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江红·白衣天使出征》
【机 构】
:
清华大学中国国家画院(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
【出 处】
:
社会科学战线
【发表日期】
:
2020年2期
其他文献
信息化时代,协商民主不再是传统协商民主的独奏,而是传统协商与数字协商的协奏。在信息时代,数字化与协商民主两种浪潮汇合形成数字协商民主。数字协商民主正从四个方向重塑协商民主:协商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协商主体关系的均衡化、协商信息的数据化与综合化以及数字协商形式的多元化。基于数字语言所建构的数字协商打破了传统协商场域的时空限制,促进实现了协商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将哲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转化为广泛平等的协商实践,充分彰显了大数据时代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命力。
政府对其经济职能的定位和职能实现方式的选择一般表现为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色诺芬最早把政府角色定位为农耕经济的守护者。自重商主义者提出贸易干预主张并受到古典自由经济理论批判后,西方经济学界以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为代表,围绕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被学界历史地划分为干预主义和自由经济两大理论阵营。重拾这段历史记忆,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合理定位政府经济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文章以东北地区大型国企员工为例,解读新时代国企员工是否依然存在对单位体制的依附性,其具体依附内容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基于"一城一企"区域社会网络视角的实证分析表明,东北区域大型国企员工实现了对单位从经济收入、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基础层级的体制性依附向生活稳定感、抵御社会风险等高层级的体制依附演进,呈现出既保留传统的基础层级依附内容,又并存高层级依附内容的新型依附模式。国企员工高层级新型依附内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基础层级的传统依附内容消失,只是在高层级依附内容的影响下基础层级依附内容的重要性有所减弱。"
时间性概念(Zeitlichkeit)是《存在与时间》中的关键词,它关乎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最终解决。然而,这一概念的隐秘起源却在有关"宗教现象学导论"的讲座中。通过对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现象学阐释,海德格尔将源始基督教的实际生活经验之基本特征理解为一种三态(再临—已成为—瞬间时机)统一的现象整体。而这一基本特征恰好就是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概念的形式结构[即一种在诸绽出态(将来—曾在—当前)的统一性中到其时机]的雏形。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蕴含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全面分析之中。市场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维度,前者表现为商品流通过程中时间的存在和实现以及一定生产关系下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后者表现为资本的空间占有、市场的空间统一、限制造成的空间异变。时间包含了空间的生成,空间又推动了时间的变化,市场的时空维度是辩证统一的,最终在空间极限引起的危机中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超越。马克思市场理论的时空建构对当代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资本形态,对个人和社会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文章首先简述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测量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一个基础性的因果分析框架。然后,分析和梳理了社会资本跨学科研究的四条进路,即对企业组织、公共参与、健康与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跨时空的比较研究。最后,提出社会资本研究的三个理论方向以供探讨:第一,如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研究与社会资本研究进行更紧密地结合;第二,更充分地考虑嵌入于个人自身的资源与嵌入于结构位置的资源的不同,以及这一不同对社会资本的调用和作用效应带来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之初,女性期刊广泛采编外媒对苏俄的宣传报道。一方面廓清社会妄议诽谤,另一方面秉持新闻媒体立场客观采纳各方言论进行报道介绍,使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得以传播,加快了女性解放与社会制度变革结合的步伐。之后学界和期刊围绕社会主义女性解放运动展开的持久讨论,从根本上厘清了女性运动与社会经济的问题、女性运动与国家政治变革的关系,从而确立了贯穿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女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即通过国家体制革命解决女性问题。在以向警予为代表的中共革命家的论述中,将妇女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的观点
大学生作为"职业准备人",即将经历"职业自我"的实践过程。面对环境的"变",作为大学生的个体必须具备"应变"能力,成长为"面对不确定情境作出恰当反应的人"。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生涯适应力的要素分析和机制剖析,提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构建路径,以期帮助大学生实现从"象牙塔"到"职场"的顺利过渡和转换。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探讨现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结构及指标体系,以及全面落实这一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为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创业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