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酒声称其产品中含有能抗癌、抗病毒、保肝的活性物质,难道喝酒真的能对人体健康有所助益?一直以来,各大酒企竞相展开“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和宣传。每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就总能拿出某个专家的某篇论文,在新闻稿中堆积大量复杂高深的术语,似乎足以让普通消费者信服。
酗酒有害健康已经是一种公认的观点,但酒企一直宣传“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今年10月以来,更有白酒企业不断宣扬“传统白酒更健康”,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成分等等。这是酒企的炒作,还是真有科学依据?
打着灯笼都难找的“萜烯类化合物”
今年9月刊登在《酿酒科技》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科学认识中国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以下简称《科》)称,“在董酒等中国传统白酒中发现了萜烯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成分”。10月起,随着一场专门宣讲此论文的“中国传统白酒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召开,诸如《贵州白酒存在对人体有益的微量成分》、《研究称传统白酒含生物活性成分》等报道开始大量流传。
据《科》文发布的其中一篇新闻稿的说法,“这一重要结论,首次为‘正确饮用传统白酒有益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是白酒行业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不仅如此,这次发布会还点出某些白酒产品相对不那么“健康”。甚至有的稿件概括为“传统白酒更健康”,“健康传统白酒将引领市场主流”等等。
作为那次研讨会上唯一亮相的酒企,贵州董酒 11月16日在郑州召开了以“传统白酒与健康”为主题的经销商研讨会。会上,董酒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漆志斌说道:“董酒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套清晰的品牌核心定位,就是最健康的中国白酒。”
“中国白酒中的特殊生物活性成分”一节是《科》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提到12种香型白酒,不过只选用了三种香型举例。董香型白酒放在第一位,篇幅最长,代表酒只有董酒。浓香型的代表是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洋河大曲等。接下来是酱香型,连其中知名度极高的茅台酒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在董香型白酒中,《科》文的研究检测到约52种总量为3400-3600μg/L的萜烯类化合物。文章称,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炎症等活性功效。
所谓萜烯类化合物,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是树脂的主要成分,其中,柠檬醛、薄荷脑、樟脑等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香料。也有一些研究报告称,萜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然而,这类涉及萜烯类化合物抗癌功效的研究中,一般将其提炼至相当高的纯度。以一篇《榄香烯脂质体靶向抗癌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例,临床实验中使用600mg(毫克)的榄香烯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与对照组产生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相比之下,即使将董酒中所有的萜烯类化合物都算上,一升白酒中也仅有3.4-3.6毫克。
不过,《科》文表示,董酒中这样的含量已经是作为食品——而非药品——所能达到的极限,而且已经超过了在一些人印象里“比较健康”的葡萄酒,“国内外研究表明葡萄酒中萜烯类化合物的总含量小于1000μg/L(即100毫克每升),所以从酒体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健康作用而言,董酒明显高于葡萄酒,而且也没有超过美国香料生产者协会规定的香料限制标准,符合食品安全法规。”
那么喝一升白酒还能带来什么其他作用呢?科学松鼠会的文章《“适量饮酒”真的有益健康吗》给出一个比较简单的换算标准:如果每天喝50克酒精(大致相当于2两50度的白酒),那么患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患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都会增加一倍左右,乳腺癌增加55%,肝硬化增加6.1倍,慢性胰腺炎增加78%,出血性中风增加82%,而患肝癌的风险增加也有40%。而为了获得3.4-3.6毫克的萜烯类化合物,一个人需要一口气喝下一升白酒——要知道一升纯酒精都已经有8两重了。
《科》文除此之外唯一给出具体检测值的是酱香型白酒中的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为3000~6000μg/L(3-6毫克每升)。除此之外,文章列出了上百种形式各异的“活性物质”的名字,却再没给出任何一种物质的含量以及起效所需的最小用量。
“中国白酒169计划”
事实上,董酒并非第一个炮制类似说法的酒企。早在2004年,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就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称:“茅台酒不仅能‘护肝’,而且还具有‘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作用。”这一说法在当时遭到了有关专家的强烈质疑,专家称相关研究报告中篡改实验数据,且在逻辑推理中充满推测和假设。
