性、核心性概念,选择了从生命的视角观察、理解和阐述教育活动.教育追寻的是理想生命的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作为教育的目的来追求,而不是作为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教师要用情感的目的性价值统领工具性价值,要将情感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作为教育活动这场戏的“脚本”,而且情感本身就是“在场的”,有其独立的价值.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确定的、简明的科学知识,而且要重视非确定性的、情感性的,需要通过对话、讨论、人际交流才能体悟的人文知识.
(二)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
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与教师的权威绝对化有关.传统教育中,教师权威是外在依附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活动中师生的高度角色化,阻碍了情感的生成.在教师的绝对化权威下,学生不能成为自主、自由表达的交往主体,不仅妨碍学生学习活动中情感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中教师权威应由“外在依附”转化为“内在生成”.当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成为自主言说的主体时,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三)教师要具有关怀意识
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教师不能垄断话语权,要有关怀意识.在丰富的数学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回应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话语,面对的更应是活生生的人,回应的是他(她)的精神世界.当学生思考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作过分的诱导,否则学生会主动放弃自我,迎合教师.教师教学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对学生的引导要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与教师交往的每一名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独立人格的自主性,体验到他(她)与教师结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目标直接相关.在实际教案的书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目标或态度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属物.教案内容通常多为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而师生活动的方式没有体现,情感目标自然无从着落.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目标设计.要重视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教师应积极吸收国外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学会用行为目标来陈述,把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发挥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援.论教学的“情知对称”问题[J].教育研究,1999(3):176.
[2]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北京:教育研究,2004(4):1-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缺失;重建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言语的“文本化”
数学教学中情感何以产生?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行为,虽说情感是人们对某件事或某种行为与自己的需求是否符合而产生的喜厌之情,但数学教学中情感的产生是在师生互动交往中生成的.其中,言语是交往中最主要的中介.师生交往中的言语不仅是交往的中介,而且是教学情感生成的源头.数学教学中情感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文本转换成听觉材料.数学教师的言语平板、苍白,是作为“有声文本”让学生来体验的,是作为一个事物让学生来体验的,而非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意志等一系列的探索行为的结果让学生来体验的.数学教师言语的“文本化”,使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阅读教材没有本质的区别,其结果是数学教学活动呈现出“无情”状态.
(二)师生交往的阻隔
由于数学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真正融入自我情感中去,数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文本”转,教材作为师生活动的媒体、中介,以“客体”的形式存在着.因此,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教学中主体之间直接交流所产生的情感被中间的客体所阻断.笔者经常看到这样一幕课堂教学情境:教师一发问,学生赶紧翻书找答案.学生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没有自主话语权.
(三)情感的目的性价值的忽视
理性主义主宰下的制度化教育,使人的情感、人格的养成逐渐隐退,应试教育带来的“人才”是一些“苦才”“怪才”“病才”,他们不谙人情世故,就是与现今一般人比较,也无心理素质的正常表现.
(四)非日常交往形式的增加
情感产生于师生的交往.直接根源于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师生日常交往.随着制度化教育的疆域不断拓展,非日常交往的形式逐渐成为主要形式,日常交往的“地盘”大大缩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则接受权威、信仰权威、重视权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作为单纯的听众“出场”,由于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情感自然逐渐枯竭.
二、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重建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重建,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着手,其中,理论层面是解决人们思想观念中的问题,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在实践层面上扎扎实实地展开.在理论上要突出情感的目的性价值,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在实践中教师要具有关怀意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情感目标的实现.
(一)突出情感的目的性价值
当今教育学把生命作为基础性、核心性概念,选择了从生命的视角观察、理解和阐述教育活动.教育追寻的是理想生命的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作为教育的目的来追求,而不是作为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教师要用情感的目的性价值统领工具性价值,要将情感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作为教育活动这场戏的“脚本”,而且情感本身就是“在场的”,有其独立的价值.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确定的、简明的科学知识,而且要重视非确定性的、情感性的,需要通过对话、讨论、人际交流才能体悟的人文知识.
(二)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
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与教师的权威绝对化有关.传统教育中,教师权威是外在依附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活动中师生的高度角色化,阻碍了情感的生成.在教师的绝对化权威下,学生不能成为自主、自由表达的交往主体,不仅妨碍学生学习活动中情感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中教师权威应由“外在依附”转化为“内在生成”.当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成为自主言说的主体时,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三)教师要具有关怀意识
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教师不能垄断话语权,要有关怀意识.在丰富的数学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回应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话语,面对的更应是活生生的人,回应的是他(她)的精神世界.当学生思考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作过分的诱导,否则学生会主动放弃自我,迎合教师.教师教学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对学生的引导要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与教师交往的每一名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独立人格的自主性,体验到他(她)与教师结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
(四)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目标直接相关.在实际教案的书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目标或态度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属物.教案内容通常多为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而师生活动的方式没有体现,情感目标自然无从着落.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目标设计.要重视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教师应积极吸收国外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学会用行为目标来陈述,把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发挥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援.论教学的“情知对称”问题[J].教育研究,1999(3):176.
[2]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北京:教育研究,200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