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参加江苏如皋市语文学情调研,是关于材料作文的,其中有一道作文题材料为:“小时候,我常常在同学面前炫耀、吹嘘。一次,母亲问我:‘白天为什么看不见星星呢?’‘因为白天没有星星呗。’我说。母亲说:‘不,白天也有星星,只是被阳光遮盖了。’”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后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
结果,不偏题的学生60%,其中大部分学生能准确立意,但20%的学生含糊其词,似乎能接近立意,又似离题,表述不准确。有40%的学生偏题了,有的学生甚至偏得离谱,有的学生写透过现象看本质,写“本质”,立意多个,有的学生写“浮躁”,有的学生看似写的“谦逊”,但却认为要做太阳,不做星星,完全理解反了。
评卷结束后和部分学生交流,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学生苦笑说,看走眼了,心里想时代的主旋律想得太多了。
是啊,“看走眼了”,游离于作文的材料,自然就没有很高的信度,信度的降低或缺失,材料作文就无处安身、无法生长了。
那面对材料作文的材料,怎样才能不走眼呢?
一、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许多同学,读完材料,前面的许多东西都丢了,唯独“不,白天也有星星,只是被阳光遮盖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就有了“淡泊名利”、“脚踏实地”“追求真实”“仰望星空”“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进取”“取长补短”等立意,有了“许自己一树花开”“隐忍 表现=成功”“星星之光难掩太阳之辉,做皓阳,不做荧火”“理智地面对光环”等标题。
其实,这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写“我”小时候喜欢吹嘘,第二部分是写妈妈用白天因有阳光的遮盖而看不到星星,第二部分是妈妈借用这个事实艺术地告诉“我”,不要“吹嘘”,许多事实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言外之意是要谦逊,要谦逊地对待事物。可是,学生们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整体理解材料,只对某一部分品读揣摩,对某一部分揣摩得越多,就离题旨越远。
在许多材料中,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眼球的文字,有的雍容华美,有的素面朝天,有的描写细腻,有的抒情真挚,无不夺人眼球,摄人心魄,可是一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离题万里”就难以避免了。
二、要主旋律,更要依文本
“主旋律”是社会、时代的最强音,除社会、时代之外,还应有强音、弱音、颤音,主旋律毕竟是“主”,而不是全部。因而,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考虑主旋律,但又不能唯“主旋律”马首是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淡泊名利”“看淡浮华”等主旋律,一下子不约而同地跳进了学生的作文中,这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老师平时强调得太多。传递正能量是需要的,但贴标签式的传递正能量是要不得的。
文本材料是审题立意之“源”之“本”,离开了这“源”,就不可能有“水”,还奢谈什么有生命力的“活水”;离开了这“本”,就不可能有文章之“树”,更不用奢谈“参天之树”。
其实,我们心中可以给主旋律一席之地,但决不能让它垄断一切。你看,这则材料,细细品读之后,想到“低调”“谦逊”和“莫让虚荣遮望眼”并不难,当然要想到“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智慧”确非一般学生所能为,即使能想到,恐怕也不敢下笔。
当然,依据文本确定立意之后,在写作中就应当兼顾“主旋律”,但要兼顾得浑然天成,要兼顾得水乳交融,而不能是两张皮,硬是拉郎配,结果画虎不成,连犬也不“类”,何苦来哉?!
三、要标题新,更要标题准
俗话说得好“题好,文一半”,因而许多学生总喜欢在标题上标新立异一下,以其解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这固然是不错的,而且也应该值得提倡。
可是,你看这些标题,“莫让表象掩盖了真相”“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星星知我心”“星星太阳雌雄决”……这些标题很唯美,却抽空了原有材料的内涵和细节,粗糙、笼统、缺乏针对性,唤不起人们最真实的感情或理性,也不可能跟原有材料有一个最真挚的生命访问或最珍贵的高贵灵魂的相遇。
小作者们只求“标题新”,而忘记了“更要标题准”,是不是也想让人看走眼?!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清澈纯净透明的眼睛最美,哪怕不修眉不做双眼皮,也照样熠熠生辉,反之,那个瞳孔早就没了却还描眉拉皮贴眼睑的眼睛,只能越发枯槁无神。只有吃透材料拿捏很准的“标题”才能让人顾盼流转。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说“只有那宗教的眼睛才能深入参悟美的王国。”我要说只有那深入参悟材料王国真谛的眼睛,才有宗教般的光辉。
标题,最好能直接体现作者对材料的准确审读,如写议论文,直接亮出中心论点,如写记叙文,也要让人不费力就能看出你的准确立意。“锦衣也当夜行”是个很不错的题目,新颖,但可能有歧义,再好的衣服也要在夜里穿着行走,意为人要低调要谦逊,也可能理解为好的衣服白天来不及穿夜里也要穿着行走,意为及时行乐。这样的标题,再新颖,再独特,再生动,也是徒劳,不但不会给你的文章增分,倒可能让你的文章失色丢分,因为在高强度的阅卷要求下,老师多会迅速浏览捕捉信息,而不会荒废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反复推敲斟酌,除非有些文章特别值得咀嚼回味。
四、要合规定,更要合规律
