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就是爱动手,不仅捣鼓爸爸的五金工具,把收集到的废旧物品做成各种有意思的小玩意,还喜欢动手做实验验证书本上的有趣知识。
他就是长沙市天心区“创新之星”苏文韬,把生活当作创新的大舞台,一刻也闲不下来,不是在制作发明作品,就是在想创意,或者学习创新知识。
正因为如此,今年才13岁的他已经获得了许多大奖,如第29届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等。
在第112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凭借作品“易更换拉链头”荣获铜奖,实现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在此展览会上奖项零的突破。
在苏文韬很小的时候,身为机械工程师的爸爸总喜欢带他到工厂里玩,有时候厂里改进了某项工艺或工作方法,爸爸便用浅显的语言解释给他听。小文韬虽然似懂非懂,但还是会有模有样地点点头,算是回应。
就这样,在爸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苏文韬爱上了机械器具,变得越来越闲不下来。
他不仅喜欢摆弄爸爸的五金工具,还将螺丝刀、钳子等当成心爱的玩具,常常用它们将废旧物品改造成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台灯、收音机等家用电器更是难逃他的“魔爪”,被他拆装了个遍。
几年下来,苏文韬动手能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发明创造——只要将一堆废弃的东西变成作品,他就非常开心,如果能让家里某件已坏的东西重新工作,便很有成就感。
有一年的夏天总是停电,蜡烛变得十分紧俏,照明成了一件麻烦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万能手机充电器上连接两根电线和一个小灯泡,再利用家里废旧的手机电板,组装了一个多功能充电器。
来电时,将废旧的手机电板充满电,停电时,则利用手机电板释放的微小电量给小灯泡供电,虽光线不强,但可以解决近两个小时的照明问题。
那年夏天,多功能充电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文韬心里也乐开了花。
爸爸和苏文韬在生活中是一对无话不说的快乐父子,在发明创新领域,爸爸是他的启蒙老师,更是他的好搭档。
爸爸为了培养苏文韬的发明兴趣,特意为他订阅科普杂志,经常带他参观科技馆,还为他搭建自己的创新小空间,送他去科技培训学校学习,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平常,爸爸会鼓励他多动脑筋,手把手地教他使用一些机械器具,把经常出现的故障和修复方法告诉他。
当家具或电器需要维修时,爸爸都会请苏文韬帮忙,父子俩一起动手解决问题。当苏文韬在发明制作中遇到困难时,爸爸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一次,苏文韬最爱的羽绒服拉链坏了,拉链头与拉链脱离开来,装了半天也装不上去。后来,爸爸找来钳子等工具好不容易才装好,可没过两天又坏了。他只好让妈妈帮忙拿去裁缝店换上新拉链。
一根拉链仅仅坏了拉链头就要换新的,岂不是浪费?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苏文韬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爸爸,在爸爸的鼓励下,他和拉链头较上了劲。
通过几天的细心观察,他发现拉链头由一个拉手、上下两块盖板和盖板中间的连接体组合而成,不可拆分。要是拉链头可以拆分,那维修或更换起来不是方便得多吗?
他把想法告诉爸爸,在爸爸的帮助下,开始设计易更换拉链头。
他在上下盖板的连接体中间攻上丝,再从中锯开,这样上下盖板就分开了。要想让上下盖板重新组合在一起,只要用一个配套的螺丝拧上就行。
很快,第一个成品在父子俩的努力下出炉了,但由于设计时考虑不周,两个盖板间的连接性不够,会左右摇摆。面对失败的成品,文韬有些灰心了。
这时,爸爸一边鼓励他一边帮他分析原因。在爸爸的指导下,他把上下盖板的连接处加工成带“V”、“U”字型的凹凸槽,增强了拉链头的稳定性。
改进后的易更换拉链头使用效果非常好,苏文韬的自信心因此增强不少。
除了“易更换拉链头”,苏文韬的不少作品如色盲变色眼镜、新型“潜水艇”都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和爸爸搭档完成的。
发明场上,父子兵齐上阵,闲暇时,他们俩时常对弈一局呢。
发明作品多次获奖,你一定会觉得苏文韬是个埋头苦读的学生,其实不然,他爱玩、爱笑,不刻意去参加各种补习班,而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有空闲时间也不偷闲。
节假日的时候,作为班干部的他会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环保爱卫、爱心义卖、慰问孤老等,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课余时间,“懂技术”的他常常变身为无所不能的修理工,为同学们修好了坏掉的文具、破损的扫把等。就连家中的音乐盒坏了,妈妈也让他修理。
除了动手实践,苏文韬还特别注重给自己“充电”,经常阅读科技类的书籍和杂志。积累的知识多了,慢慢地,他就成了大家公认的“百事通”,再难的问题也考不倒他。
一次旅行时,在火车上,一个小弟弟坐在他对面,老爱问他问题,不过,那些问题他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
“火车的铁轨旁边为什么要铺那么多的小石子?”休息了一会儿后,小弟弟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差点把苏文韬问倒了。
还好,他记得一本书上提到过铁轨旁小石子的作用,是为了分散火车驶过时震动的力量,防止路基下陷。苏文韬把这个答案告诉小弟弟后,小弟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哥哥好厉害哦。”
爱动手、爱学习、爱思考,探究小子苏文韬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发明创造的奥秘,将创新融入到生活中。
未来,他想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科学家。我们相信,在爸爸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一定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发明天地。
