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呢?“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所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很重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强,学生就能更好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告诉我,我会忘记。”这句话是笔者反思学生参与度的起因。为什么讲过的类型题目,学生会忘记呢?“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这是笔者从另一位学生得到的信息。这位学生是很乖巧的女生,平时也很认真,但是一碰到新颖的题目就不会做了。面对学生这样说,笔者开始反思:要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正懂了呢?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学生知而会忘,能模仿而没有创新,关键是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就没有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呢?
一、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对新信息的吸取,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数学学科是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知识点都有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拓展,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新的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笔者在讲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就启发学生:“能不能相加减啊?如果不可以,那该怎么办呢?这和我们以前学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有什么关系?”就这样,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再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算法的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一个“亲力亲为”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所以笔者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几个环节:第一,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第二,让学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第三,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最后总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四,给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故弄玄虚”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也就是求知欲。可别小看这种求知欲,它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摆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有几种摆放方法?然后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是什么关系?你怎么去验证?层层深入,不断设置问题。学生有了求知欲,就会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乐学。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全体出动”
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作為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有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然而,要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同学都有深刻的了解,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闲”不下来。笔者曾在一节课中展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325千米,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5倍。问:乙车的速度是多少?甲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乙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如果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不断思考,有种闯关的味道,这也是学生乐学的一种模式。
总之,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职责。为此,我们应该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的聪明个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张扬。◆(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直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告诉我,我会忘记。”这句话是笔者反思学生参与度的起因。为什么讲过的类型题目,学生会忘记呢?“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这是笔者从另一位学生得到的信息。这位学生是很乖巧的女生,平时也很认真,但是一碰到新颖的题目就不会做了。面对学生这样说,笔者开始反思:要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正懂了呢?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学生知而会忘,能模仿而没有创新,关键是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就没有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呢?
一、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对新信息的吸取,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数学学科是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知识点都有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拓展,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新的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笔者在讲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就启发学生:“能不能相加减啊?如果不可以,那该怎么办呢?这和我们以前学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有什么关系?”就这样,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再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算法的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一个“亲力亲为”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所以笔者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几个环节:第一,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第二,让学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第三,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最后总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四,给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故弄玄虚”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也就是求知欲。可别小看这种求知欲,它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摆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有几种摆放方法?然后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是什么关系?你怎么去验证?层层深入,不断设置问题。学生有了求知欲,就会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乐学。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全体出动”
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作為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有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然而,要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同学都有深刻的了解,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闲”不下来。笔者曾在一节课中展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325千米,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5倍。问:乙车的速度是多少?甲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乙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如果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不断思考,有种闯关的味道,这也是学生乐学的一种模式。
总之,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职责。为此,我们应该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的聪明个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张扬。◆(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直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