尽管如此,各大酒企还是竞相展开“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和宣传,每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就总能拿出某个专家的某篇论文,在新闻稿中堆积大量复杂高深的术语,似乎足以让普通读者们信服。
这种白酒品牌和论文的对应关系,应该部分归功于 “中国白酒169计划”。这一计划2007年在江苏无锡成立,“是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牵头,院校为攻克主体,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的一个联合体,是建国以来中国白酒行业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
“169计划”,即一个重点“推动白酒产业进程”、六个研究课题、九个协作单位的简称。初始项目承担单位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也正是《科》文的产地),研究协作单位为九家白酒酿造企业:剑南春、洋河、汾酒、西凤酒、郎酒、口子窖、牛栏山二锅头、今世缘、古贝春。这9家酒企最终都收获了一篇论文,以及其中一个“已被科学证明”的宣传要点。
随后越来越多的酒企都想加入这一计划。2009年,茅台、景阳春、九江双蒸酒、枝江大曲、稻花香、玉林泉、北大仓等酒企都被列为第二批研究单位。2011年8月12日,五粮液搭上末班车,被增补为169计划协作单位。
2009年的一次会议总结了169计划第一批的“科研成果”,169计划参与者剑南春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年份型白酒生产工艺暨剑南春年份酒检测和标准研讨会”,会后第二天召开了社会名流齐聚的“剑南春年份酒上市品鉴秀”。
169计划参与者洋河收获了一篇论文《高温大曲中高效特征香产生细菌及其应用工艺的研究》,“功能细菌在洋河酒厂的生产应用表明,可明显赋予白酒典型的空杯留香”。
其它部分研究成果还包括“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健康因子功能菌在玉林泉小曲清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劲酒清香小曲中群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应用研究”,“中国清香型汾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体系及其关键风味物质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跟企业宣传的联系程度不一。已经有很高知名度以及完善的产品推广策略的酒厂,用得不多;之前并未打响,希望提升知名度的品牌,则非常积极地使用该项研究成果。董酒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商业力量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是一个长远的话题。这些在“科研计划”下诞生,与赞助单位一一对应的科研成果,到底有多少是真材实料,有多少是应景文章?对口的企业在利用这些成果的时候,会不会存在误解甚至误导,让科研单位成了企业的义务宣传员?
酗酒有害健康已经是一种公认的观点,但酒企一直宣传“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今年10月以来,更有白酒企业不断宣扬“传统白酒更健康”,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成分等等。这是酒企的炒作,还是真有科学依据?
打着灯笼都难找的“萜烯类化合物”
今年9月刊登在《酿酒科技》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科学认识中国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以下简称《科》)称,“在董酒等中国传统白酒中发现了萜烯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成分”。10月起,随着一场专门宣讲此论文的“中国传统白酒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召开,诸如《贵州白酒存在对人体有益的微量成分》、《研究称传统白酒含生物活性成分》等报道开始大量流传。
据《科》文发布的其中一篇新闻稿的说法,“这一重要结论,首次为‘正确饮用传统白酒有益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是白酒行业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不仅如此,这次发布会还点出某些白酒产品相对不那么“健康”。甚至有的稿件概括为“传统白酒更健康”,“健康传统白酒将引领市场主流”等等。
作为那次研讨会上唯一亮相的酒企,贵州董酒 11月16日在郑州召开了以“传统白酒与健康”为主题的经销商研讨会。会上,董酒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漆志斌说道:“董酒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套清晰的品牌核心定位,就是最健康的中国白酒。”
“中国白酒中的特殊生物活性成分”一节是《科》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提到12种香型白酒,不过只选用了三种香型举例。董香型白酒放在第一位,篇幅最长,代表酒只有董酒。浓香型的代表是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洋河大曲等。接下来是酱香型,连其中知名度极高的茅台酒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在董香型白酒中,《科》文的研究检测到约52种总量为3400-3600μg/L的萜烯类化合物。文章称,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炎症等活性功效。
