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人生中一段迷茫的时光里,我在博客里收到刘铁芳教授的一句鼓励:遵从你内心的声音。这句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教育之路。岁月变迁,我先后在四所学校任职,每到一个单位,都要面临各种新问题,但内心是笃定的,一直抱持着一份初心,从容而勇敢地工作着、生活着。
一
1998年9月,20岁师范毕业初出茅庐的我,带着曾经的梦想回到了山里,来到泰山北麓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而乡中心小学。校园里的合欢树正繁花似锦,如我的教育热情般绚烂。
校长见我是正规师范学校毕业,毫不犹豫地把少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一大堆教学任务安排给我。就像一个学艺多年的厨师,终于有了自己的厨房,我兴奋不已。
凭着扎实的基本功,我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喜欢中午到各个教室,和中午不回家的孩子聊天;喜欢带着一群执勤学生,煞有介事地落实常规;喜欢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小故事……那段日子很累,也很快乐。
就这样,工作一年之后,我成了学校的教导主任。我一边带着老师应付一个个检查,一边还要跑进教室去给孩子们上课。像一头上了套的驴,蒙着眼睛,闭上嘴巴,卖力干活。安静下来,我常有一种负罪感,源于自己过于忙碌,对学生不够负责。我问自己:这就是你要的教育生活吗?痛苦开始滋生。
2001年12月,我被任命为中心小学的校长,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大的失落是弱化了自己的教学,终究没有走出事务型校长的阴影,终日游走在教学与事务的边缘。即便如此,我依然要感谢那段时光。它为我认识教育提供了多重视角,体制、教育管理、教育实践的现实,刺痛了我,也提醒了我。
二
心往远方,就会遇到神奇的感召。2006年,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深深刺激了我:“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始终处在挣扎逃离的境地。”逃离与挣扎与其说是一种勇气,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我选择了离开,面对新的挑战,让自己的生命拥有更多可能。
2007年9月,我从泰山北麓来到了黄河岸边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异地漂流感让我的教育生活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决定把自己置身新环境的人,内心深处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把精力和热情投向孩子们那里,过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活。我开始阅读,一本本教育专著、一个个教育学者走进我的教育生活,浇灌着我几近干涸的教育心灵。
读书的同时,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孩子。给孩子们写信,一封封地,我想与孩子拥有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沟通方式。在信中,他们开始认识我,我也开始认识自己。我走到孩子们背后去,去了解他们的家庭,去认识他们的朋友,去和他们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信写得多了,孩子们对我也有了更深的信任,他们有了问题,总喜欢到我这个“非班主任”跟前理论一番,有时甚至面红耳赤。于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走进了我的生活。故事中的孩子个性鲜明,质朴真诚,我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用故事润泽我的心灵。
教育者对待儿童的问题,往往总是停留在解决的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为了更好地读懂儿童,我调整了阅读方向。一改原来对教育信念的追寻,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儿童心理上。《接受我的爱》《心理育儿》等书籍走上我的案台。“教师的最大乐趣在孩子身上。”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当我丰富了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再去面对儿童的时候,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更愿意用文字写出我的思考与感受。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我的责任是陪着儿童在校园里续写他们的故事,读懂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因为遇到我,生命发生积极的改变——我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教育让儿童成为儿童,让每个孩子的生命都获得温暖与激励。
这次教职地之迁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不易。初到异地,同事们都用特别的眼神看待我,我在学校里慢慢学会了沉潜之道,时刻保持谦卑的姿态。今天想来,一个人到了新环境中要学会过两种生活:现实的和梦想的。既要面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又要学会享受当下的教育幸福,让内心保留一份诗意与清远。
三
追梦不息,故事总要不停延展,2011年2月,我被调到韩仓小学任校长。我告诉自己:每一天都要把自己置身于当校长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从改变一个老师开始,从帮助一个孩子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正向影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初到这所学校,我遇到了各种问题。班子成员之间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工作落實起来错综复杂;教师之间常有利益小集团,勾心斗角,工作松散;干群之间关系紧张,互不信赖,时有冲突……
