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规范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优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品质。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能力;有效性;科学品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并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发展个性并创造潜能。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规范的实验教学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优化课堂实验教学,更有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科学品质。
一、优化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學生科学的兴趣
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养成一种良好的实验习惯,而且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实验准备。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准备大量典型、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以提高演示实验成功率。
其次,通过演示实验来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教师可采取讲解、演示、或学生参与设计、操作、协同教师共同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等,知道科学、准确、规范的操作方法。
最后,做好学生必要的记录。教师演示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如何使用器材,如何操作实验,实验的目的、步骤结论如何,做好相应的记录,这对学生做实验时,可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总之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规范的实验教学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形成科学品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优化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目标是做好实验的关键。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识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科学课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针对问题,实施操作实验。例如《光与热》一课中,首先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书上的实验是:先观察用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光的强弱,让学生从书上的例子明确,可以用温度计测出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的强弱不同的光的温度。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作出假设,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品质。
其次,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科学课上指导学生搞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种实验比较难,所以只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这样进行的实验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再次,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和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使每一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优化灵活多样的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验操作在课堂进行时课时安排比较紧张的实际,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回家后盛满一壶水,放在电磁炉上烧开,“壶溢水”的现象让学生头脑中闪现了一个“?”。通过课堂学习,课外实验,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要求学生课后注意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都一一记录下来,制作成柱状图,然后经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像这样的课外实验,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当然,影响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很多,教师的钻研,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设计,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等。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和研究。努力使科学课任教师成为探究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树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综合培养”、“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进学生的发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能力;有效性;科学品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并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发展个性并创造潜能。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规范的实验教学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优化课堂实验教学,更有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科学品质。
一、优化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學生科学的兴趣
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养成一种良好的实验习惯,而且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实验准备。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准备大量典型、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以提高演示实验成功率。
其次,通过演示实验来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教师可采取讲解、演示、或学生参与设计、操作、协同教师共同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等,知道科学、准确、规范的操作方法。
最后,做好学生必要的记录。教师演示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如何使用器材,如何操作实验,实验的目的、步骤结论如何,做好相应的记录,这对学生做实验时,可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总之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规范的实验教学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形成科学品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优化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目标是做好实验的关键。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识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科学课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针对问题,实施操作实验。例如《光与热》一课中,首先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书上的实验是:先观察用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光的强弱,让学生从书上的例子明确,可以用温度计测出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的强弱不同的光的温度。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作出假设,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品质。
其次,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科学课上指导学生搞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种实验比较难,所以只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这样进行的实验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再次,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和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使每一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优化灵活多样的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验操作在课堂进行时课时安排比较紧张的实际,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回家后盛满一壶水,放在电磁炉上烧开,“壶溢水”的现象让学生头脑中闪现了一个“?”。通过课堂学习,课外实验,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要求学生课后注意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都一一记录下来,制作成柱状图,然后经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像这样的课外实验,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当然,影响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很多,教师的钻研,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设计,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等。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和研究。努力使科学课任教师成为探究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树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综合培养”、“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进学生的发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