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探究大学生对性、爱的态度是否存在分离,采用外显态度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某高校46名学生对待性与爱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对爱表现出积极外显态度,对性表现出偏好内隐态度,反映该群体存在性潜抑现象,高校性健康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性观念及合理表达性态度。
【关键词】性;爱;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5249(2020)16-000-02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性信息获取变得更容易,途径更多样,繁杂、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助推人们开放性观念,也愈发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性道德。百度指数反映某一关键词的互联网关注热度。PC端搜索积累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的数据,分别以“性知识”、“性爱”、“爱情”和“恋爱”作为性、爱关键词。搜索指数、资讯指数反映,“性”和“爱”相关内容关注度较高,“性爱”、“恋爱”比“性知识”的关注量更大。关注该类内容的用户,超过三分之一为20~29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对待性和爱的态度值得探讨。
《2019~2020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开房或同居。可见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开放的态度。性态度,是个体对性行为的基本心理倾向。国外研究探讨性态度的结构[2],关注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性行为的选择;国内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大学生的性态度。中国大学生性意识渐趋开放,性知识大多源于网络、同伴、报刊,但对性健康知识了解不足。爱态度,指个体对爱情的主观态度。西方研究者探究爱情本质,以问卷法测量爱情观,提出多种爱情类型理论;国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恋爱动机、婚恋观等内容,多数大学生对待恋爱、爱情有着较积极的评价。对比潘绥铭[3]两次全国性调查结果发现,两性大学生的性爱观均存在“性”比重增加, “爱”比重降低的趋势。但大学生对待性、爱的态度是否分离仍需进一步探讨。国外对内隐-外显性态度的研究发现,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性态度不一致,且二者相关不显著,说明以内隐-外显方式探讨性态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当前研究仅关注性与爱其中一方的外显态度,鲜有对性与爱的内隐-外显态度展开探讨。故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大学生对待性与爱的内隐-外显态度是否存在分离。
1 研究方法
1.1对象 通过方便抽样选取某高校20名大二学生作为样本一,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筛选概念词和属性词。另67名大学生为被试作为样本二。排除无效被试后,保留有效数据46份,其中男生13人,女生33人,年龄为21至23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熟悉有关电脑操作。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语义差别7点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IAT)。自陈式问卷有7个条目,分别对性、爱概念词进行评分,以获得大学生对性和爱的外显态度。内隐联想测验采用E-prime3.0软件自行编制,要求被试根据屏幕呈现的词汇做相应按键反应,记录相容任务(性-积极,爱-消极)和不相容任务(性-消极,爱-积极)反应时。
1.2.1确定概念词、属性词 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收集到常见性、爱概念词各26个,积极属性词49个,消极属性词25。使用样本一被试,评定两类概念词与性、爱对应的关联度,以及属性词与性和爱的符合度(均为5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爱概念词评定值之间差异不显著(t=0.309,P=0.759),最终分别选取两类概念词中评定值排名前5的词语,用于外显和内隐测量。两类属性词的符合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7.868,P<0.001)。最终,从两类属性词中各选取符合度大于2且排名前8的8个属性词,用于内隐联想测验。
1.2.3性-爱外显态度问卷 外显测量采用语义差别7点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分别是“坏的-好的”、“糟糕的-美好的”等。被试对10个概念词分别进行评分(-3代表“十分消极”,3代表“十分积极”)。性概念词平均分减去爱概念词平均分,所得差值作为被试的外显性-爱态度值。经一名心理学专业教师,两名研究生评定,问卷信度较好。
1.3研究程序 被试均在实验室集中施测,采用一人一机独立施测形式。通过Windows7系统台式电脑呈现材料,均为统一分辨率的白底黑字图片格式。IAT测验包括练习和正式测试,共7个步骤,每步均有指导语。练习阶段若错误反应,屏幕中央将反馈红色的“错误!”,正式测验无反馈。练习阶段数据不纳入统计。实验前告知被试接下来需按要求完成快速分类任务,请尽量又快又准地对屏幕呈现的词汇按键反应,反应键为“F”和“J”。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外显测量采用纸质问卷,数据整理后录入EXCEL。外显性-爱态度值与0进行单样本t检验。根据Greenwald的经典计分方法获得被试内隐性-爱态度效应值(D值)。若D值为正,D值越大,则表明“性”与积极词联系越紧密,被试对性持内隐偏好态度。D值与0进行单样t检验。
2 结果
2.1大学生的外显性-爱态度 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偏好爱概念词,并显著表现出更积极的外显态度(t=-5.494,P<0.001)。将不同性别的外显性爱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性外显性-爱态度差异不显著(t=0.768,P=0.447)。结果详见表1。
2.2学生的内隐性-爱态度 内隐态度D值与0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完成不相容任务的时间显著多于完成相容任务所用时间,D值与0存在统计学差异(t=6.830,P<0.001)。被试偏好性概念词,对性持有更积极的内隐态度。两性内隐性-爱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t=0.224,P=0.638)。结果详见表2。 2.3内隐与外显态度的关系 将内隐态度D值与外显态度性爱差值做皮尔逊积差相关,二者得分相关不显著,内隐性爱态度和外显性爱态度不存在显著性关联(r=-0.207,P=0.167)。控制性别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内隐态度D值与外显态度及其两维度得分的相关不显著。说明性、爱的外显与内隐态度之间,总体上无显著关联(r=0.079,pr=0.605)。
