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著名艺术评论家、建筑评论家拉斯金在《爱丁堡演讲集》的附录中说到:“没有一位不是伟大的雕刻家和画家的人,能够成为一位建筑师。因为他若不是一位雕刻家和画家,他只能是一位建造者。”而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约翰·罗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里面甚至声称:“一位不是雕刻家或画家的建筑师,比一位搭大棚的也强不了多少。因为人类只有两种艺术即雕刻和绘画,而建筑不过是雕刻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而除此以外的建筑,仅仅只是‘房子’而已。”这虽然有些偏激,但从一个侧面证明建筑与雕塑的内在关系———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具有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建筑;雕塑;形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J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33-2
建筑在强调审美功能的同时,更侧重内部的使用功能,雕塑强调的是小体量形体外部形式的审美和装饰功能,而长久以来,这些特点则不断地相互渗透着,影响着。
一、古典建筑与雕塑
菲狄亚斯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帕底隆神庙的设计者、监工者,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他擅长神像雕塑,《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命运三女神》都出自他的手,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整个雅典卫城标志着西方早期古典建筑、雕塑艺术成就的高峰。
米开朗其罗更是这么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花了这位雕刻天才16年的精力。这足以看得出他对建筑的热衷,而他创作的雕刻人物雄伟健壮、气势如虹,充满了无限张力与凝聚力,表现了对自身生命的敬仰。这些无不显示着他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宏伟的艺术理想,代表作《大卫》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贝尼尼,17世纪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1630年始建的罗马的巴贝里尼宫、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也是出自他之手,他还设计了奎琳岗圣安德鲁教堂的建筑,雕刻了祭坛上圣徒安德鲁的巨大塑像,这些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贝尼尼在罗马附近的乡村,为教皇的避暑夏宫冈道尔夫堡设计了教堂。在1640年还设计建造了他的第一个喷水池———海王子喷水池,其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位于那佛纳广场的四河喷泉,该喷泉将世界上四大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拉普拉塔河,以拟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现出其特色,并利用椰子树和动物来表示各地的风景。这些艺术品反映了人对尊严、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建筑与雕刻的高贵、神圣。
二、现代建筑与雕塑
“任何建筑,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代的,如果它想要承载某种文化并体现美感。就必然要在建筑的外部或者内部,附加其它艺术的语言来配合;否则,它只是一座居住人的窟洞,或是遮风避雨的乏味盒子而已。”身为重量级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用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位老人是现代主义建筑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同时也给雕塑、绘画、设计艺术以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他设计的雕塑不是为模仿自然而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而是在通过自身对正负空间的审视来制作与建筑有着同样三维空间的艺术造型。
19世纪后期被誉为世界级建筑家的高迪,其建筑作品设计极其独特,超乎常规,常常运用带有动物或植物的形状,仿佛梦幻中的世界,巴塞罗那的古埃尔公园就是这样一个童话世界,一个“悬空”的艺术品;“神圣家族教堂”更类似雕塑作品一般的极具艺术家的个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因此他更多地被看成是雕塑家而非建筑师,其作品的魅力不断地为艺术界所重新认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把建筑塑造成为内外空间皆美的雕塑艺术品,大胆尝试把雕塑的语言充分地运用在建筑中,是他的“名片”。
当代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并将形体的视觉效应运用到创作中。盖里多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来试图打破传统的制约。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这便是作品往往自然地发展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空间造型,他把建筑当成雕刻一样来对待,结构的意识通过三维向度来集中处理,同时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使用开放的建筑构造方式,并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意。而在建筑创作的选材上,盖里曾使用过从公众接受的木材到始料不及的金属铁丝网、胶合物等,这些创新的材料想法或多或少是受到雕塑的启发。
