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家庭教育现状
第一,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給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第二,上代监护。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第三,自我监护。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饮食无依,亲情空缺,心理极不健康,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第四,单亲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使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和安全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生活照顾,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有的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第二,道德问题。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第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第四,教育问题。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到最低。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他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关闭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自筹课题“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06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侯 芳)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家庭教育现状
第一,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給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第二,上代监护。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第三,自我监护。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饮食无依,亲情空缺,心理极不健康,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第四,单亲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使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和安全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生活照顾,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有的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第二,道德问题。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第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第四,教育问题。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到最低。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他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关闭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自筹课题“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06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