3 讨论
外显态度,是易受社会期待影响被掩饰的反应。内隐态度是人们对客体自动激活且不易改变的反应。内隐联想测验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并按键反应,被试缺少足够认知资源调节自身的报告,更能够反映出其真实想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性、爱的态度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出现分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烈,较高层次需要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会出现。归属与爱是更高级的需要,性生理需要为最基本的低级需要,当它未被满足时,力量比爱需要更强烈,因此大学生群体在潜意识层面表现出性偏好态度。社会文化环境、性教育观念影响下,大学生难以从家校教育等正规途径获得科学性知识,转而通过网络、杂志等隐蔽途径了解,以满足对性的需求和好奇。在性机能成熟的高峰期,大学生又碍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知识来源的特殊性,羞于公开表达对性的正面评价,选择在意识层面上表现对爱的向往。由此产生对待性、爱的态度分离现象。研究者要注意到,大学生追求美好爱情的同时,也憧憬和向往性。但该群体的性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如认为双方相爱即可发生婚前性行为、赞成婚前同居等,反映大学生婚恋道德观认识模糊,错误把握性、爱界限的现状,警醒高校性教育需补缺补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性观念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 结论
大学生群体对性与爱的态度存在分离:在意识层面,大学生群体对爱表现出积极外显态度;在潜意识层面,大学生群体对性表现出更偏好的内隐态度。此结果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压抑对性需要的现象,高校性健康教育应适当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和表达性态度。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取样范围有限,男女比例不均衡;研究针对性、爱态度进行调查和实验,日后还可就大学生关于性与爱具体问题的看法深入探讨,为高校开展性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网络. 庆“性”有你|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上)[EB/OL]. (2020-05-03). https: //mp. weixin. qq. com/s/L8m_zDPFdqF6JrPUi12mfA.
[2] Clyde Hendrick, Susan S. Hendrick, Darcy A. Reich. The brief sexual attitudes scale[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6, 43(1): 76-86
[3] 潘綏铭, 杨蕊. 性爱十年: 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 a ten-year longitude nationwide random study[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林绮文(1999.06-),女,汉族,广东中山人,本科在读,应用心理学专业。E-mai:[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任滨海(1982.10-),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测量。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性;爱;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5249(2020)16-000-02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性信息获取变得更容易,途径更多样,繁杂、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助推人们开放性观念,也愈发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性道德。百度指数反映某一关键词的互联网关注热度。PC端搜索积累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的数据,分别以“性知识”、“性爱”、“爱情”和“恋爱”作为性、爱关键词。搜索指数、资讯指数反映,“性”和“爱”相关内容关注度较高,“性爱”、“恋爱”比“性知识”的关注量更大。关注该类内容的用户,超过三分之一为20~29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对待性和爱的态度值得探讨。
《2019~2020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开房或同居。可见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开放的态度。性态度,是个体对性行为的基本心理倾向。国外研究探讨性态度的结构[2],关注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性行为的选择;国内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大学生的性态度。中国大学生性意识渐趋开放,性知识大多源于网络、同伴、报刊,但对性健康知识了解不足。爱态度,指个体对爱情的主观态度。西方研究者探究爱情本质,以问卷法测量爱情观,提出多种爱情类型理论;国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恋爱动机、婚恋观等内容,多数大学生对待恋爱、爱情有着较积极的评价。对比潘绥铭[3]两次全国性调查结果发现,两性大学生的性爱观均存在“性”比重增加, “爱”比重降低的趋势。但大学生对待性、爱的态度是否分离仍需进一步探讨。国外对内隐-外显性态度的研究发现,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性态度不一致,且二者相关不显著,说明以内隐-外显方式探讨性态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当前研究仅关注性与爱其中一方的外显态度,鲜有对性与爱的内隐-外显态度展开探讨。故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大学生对待性与爱的内隐-外显态度是否存在分离。
1 研究方法
1.1对象 通过方便抽样选取某高校20名大二学生作为样本一,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筛选概念词和属性词。另67名大学生为被试作为样本二。排除无效被试后,保留有效数据46份,其中男生13人,女生33人,年龄为21至23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熟悉有关电脑操作。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语义差别7点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IAT)。自陈式问卷有7个条目,分别对性、爱概念词进行评分,以获得大学生对性和爱的外显态度。内隐联想测验采用E-prime3.0软件自行编制,要求被试根据屏幕呈现的词汇做相应按键反应,记录相容任务(性-积极,爱-消极)和不相容任务(性-消极,爱-积极)反应时。