美国前卫雕塑家克莱斯·奥登伯格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一直都以幽默的方式创作出大量带有童趣的作品,以大胆的、丰富的想象力改变着真实物质的形式、形状和存在意义,以极度放大倍数的尺寸拟制一些我们日常用品矗立在街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正常的审美观念,也让人们从紧张的工作步伐中停下来重新观察身边往往被忽视的所属。此时的“不真实”仿佛有了合情合理的存在理由,那些放大了的小东西和人们是那么地密切。在他的手里没有生命的物品转眼间变得气势磅礴,具有大众化和趣味性,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巨大而严肃的纪念碑,而是巨大的“玩具”,充满了情趣和快乐,让人们认识到雕塑是愉悦的东西,也是呼唤回归内心感受的不可缺少,让艺术远离基座,走出博物馆,融入到真实生活的潮流中一直是他的信念。他曾和盖里一起创作了大型雕塑或者说是建筑,一个超大的“双筒望远镜”,充满了绝对的能量和诗意,超大形体的简化,光滑材质的美感以及灿烂的色彩、速度感和活力。两位大师的作品打破尺度的平衡却又营造出完美而别出心裁的稳定感,将物品处理成建筑的比例,使之具有纪念碑式的雕塑尺寸,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总结
这些艺术家毋庸置疑都是空间型体的营造高手,从深度思考、体量入手是他们的共性,对空间和造型的运用也是雕塑和建筑的共通本质。在西方的传统教育中,建筑系历来是和艺术在一起的,而你会惊闻,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何都集中在西方呢,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中国往往将建筑专业划分到土木工程专业,看似保障和强调了它的科学严谨性,但思维缺少了向艺术家这样的想象空间,所以难有有所造诣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而现在的中国,经济正值快速发展时期,人们满眼尽是物质的“诱惑”,精神食粮得不到补充,对多样化的公共艺术形式的诉求逐渐地被人们意识到,这正是承载着民族美感的雕塑艺术所共同展现的大好机遇,然而中国人口急剧增加,显然空间越来越拥挤,不可能提供给雕塑更多更大的“孤零零的”展示平台空间,所以能像大师们那样将具有美感的雕塑与实用的建筑融合起来,在国内也会是现实的一个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就像是传统宫殿建筑上面的“飞龙伏凤”雕塑,代表吉祥的人物和吉祥瑞兽排列的精美小造像,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生动的雕刻艺术品,又犹如寺庙中华丽的藻井和房檐下的斗拱,多数壁面都刻画着生动的浮雕纹饰,曾几何时那么的协调,相得益彰。
2006年,中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病床上接受温家宝总理的拜访时,曾遗憾地说道:“我们中国人一直出不来世界上的最杰出人才,主要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门科类别分的太细。各个科目之间无法融合与交叉……”这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现状的反思,而无论是从审美角度上还是实用的角度来审视,两个专业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具有意义的,这种趋势下所产生的艺术灵感与科学智慧的作品,将会是多样性人文知识积累的结果,感性与理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王国彬.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
[2]张荣生.西方现代雕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5.
[3]焦兴涛.新具象雕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
[4]黄源.建筑设计初步与教学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5]田野,刘悦,钱萍等.图说西方雕塑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
作者简介:
王佧,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主要从事雕塑教学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建筑;雕塑;形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J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33-2
建筑在强调审美功能的同时,更侧重内部的使用功能,雕塑强调的是小体量形体外部形式的审美和装饰功能,而长久以来,这些特点则不断地相互渗透着,影响着。
一、古典建筑与雕塑
菲狄亚斯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帕底隆神庙的设计者、监工者,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他擅长神像雕塑,《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命运三女神》都出自他的手,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整个雅典卫城标志着西方早期古典建筑、雕塑艺术成就的高峰。
米开朗其罗更是这么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花了这位雕刻天才16年的精力。这足以看得出他对建筑的热衷,而他创作的雕刻人物雄伟健壮、气势如虹,充满了无限张力与凝聚力,表现了对自身生命的敬仰。这些无不显示着他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宏伟的艺术理想,代表作《大卫》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贝尼尼,17世纪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1630年始建的罗马的巴贝里尼宫、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也是出自他之手,他还设计了奎琳岗圣安德鲁教堂的建筑,雕刻了祭坛上圣徒安德鲁的巨大塑像,这些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贝尼尼在罗马附近的乡村,为教皇的避暑夏宫冈道尔夫堡设计了教堂。在1640年还设计建造了他的第一个喷水池———海王子喷水池,其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位于那佛纳广场的四河喷泉,该喷泉将世界上四大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拉普拉塔河,以拟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现出其特色,并利用椰子树和动物来表示各地的风景。这些艺术品反映了人对尊严、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建筑与雕刻的高贵、神圣。
二、现代建筑与雕塑
