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明阳的名字,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网络搜索的热点。这个身材出众的18岁北京女篮球员在2010年悄无声息地到日本学习、打球,并在今年成为了日本女篮联赛的一名注册球员。
李明阳不是第一个中国女篮球员到其他国家打球的人,如果对女篮稍加关注的话,大约3年前就有一名曾在山东和云南队打过球的李莎莎,在当时就已经是日本女篮国家队的一员。
李明阳也不可能是中国的女篮球员“流失”人才中的最后一个。毕竟,现阶段的国内女篮联赛的现状和市场开发的程度,均不能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平。在有些方面,伪职业的痕迹相当明显。
在女篮的“内部”,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参差不齐,如果要算上一个均数,她们属于是社会上的“工薪阶层”。但考虑到女篮球员还是属于吃青春饭的行当,她们的职业生涯并不如“工薪阶层”般持久,因而她们对其目前的收入的满意度有些偏低。几年前,北京女篮曾出现的部分年轻球员因为不满待遇而罢训的事件,就是如此情况的典型。
女篮的“外部”,也就是这个联赛的运营和市场的培育,则可以用“艰难”和“缓慢”来形容。本赛季,女篮联赛没有冠名,球衣无赞助商,以几乎“裸奔”姿态完成了赛季,这是联赛之殇,更是女篮之痛。
女篮,需要由“外部”带动“内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这个市场能有所起色,才能坚定投资人的决心,加固赞助商的信心,随之球员的待遇会得到提升,她们对于联赛的归属感也会不断加重。
如果如此,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相对良性的循环。但现实情况,却是有些相反。
薪水无疑是衡量女篮球员生存现状的尺子,联赛中球员划分有以下几档:第一档是极少数的存在,她们年薪能在50万以上,这是最近两三个赛季才出现的。这类球员的特点是,第一,是队伍用高价从其他队伍挖过去的明星级球员;第二,她们和球队的合约不会超过5年。第三,她们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总冠军。
第二档次的球员是年薪在20万左右的国手级或明星球员,有的可能会达到30万。她们大多是球队培养起来的,最后出人头地,能达到国家队或集训队层面。这类球员的收入在队里差不多是最高的,但她们也是球队极力保护,防止资源流失的对象。
这类球员和第一档相比,之所以拿不到像后者那样高额的年薪,原因在于她们要么是在户口、住房或是退役后的保证上,已经和球队在最初时就达成了某些默契甚至是协议。
第三档次应属于女篮联赛的大部分群体,她们的年薪在10万左右,有的会高些,达到15万。这个档次的球员,在球队中算是主力或准主力,但称不上明星级。这个档次的球员,最大好处是她们的流动性较第二档次会更大,也更容易转会。
第四档次则是属于挣得非常少的。中篮公司总经理薛云飞曾对笔者说,有的女篮队员一个月也就3千元左右。这类球员在比赛前有时连报名都报不上,处于边缘角色或是刚上队不长的年轻球员。
以上四个档次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情况。具体情况,是根据球队的战绩,个人的表现而定,弹性是比较大的。
比如说,球员获得奖金,这部分钱的多少是变化非常大的。首先,球队在客场和主场的赢球奖金不同,前者可能是后者的一倍;其次,主力和替补之间的奖金也是具有差异性的,举个例子,南方一支争冠球队,主力的赢球奖每场有的在一万左右,而个别替补最少的只有一千多。最后,就是投资人会出现在季后赛或部分关键场次增加奖金的情况。普遍来看,女篮球员对自己的薪水的满意度较低,她们表达的观点是,现在的这些钱过日子还可以,但过好日子根本谈不上。最关键的是,她们希望现在能多挣些钱,为退役后的生活能打下个基础。
市场,更像是观察女篮发展情况的“测量仪”。但现在种种迹象表明,女篮市场就是一潭死水。一般而言,赞助商、电视转播、门票和特许商品,是一个体育赛事运营的“四架马车”,但就中国的女篮而言,现在远不能指望这些方面。