所谓萜烯类化合物,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是树脂的主要成分,其中,柠檬醛、薄荷脑、樟脑等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香料。也有一些研究报告称,萜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然而,这类涉及萜烯类化合物抗癌功效的研究中,一般将其提炼至相当高的纯度。以一篇《榄香烯脂质体靶向抗癌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例,临床实验中使用600mg(毫克)的榄香烯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与对照组产生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相比之下,即使将董酒中所有的萜烯类化合物都算上,一升白酒中也仅有3.4-3.6毫克。
不过,《科》文表示,董酒中这样的含量已经是作为食品——而非药品——所能达到的极限,而且已经超过了在一些人印象里“比较健康”的葡萄酒,“国内外研究表明葡萄酒中萜烯类化合物的总含量小于1000μg/L(即100毫克每升),所以从酒体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健康作用而言,董酒明显高于葡萄酒,而且也没有超过美国香料生产者协会规定的香料限制标准,符合食品安全法规。”
那么喝一升白酒还能带来什么其他作用呢?科学松鼠会的文章《“适量饮酒”真的有益健康吗》给出一个比较简单的换算标准:如果每天喝50克酒精(大致相当于2两50度的白酒),那么患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患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都会增加一倍左右,乳腺癌增加55%,肝硬化增加6.1倍,慢性胰腺炎增加78%,出血性中风增加82%,而患肝癌的风险增加也有40%。而为了获得3.4-3.6毫克的萜烯类化合物,一个人需要一口气喝下一升白酒——要知道一升纯酒精都已经有8两重了。
《科》文除此之外唯一给出具体检测值的是酱香型白酒中的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为3000~6000μg/L(3-6毫克每升)。除此之外,文章列出了上百种形式各异的“活性物质”的名字,却再没给出任何一种物质的含量以及起效所需的最小用量。
“中国白酒169计划”
事实上,董酒并非第一个炮制类似说法的酒企。早在2004年,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就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称:“茅台酒不仅能‘护肝’,而且还具有‘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作用。”这一说法在当时遭到了有关专家的强烈质疑,专家称相关研究报告中篡改实验数据,且在逻辑推理中充满推测和假设。
尽管如此,各大酒企还是竞相展开“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和宣传,每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就总能拿出某个专家的某篇论文,在新闻稿中堆积大量复杂高深的术语,似乎足以让普通读者们信服。
这种白酒品牌和论文的对应关系,应该部分归功于 “中国白酒169计划”。这一计划2007年在江苏无锡成立,“是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牵头,院校为攻克主体,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的一个联合体,是建国以来中国白酒行业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
“169计划”,即一个重点“推动白酒产业进程”、六个研究课题、九个协作单位的简称。初始项目承担单位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也正是《科》文的产地),研究协作单位为九家白酒酿造企业:剑南春、洋河、汾酒、西凤酒、郎酒、口子窖、牛栏山二锅头、今世缘、古贝春。这9家酒企最终都收获了一篇论文,以及其中一个“已被科学证明”的宣传要点。
随后越来越多的酒企都想加入这一计划。2009年,茅台、景阳春、九江双蒸酒、枝江大曲、稻花香、玉林泉、北大仓等酒企都被列为第二批研究单位。2011年8月12日,五粮液搭上末班车,被增补为169计划协作单位。
2009年的一次会议总结了169计划第一批的“科研成果”,169计划参与者剑南春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年份型白酒生产工艺暨剑南春年份酒检测和标准研讨会”,会后第二天召开了社会名流齐聚的“剑南春年份酒上市品鉴秀”。
169计划参与者洋河收获了一篇论文《高温大曲中高效特征香产生细菌及其应用工艺的研究》,“功能细菌在洋河酒厂的生产应用表明,可明显赋予白酒典型的空杯留香”。
其它部分研究成果还包括“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健康因子功能菌在玉林泉小曲清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劲酒清香小曲中群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应用研究”,“中国清香型汾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体系及其关键风味物质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跟企业宣传的联系程度不一。已经有很高知名度以及完善的产品推广策略的酒厂,用得不多;之前并未打响,希望提升知名度的品牌,则非常积极地使用该项研究成果。董酒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商业力量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是一个长远的话题。这些在“科研计划”下诞生,与赞助单位一一对应的科研成果,到底有多少是真材实料,有多少是应景文章?对口的企业在利用这些成果的时候,会不会存在误解甚至误导,让科研单位成了企业的义务宣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