“任何建筑,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代的,如果它想要承载某种文化并体现美感。就必然要在建筑的外部或者内部,附加其它艺术的语言来配合;否则,它只是一座居住人的窟洞,或是遮风避雨的乏味盒子而已。”身为重量级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用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位老人是现代主义建筑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同时也给雕塑、绘画、设计艺术以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他设计的雕塑不是为模仿自然而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而是在通过自身对正负空间的审视来制作与建筑有着同样三维空间的艺术造型。
19世纪后期被誉为世界级建筑家的高迪,其建筑作品设计极其独特,超乎常规,常常运用带有动物或植物的形状,仿佛梦幻中的世界,巴塞罗那的古埃尔公园就是这样一个童话世界,一个“悬空”的艺术品;“神圣家族教堂”更类似雕塑作品一般的极具艺术家的个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因此他更多地被看成是雕塑家而非建筑师,其作品的魅力不断地为艺术界所重新认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把建筑塑造成为内外空间皆美的雕塑艺术品,大胆尝试把雕塑的语言充分地运用在建筑中,是他的“名片”。
当代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并将形体的视觉效应运用到创作中。盖里多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来试图打破传统的制约。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这便是作品往往自然地发展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空间造型,他把建筑当成雕刻一样来对待,结构的意识通过三维向度来集中处理,同时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使用开放的建筑构造方式,并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意。而在建筑创作的选材上,盖里曾使用过从公众接受的木材到始料不及的金属铁丝网、胶合物等,这些创新的材料想法或多或少是受到雕塑的启发。
美国前卫雕塑家克莱斯·奥登伯格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一直都以幽默的方式创作出大量带有童趣的作品,以大胆的、丰富的想象力改变着真实物质的形式、形状和存在意义,以极度放大倍数的尺寸拟制一些我们日常用品矗立在街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正常的审美观念,也让人们从紧张的工作步伐中停下来重新观察身边往往被忽视的所属。此时的“不真实”仿佛有了合情合理的存在理由,那些放大了的小东西和人们是那么地密切。在他的手里没有生命的物品转眼间变得气势磅礴,具有大众化和趣味性,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巨大而严肃的纪念碑,而是巨大的“玩具”,充满了情趣和快乐,让人们认识到雕塑是愉悦的东西,也是呼唤回归内心感受的不可缺少,让艺术远离基座,走出博物馆,融入到真实生活的潮流中一直是他的信念。他曾和盖里一起创作了大型雕塑或者说是建筑,一个超大的“双筒望远镜”,充满了绝对的能量和诗意,超大形体的简化,光滑材质的美感以及灿烂的色彩、速度感和活力。两位大师的作品打破尺度的平衡却又营造出完美而别出心裁的稳定感,将物品处理成建筑的比例,使之具有纪念碑式的雕塑尺寸,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总结
这些艺术家毋庸置疑都是空间型体的营造高手,从深度思考、体量入手是他们的共性,对空间和造型的运用也是雕塑和建筑的共通本质。在西方的传统教育中,建筑系历来是和艺术在一起的,而你会惊闻,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何都集中在西方呢,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中国往往将建筑专业划分到土木工程专业,看似保障和强调了它的科学严谨性,但思维缺少了向艺术家这样的想象空间,所以难有有所造诣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而现在的中国,经济正值快速发展时期,人们满眼尽是物质的“诱惑”,精神食粮得不到补充,对多样化的公共艺术形式的诉求逐渐地被人们意识到,这正是承载着民族美感的雕塑艺术所共同展现的大好机遇,然而中国人口急剧增加,显然空间越来越拥挤,不可能提供给雕塑更多更大的“孤零零的”展示平台空间,所以能像大师们那样将具有美感的雕塑与实用的建筑融合起来,在国内也会是现实的一个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就像是传统宫殿建筑上面的“飞龙伏凤”雕塑,代表吉祥的人物和吉祥瑞兽排列的精美小造像,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生动的雕刻艺术品,又犹如寺庙中华丽的藻井和房檐下的斗拱,多数壁面都刻画着生动的浮雕纹饰,曾几何时那么的协调,相得益彰。
2006年,中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病床上接受温家宝总理的拜访时,曾遗憾地说道:“我们中国人一直出不来世界上的最杰出人才,主要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门科类别分的太细。各个科目之间无法融合与交叉……”这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现状的反思,而无论是从审美角度上还是实用的角度来审视,两个专业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具有意义的,这种趋势下所产生的艺术灵感与科学智慧的作品,将会是多样性人文知识积累的结果,感性与理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王国彬.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
[2]张荣生.西方现代雕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5.
[3]焦兴涛.新具象雕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
[4]黄源.建筑设计初步与教学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5]田野,刘悦,钱萍等.图说西方雕塑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
作者简介:
王佧,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主要从事雕塑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