1.2.1确定概念词、属性词 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收集到常见性、爱概念词各26个,积极属性词49个,消极属性词25。使用样本一被试,评定两类概念词与性、爱对应的关联度,以及属性词与性和爱的符合度(均为5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爱概念词评定值之间差异不显著(t=0.309,P=0.759),最终分别选取两类概念词中评定值排名前5的词语,用于外显和内隐测量。两类属性词的符合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7.868,P<0.001)。最终,从两类属性词中各选取符合度大于2且排名前8的8个属性词,用于内隐联想测验。
1.2.3性-爱外显态度问卷 外显测量采用语义差别7点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分别是“坏的-好的”、“糟糕的-美好的”等。被试对10个概念词分别进行评分(-3代表“十分消极”,3代表“十分积极”)。性概念词平均分减去爱概念词平均分,所得差值作为被试的外显性-爱态度值。经一名心理学专业教师,两名研究生评定,问卷信度较好。
1.3研究程序 被试均在实验室集中施测,采用一人一机独立施测形式。通过Windows7系统台式电脑呈现材料,均为统一分辨率的白底黑字图片格式。IAT测验包括练习和正式测试,共7个步骤,每步均有指导语。练习阶段若错误反应,屏幕中央将反馈红色的“错误!”,正式测验无反馈。练习阶段数据不纳入统计。实验前告知被试接下来需按要求完成快速分类任务,请尽量又快又准地对屏幕呈现的词汇按键反应,反应键为“F”和“J”。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外显测量采用纸质问卷,数据整理后录入EXCEL。外显性-爱态度值与0进行单样本t检验。根据Greenwald的经典计分方法获得被试内隐性-爱态度效应值(D值)。若D值为正,D值越大,则表明“性”与积极词联系越紧密,被试对性持内隐偏好态度。D值与0进行单样t检验。
2 结果
2.1大学生的外显性-爱态度 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偏好爱概念词,并显著表现出更积极的外显态度(t=-5.494,P<0.001)。将不同性别的外显性爱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性外显性-爱态度差异不显著(t=0.768,P=0.447)。结果详见表1。
2.2学生的内隐性-爱态度 内隐态度D值与0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完成不相容任务的时间显著多于完成相容任务所用时间,D值与0存在统计学差异(t=6.830,P<0.001)。被试偏好性概念词,对性持有更积极的内隐态度。两性内隐性-爱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t=0.224,P=0.638)。结果详见表2。 2.3内隐与外显态度的关系 将内隐态度D值与外显态度性爱差值做皮尔逊积差相关,二者得分相关不显著,内隐性爱态度和外显性爱态度不存在显著性关联(r=-0.207,P=0.167)。控制性别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内隐态度D值与外显态度及其两维度得分的相关不显著。说明性、爱的外显与内隐态度之间,总体上无显著关联(r=0.079,pr=0.605)。
3 讨论
外显态度,是易受社会期待影响被掩饰的反应。内隐态度是人们对客体自动激活且不易改变的反应。内隐联想测验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并按键反应,被试缺少足够认知资源调节自身的报告,更能够反映出其真实想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性、爱的态度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出现分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烈,较高层次需要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会出现。归属与爱是更高级的需要,性生理需要为最基本的低级需要,当它未被满足时,力量比爱需要更强烈,因此大学生群体在潜意识层面表现出性偏好态度。社会文化环境、性教育观念影响下,大学生难以从家校教育等正规途径获得科学性知识,转而通过网络、杂志等隐蔽途径了解,以满足对性的需求和好奇。在性机能成熟的高峰期,大学生又碍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知识来源的特殊性,羞于公开表达对性的正面评价,选择在意识层面上表现对爱的向往。由此产生对待性、爱的态度分离现象。研究者要注意到,大学生追求美好爱情的同时,也憧憬和向往性。但该群体的性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如认为双方相爱即可发生婚前性行为、赞成婚前同居等,反映大学生婚恋道德观认识模糊,错误把握性、爱界限的现状,警醒高校性教育需补缺补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性观念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 结论
大学生群体对性与爱的态度存在分离:在意识层面,大学生群体对爱表现出积极外显态度;在潜意识层面,大学生群体对性表现出更偏好的内隐态度。此结果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压抑对性需要的现象,高校性健康教育应适当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和表达性态度。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取样范围有限,男女比例不均衡;研究针对性、爱态度进行调查和实验,日后还可就大学生关于性与爱具体问题的看法深入探讨,为高校开展性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网络. 庆“性”有你|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上)[EB/OL]. (2020-05-03). https: //mp. weixin. qq. com/s/L8m_zDPFdqF6JrPUi12mfA.
[2] Clyde Hendrick, Susan S. Hendrick, Darcy A. Reich. The brief sexual attitudes scale[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6, 43(1): 76-86
[3] 潘綏铭, 杨蕊. 性爱十年: 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 a ten-year longitude nationwide random study[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林绮文(1999.06-),女,汉族,广东中山人,本科在读,应用心理学专业。E-mai:[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任滨海(1982.10-),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测量。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