其实,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有必然性和普遍性,都是合“理”的,要想完全消灭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种合“理”性,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上。学校,是出错和改错的地方;教室,更是出错和改错的地方,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学生出错的一些“合理”性,并帮助学生从有些所谓的“理”中走出来。这种种“理”依据客观性和主观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对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揭示,即客观规律,它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有学生写“低调,人生的一种美好”,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第二类是依据作文教学(尤其是当前的材料作文)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约定俗成的某些规则,如审题要有全局观,不能只抓住某个字眼或语词,否则就不算对。事实上,材料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或“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如果仅根据这些要求,你只要跟原材料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以此为由头作文,应该就算不偏,但在阅卷过程中,还是强调要有整体观,不能盲人摸象,各说各的。
第三类是社会上、学校里、教室里为了强调某一方面而特别着重的规定,如标语“谦逊,成就一切”。就有学生用了这样的标题,自然有一种王者风范,但细想,似乎又太绝对。学生没有多少思考,就信手拈来,少分析、少辩证分析,见多识广的老师,在赋分的时候,当然要留一手,要降一等。
學生们,在对材料分析时,要合教室、学校、社会某方面的“理”——规定、规则,但更要合客观规律的“理”——规律,只有合客观规律的“理”,作文才有魅力,学生人生才会有所改进、改善、改良、改变、改革、改造。
思考了许多,权衡了不少,我们就可以再回头看看这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①从整体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母亲的话是针对“我”的炫耀、吹嘘的教育,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我”做人要谦逊、低调。
②从母亲的角度,针对“我”的炫耀、吹嘘的教育,用艺术的方法引导,让他明白道理,可见教育要讲究方法、艺术。
③理解母亲话中的“星星”、“阳光”的比喻义,星星可指美好品德,阳光可指虚荣的光芒、骄狂的光芒,这些强烈的光芒,常常遮挡着我们像星星一样美丽的品德。光芒有时也是一种“盲”。因此可立意为:莫让虚荣心遮住睿智的双眼,莫让光芒致盲,使我们迷失方向。对此我们要理性对待,冷静审视自身的光芒。
尼采说“教育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施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它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礼拜,在这里大自然被理解为母性而慈悲的;它又是对大自然的完成,因为它预防了大自然的残酷不仁的爆发,并且化害为利。”教育不仅要适应,教育也是要创造,当然首先要坚守“信度”这一生命线,如此,作文材料的信度才得以保证,材料作文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教育的春天才会“害虫”“残酷不仁”越来越少。
但愿,什么都别看走眼。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课题“策略性知识在记叙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的研究论文。
仲彩燕,教师,现居江苏白蒲。
结果,不偏题的学生60%,其中大部分学生能准确立意,但20%的学生含糊其词,似乎能接近立意,又似离题,表述不准确。有40%的学生偏题了,有的学生甚至偏得离谱,有的学生写透过现象看本质,写“本质”,立意多个,有的学生写“浮躁”,有的学生看似写的“谦逊”,但却认为要做太阳,不做星星,完全理解反了。
评卷结束后和部分学生交流,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学生苦笑说,看走眼了,心里想时代的主旋律想得太多了。
是啊,“看走眼了”,游离于作文的材料,自然就没有很高的信度,信度的降低或缺失,材料作文就无处安身、无法生长了。
那面对材料作文的材料,怎样才能不走眼呢?
一、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许多同学,读完材料,前面的许多东西都丢了,唯独“不,白天也有星星,只是被阳光遮盖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就有了“淡泊名利”、“脚踏实地”“追求真实”“仰望星空”“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进取”“取长补短”等立意,有了“许自己一树花开”“隐忍 表现=成功”“星星之光难掩太阳之辉,做皓阳,不做荧火”“理智地面对光环”等标题。
其实,这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写“我”小时候喜欢吹嘘,第二部分是写妈妈用白天因有阳光的遮盖而看不到星星,第二部分是妈妈借用这个事实艺术地告诉“我”,不要“吹嘘”,许多事实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言外之意是要谦逊,要谦逊地对待事物。可是,学生们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整体理解材料,只对某一部分品读揣摩,对某一部分揣摩得越多,就离题旨越远。
在许多材料中,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眼球的文字,有的雍容华美,有的素面朝天,有的描写细腻,有的抒情真挚,无不夺人眼球,摄人心魄,可是一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离题万里”就难以避免了。
二、要主旋律,更要依文本
“主旋律”是社会、时代的最强音,除社会、时代之外,还应有强音、弱音、颤音,主旋律毕竟是“主”,而不是全部。因而,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考虑主旋律,但又不能唯“主旋律”马首是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淡泊名利”“看淡浮华”等主旋律,一下子不约而同地跳进了学生的作文中,这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老师平时强调得太多。传递正能量是需要的,但贴标签式的传递正能量是要不得的。
文本材料是审题立意之“源”之“本”,离开了这“源”,就不可能有“水”,还奢谈什么有生命力的“活水”;离开了这“本”,就不可能有文章之“树”,更不用奢谈“参天之树”。
其实,我们心中可以给主旋律一席之地,但决不能让它垄断一切。你看,这则材料,细细品读之后,想到“低调”“谦逊”和“莫让虚荣遮望眼”并不难,当然要想到“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智慧”确非一般学生所能为,即使能想到,恐怕也不敢下笔。
当然,依据文本确定立意之后,在写作中就应当兼顾“主旋律”,但要兼顾得浑然天成,要兼顾得水乳交融,而不能是两张皮,硬是拉郎配,结果画虎不成,连犬也不“类”,何苦来哉?!