女篮有着先天不足,对抗性弱,观赏性低,这很难像男篮一样抓住观众。这是女篮联赛在经营上最难解决的一个方面。这也就不能理解,同样都是赛季的冠军球队,北京女篮比赛时能每场有一千名观众就已经算是不错,北京男篮却几乎场场都将能最多容纳六千人的馆挤爆。
受关注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赞助商对联赛的选择。举个例子,女篮联赛在珠宝赞助商这块儿多年来一直处于空白境地。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象征荣誉的总冠军戒指,需要夺冠球队自己掏钱解决购买。沈部、北京女篮均是如此。
而且,中篮公司的总经理薛云飞透露说,赞助女篮联赛的赞助商基本上都有间接和男篮扯上关系的目的。在和中篮公司谈合作时,条款里基本上会有获得某些CBA权益的条款。而一旦赞助商在感觉他们获得不到这方面的权益或是和预期中有出入时,他们和女篮的赞助关系就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会迅速抽身离开。
比如,一家上海公司在上赛季赞助女篮就是为了介入CBA,可在得知这个赛季无法继续达成目的后,他们提前中止了和女篮的赞助合同。
在电视转播上,女篮联赛能做到不赔钱已经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事情。在以前,女篮联赛的一场比赛需要向电视台支付20万到30万不等的费用,完全是赔本赚吆喝。这个赛季,情况有所好转。
付给电视台的钱基本取消了,但直播的场次则没有太多增加。笔者在采访队员时,她们说其实很看重有直播的比赛。“有直播比赛,玩命打”,这种说法在女篮圈子里已经很流行。
现阶段的女篮市场,根本无法依靠“四架马车”带动,仅能凭借部分球队的大牌外援,以及像是山西女篮这样的黑马球队,能刺激一下。但从长远来看,这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中篮公司将大部分商业开发的权利下放到各个球队,比如场边广告、联赛商品等,但大部分球队却对此利用率不高,这也是现在整个女篮联赛市场陷入低迷的一个原因。
李明阳不是第一个中国女篮球员到其他国家打球的人,如果对女篮稍加关注的话,大约3年前就有一名曾在山东和云南队打过球的李莎莎,在当时就已经是日本女篮国家队的一员。
李明阳也不可能是中国的女篮球员“流失”人才中的最后一个。毕竟,现阶段的国内女篮联赛的现状和市场开发的程度,均不能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平。在有些方面,伪职业的痕迹相当明显。
在女篮的“内部”,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参差不齐,如果要算上一个均数,她们属于是社会上的“工薪阶层”。但考虑到女篮球员还是属于吃青春饭的行当,她们的职业生涯并不如“工薪阶层”般持久,因而她们对其目前的收入的满意度有些偏低。几年前,北京女篮曾出现的部分年轻球员因为不满待遇而罢训的事件,就是如此情况的典型。
女篮的“外部”,也就是这个联赛的运营和市场的培育,则可以用“艰难”和“缓慢”来形容。本赛季,女篮联赛没有冠名,球衣无赞助商,以几乎“裸奔”姿态完成了赛季,这是联赛之殇,更是女篮之痛。
女篮,需要由“外部”带动“内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这个市场能有所起色,才能坚定投资人的决心,加固赞助商的信心,随之球员的待遇会得到提升,她们对于联赛的归属感也会不断加重。
如果如此,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相对良性的循环。但现实情况,却是有些相反。
薪水无疑是衡量女篮球员生存现状的尺子,联赛中球员划分有以下几档:第一档是极少数的存在,她们年薪能在50万以上,这是最近两三个赛季才出现的。这类球员的特点是,第一,是队伍用高价从其他队伍挖过去的明星级球员;第二,她们和球队的合约不会超过5年。第三,她们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总冠军。