他就是长沙市天心区“创新之星”苏文韬,把生活当作创新的大舞台,一刻也闲不下来,不是在制作发明作品,就是在想创意,或者学习创新知识。
正因为如此,今年才13岁的他已经获得了许多大奖,如第29届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等。
在第112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凭借作品“易更换拉链头”荣获铜奖,实现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在此展览会上奖项零的突破。
在苏文韬很小的时候,身为机械工程师的爸爸总喜欢带他到工厂里玩,有时候厂里改进了某项工艺或工作方法,爸爸便用浅显的语言解释给他听。小文韬虽然似懂非懂,但还是会有模有样地点点头,算是回应。
就这样,在爸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苏文韬爱上了机械器具,变得越来越闲不下来。
他不仅喜欢摆弄爸爸的五金工具,还将螺丝刀、钳子等当成心爱的玩具,常常用它们将废旧物品改造成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台灯、收音机等家用电器更是难逃他的“魔爪”,被他拆装了个遍。
几年下来,苏文韬动手能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发明创造——只要将一堆废弃的东西变成作品,他就非常开心,如果能让家里某件已坏的东西重新工作,便很有成就感。
有一年的夏天总是停电,蜡烛变得十分紧俏,照明成了一件麻烦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万能手机充电器上连接两根电线和一个小灯泡,再利用家里废旧的手机电板,组装了一个多功能充电器。
来电时,将废旧的手机电板充满电,停电时,则利用手机电板释放的微小电量给小灯泡供电,虽光线不强,但可以解决近两个小时的照明问题。
那年夏天,多功能充电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文韬心里也乐开了花。
爸爸和苏文韬在生活中是一对无话不说的快乐父子,在发明创新领域,爸爸是他的启蒙老师,更是他的好搭档。
爸爸为了培养苏文韬的发明兴趣,特意为他订阅科普杂志,经常带他参观科技馆,还为他搭建自己的创新小空间,送他去科技培训学校学习,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平常,爸爸会鼓励他多动脑筋,手把手地教他使用一些机械器具,把经常出现的故障和修复方法告诉他。
当家具或电器需要维修时,爸爸都会请苏文韬帮忙,父子俩一起动手解决问题。当苏文韬在发明制作中遇到困难时,爸爸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一次,苏文韬最爱的羽绒服拉链坏了,拉链头与拉链脱离开来,装了半天也装不上去。后来,爸爸找来钳子等工具好不容易才装好,可没过两天又坏了。他只好让妈妈帮忙拿去裁缝店换上新拉链。
一根拉链仅仅坏了拉链头就要换新的,岂不是浪费?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苏文韬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爸爸,在爸爸的鼓励下,他和拉链头较上了劲。
通过几天的细心观察,他发现拉链头由一个拉手、上下两块盖板和盖板中间的连接体组合而成,不可拆分。要是拉链头可以拆分,那维修或更换起来不是方便得多吗?
他把想法告诉爸爸,在爸爸的帮助下,开始设计易更换拉链头。
他在上下盖板的连接体中间攻上丝,再从中锯开,这样上下盖板就分开了。要想让上下盖板重新组合在一起,只要用一个配套的螺丝拧上就行。
很快,第一个成品在父子俩的努力下出炉了,但由于设计时考虑不周,两个盖板间的连接性不够,会左右摇摆。面对失败的成品,文韬有些灰心了。
这时,爸爸一边鼓励他一边帮他分析原因。在爸爸的指导下,他把上下盖板的连接处加工成带“V”、“U”字型的凹凸槽,增强了拉链头的稳定性。
改进后的易更换拉链头使用效果非常好,苏文韬的自信心因此增强不少。
除了“易更换拉链头”,苏文韬的不少作品如色盲变色眼镜、新型“潜水艇”都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和爸爸搭档完成的。
发明场上,父子兵齐上阵,闲暇时,他们俩时常对弈一局呢。
发明作品多次获奖,你一定会觉得苏文韬是个埋头苦读的学生,其实不然,他爱玩、爱笑,不刻意去参加各种补习班,而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有空闲时间也不偷闲。
节假日的时候,作为班干部的他会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环保爱卫、爱心义卖、慰问孤老等,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课余时间,“懂技术”的他常常变身为无所不能的修理工,为同学们修好了坏掉的文具、破损的扫把等。就连家中的音乐盒坏了,妈妈也让他修理。
除了动手实践,苏文韬还特别注重给自己“充电”,经常阅读科技类的书籍和杂志。积累的知识多了,慢慢地,他就成了大家公认的“百事通”,再难的问题也考不倒他。
一次旅行时,在火车上,一个小弟弟坐在他对面,老爱问他问题,不过,那些问题他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
“火车的铁轨旁边为什么要铺那么多的小石子?”休息了一会儿后,小弟弟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差点把苏文韬问倒了。
还好,他记得一本书上提到过铁轨旁小石子的作用,是为了分散火车驶过时震动的力量,防止路基下陷。苏文韬把这个答案告诉小弟弟后,小弟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哥哥好厉害哦。”
爱动手、爱学习、爱思考,探究小子苏文韬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发明创造的奥秘,将创新融入到生活中。
未来,他想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科学家。我们相信,在爸爸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一定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发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