三、要标题新,更要标题准
俗话说得好“题好,文一半”,因而许多学生总喜欢在标题上标新立异一下,以其解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这固然是不错的,而且也应该值得提倡。
可是,你看这些标题,“莫让表象掩盖了真相”“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星星知我心”“星星太阳雌雄决”……这些标题很唯美,却抽空了原有材料的内涵和细节,粗糙、笼统、缺乏针对性,唤不起人们最真实的感情或理性,也不可能跟原有材料有一个最真挚的生命访问或最珍贵的高贵灵魂的相遇。
小作者们只求“标题新”,而忘记了“更要标题准”,是不是也想让人看走眼?!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清澈纯净透明的眼睛最美,哪怕不修眉不做双眼皮,也照样熠熠生辉,反之,那个瞳孔早就没了却还描眉拉皮贴眼睑的眼睛,只能越发枯槁无神。只有吃透材料拿捏很准的“标题”才能让人顾盼流转。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说“只有那宗教的眼睛才能深入参悟美的王国。”我要说只有那深入参悟材料王国真谛的眼睛,才有宗教般的光辉。
标题,最好能直接体现作者对材料的准确审读,如写议论文,直接亮出中心论点,如写记叙文,也要让人不费力就能看出你的准确立意。“锦衣也当夜行”是个很不错的题目,新颖,但可能有歧义,再好的衣服也要在夜里穿着行走,意为人要低调要谦逊,也可能理解为好的衣服白天来不及穿夜里也要穿着行走,意为及时行乐。这样的标题,再新颖,再独特,再生动,也是徒劳,不但不会给你的文章增分,倒可能让你的文章失色丢分,因为在高强度的阅卷要求下,老师多会迅速浏览捕捉信息,而不会荒废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反复推敲斟酌,除非有些文章特别值得咀嚼回味。
四、要合规定,更要合规律
其实,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有必然性和普遍性,都是合“理”的,要想完全消灭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种合“理”性,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上。学校,是出错和改错的地方;教室,更是出错和改错的地方,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学生出错的一些“合理”性,并帮助学生从有些所谓的“理”中走出来。这种种“理”依据客观性和主观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对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揭示,即客观规律,它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有学生写“低调,人生的一种美好”,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第二类是依据作文教学(尤其是当前的材料作文)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约定俗成的某些规则,如审题要有全局观,不能只抓住某个字眼或语词,否则就不算对。事实上,材料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或“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如果仅根据这些要求,你只要跟原材料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以此为由头作文,应该就算不偏,但在阅卷过程中,还是强调要有整体观,不能盲人摸象,各说各的。
第三类是社会上、学校里、教室里为了强调某一方面而特别着重的规定,如标语“谦逊,成就一切”。就有学生用了这样的标题,自然有一种王者风范,但细想,似乎又太绝对。学生没有多少思考,就信手拈来,少分析、少辩证分析,见多识广的老师,在赋分的时候,当然要留一手,要降一等。
學生们,在对材料分析时,要合教室、学校、社会某方面的“理”——规定、规则,但更要合客观规律的“理”——规律,只有合客观规律的“理”,作文才有魅力,学生人生才会有所改进、改善、改良、改变、改革、改造。
思考了许多,权衡了不少,我们就可以再回头看看这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①从整体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母亲的话是针对“我”的炫耀、吹嘘的教育,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我”做人要谦逊、低调。
②从母亲的角度,针对“我”的炫耀、吹嘘的教育,用艺术的方法引导,让他明白道理,可见教育要讲究方法、艺术。
③理解母亲话中的“星星”、“阳光”的比喻义,星星可指美好品德,阳光可指虚荣的光芒、骄狂的光芒,这些强烈的光芒,常常遮挡着我们像星星一样美丽的品德。光芒有时也是一种“盲”。因此可立意为:莫让虚荣心遮住睿智的双眼,莫让光芒致盲,使我们迷失方向。对此我们要理性对待,冷静审视自身的光芒。
尼采说“教育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施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它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礼拜,在这里大自然被理解为母性而慈悲的;它又是对大自然的完成,因为它预防了大自然的残酷不仁的爆发,并且化害为利。”教育不仅要适应,教育也是要创造,当然首先要坚守“信度”这一生命线,如此,作文材料的信度才得以保证,材料作文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教育的春天才会“害虫”“残酷不仁”越来越少。
但愿,什么都别看走眼。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课题“策略性知识在记叙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的研究论文。
仲彩燕,教师,现居江苏白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