第二档次的球员是年薪在20万左右的国手级或明星球员,有的可能会达到30万。她们大多是球队培养起来的,最后出人头地,能达到国家队或集训队层面。这类球员的收入在队里差不多是最高的,但她们也是球队极力保护,防止资源流失的对象。
这类球员和第一档相比,之所以拿不到像后者那样高额的年薪,原因在于她们要么是在户口、住房或是退役后的保证上,已经和球队在最初时就达成了某些默契甚至是协议。
第三档次应属于女篮联赛的大部分群体,她们的年薪在10万左右,有的会高些,达到15万。这个档次的球员,在球队中算是主力或准主力,但称不上明星级。这个档次的球员,最大好处是她们的流动性较第二档次会更大,也更容易转会。
第四档次则是属于挣得非常少的。中篮公司总经理薛云飞曾对笔者说,有的女篮队员一个月也就3千元左右。这类球员在比赛前有时连报名都报不上,处于边缘角色或是刚上队不长的年轻球员。
以上四个档次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情况。具体情况,是根据球队的战绩,个人的表现而定,弹性是比较大的。
比如说,球员获得奖金,这部分钱的多少是变化非常大的。首先,球队在客场和主场的赢球奖金不同,前者可能是后者的一倍;其次,主力和替补之间的奖金也是具有差异性的,举个例子,南方一支争冠球队,主力的赢球奖每场有的在一万左右,而个别替补最少的只有一千多。最后,就是投资人会出现在季后赛或部分关键场次增加奖金的情况。普遍来看,女篮球员对自己的薪水的满意度较低,她们表达的观点是,现在的这些钱过日子还可以,但过好日子根本谈不上。最关键的是,她们希望现在能多挣些钱,为退役后的生活能打下个基础。
市场,更像是观察女篮发展情况的“测量仪”。但现在种种迹象表明,女篮市场就是一潭死水。一般而言,赞助商、电视转播、门票和特许商品,是一个体育赛事运营的“四架马车”,但就中国的女篮而言,现在远不能指望这些方面。
女篮有着先天不足,对抗性弱,观赏性低,这很难像男篮一样抓住观众。这是女篮联赛在经营上最难解决的一个方面。这也就不能理解,同样都是赛季的冠军球队,北京女篮比赛时能每场有一千名观众就已经算是不错,北京男篮却几乎场场都将能最多容纳六千人的馆挤爆。
受关注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赞助商对联赛的选择。举个例子,女篮联赛在珠宝赞助商这块儿多年来一直处于空白境地。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象征荣誉的总冠军戒指,需要夺冠球队自己掏钱解决购买。沈部、北京女篮均是如此。
而且,中篮公司的总经理薛云飞透露说,赞助女篮联赛的赞助商基本上都有间接和男篮扯上关系的目的。在和中篮公司谈合作时,条款里基本上会有获得某些CBA权益的条款。而一旦赞助商在感觉他们获得不到这方面的权益或是和预期中有出入时,他们和女篮的赞助关系就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会迅速抽身离开。
比如,一家上海公司在上赛季赞助女篮就是为了介入CBA,可在得知这个赛季无法继续达成目的后,他们提前中止了和女篮的赞助合同。
在电视转播上,女篮联赛能做到不赔钱已经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事情。在以前,女篮联赛的一场比赛需要向电视台支付20万到30万不等的费用,完全是赔本赚吆喝。这个赛季,情况有所好转。
付给电视台的钱基本取消了,但直播的场次则没有太多增加。笔者在采访队员时,她们说其实很看重有直播的比赛。“有直播比赛,玩命打”,这种说法在女篮圈子里已经很流行。
现阶段的女篮市场,根本无法依靠“四架马车”带动,仅能凭借部分球队的大牌外援,以及像是山西女篮这样的黑马球队,能刺激一下。但从长远来看,这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中篮公司将大部分商业开发的权利下放到各个球队,比如场边广告、联赛商品等,但大部分球队却对此利用率不高,这也是现在整个女篮联赛市场陷入低迷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