记得我到学校的第二周,一批老师就在“教师领袖”的带领下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当时按照制度,在教育办范围内老师们外出参加教研活动需要自行赶往。这位“教师领袖”坚持要学校安排车辆,否则,号召与会教师罢会……
记得第一次考核,班子成员因为有同志给自己打分不高,几言不和,就将打分表撕得粉碎,不欢而散……
我意识到:最大的考验是如何重塑这所学校的文化,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代言人。如果人心不稳,谈何管理?激励人心是最重要的管理。
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修订学校制度,任何评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开展暖心工程,让每个老师都有存在感和幸福感;提高教学质量,让老师们在社区内有尊严、被尊重;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让每个老师都行动起来,成为见证者和参与者……
学校一天天变化着,我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一所不断生长的学校,每个人都在朝向阳光,努力成长。学校每一年的教学成绩名列全区前列,得到了社区百姓的高度认可;青年教师们涌现出诸多名师,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教学新星;班子成员情同手足,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感染着每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的班子成员一共七人。就这样一个团队,管理了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工作地点分散了,心却更齐了。这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管理样态。有班子成员跟我说原因就是两个字——“相信”。我信任每一个成员,帮助每一个成员,团结每一个成员,事情自然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朋友问我:在韩仓小学的四年时间,你做得风生水起,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这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学会了如何做管理,这也是磨砺我成长的一所学校。从化解“教师领袖”的危机开始,我就在想尽办法寻找管理之道。在韩仓小学我懂得了管理就是团结人、发现人、激励人、成全人。每一天,我都在接受挑战;每一天,我都在学习思考;每一天,学校都在发生着变化。这是一种特别美好的感觉——你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
2015年9月,我被调入济南市洪家楼第二小学。这是一所主城区的老学校,学校规模大,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好。从郊区的学校来,我是有压力的——如何在前几任领导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的发展,这是我的责任。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能够在更大的平台上锻炼自己,是一种幸运。“我能给这所学校带来什么?”“我能帮助老师们什么?”“我能创造怎样的教育给孩子们?”在不断地追问中实践,问题意识成为了推动自我成长和学校成长的关键。
初到学校,我主要是听和看,多观察和思考,少评论和指导。听课、座谈、参加各种活动,我走到老师们中间,成为安静的倾听者。我知道:最伟大的智慧来自于实践,最真实的声音来自一线。
“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建设一所不断生长的学校”,这是我在调研之后提出的办学思路。
学校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办学存在一定的瓶颈,如果仅仅局限于校内的教育,就无法实现对人的成全。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旨在打破师生之间的关系围墙、学科之间的围墙、家校的围墙、地域的围墙、班级的围墙……让教育更开放包容,让每个人都朝向阳光。
“建设一所不断生长的学校”是要让学校的师生始终保持创新的姿态,从小处着手,不断改进,不断成长。学校的成长核心在于促进每个个体的生命成长,我希望学校是生命场,而不是政绩场。
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传承,在学校精神“尚美和合”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尚美教育”的办学目标。“尚美教育,和合共生”,我期待着老师们、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建设有品质的教育,一起因为教育变得更美好。
遵从内心的声音,我们才可以获得生命的丰盈与喜悦。每一次教职地之迁,不是因为寻找一份舒适,而是因为还有梦想,不愿就此甘于平庸。任何外力都不是你成功的砝码,关键在你自己。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你的成长——保持旺盛的学习力,如果可能,所有的挑战都可以成为你前进的动力。
有朋友说:你年纪轻轻已经有这么多經历,都成了年轻的老领导了。似乎,我一路顺利,可以安心于此了。其实,至今我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最适宜的位置。我像是沧海一浮萍,依然在追寻与漂泊之中……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一
1998年9月,20岁师范毕业初出茅庐的我,带着曾经的梦想回到了山里,来到泰山北麓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而乡中心小学。校园里的合欢树正繁花似锦,如我的教育热情般绚烂。
校长见我是正规师范学校毕业,毫不犹豫地把少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一大堆教学任务安排给我。就像一个学艺多年的厨师,终于有了自己的厨房,我兴奋不已。
凭着扎实的基本功,我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喜欢中午到各个教室,和中午不回家的孩子聊天;喜欢带着一群执勤学生,煞有介事地落实常规;喜欢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小故事……那段日子很累,也很快乐。
就这样,工作一年之后,我成了学校的教导主任。我一边带着老师应付一个个检查,一边还要跑进教室去给孩子们上课。像一头上了套的驴,蒙着眼睛,闭上嘴巴,卖力干活。安静下来,我常有一种负罪感,源于自己过于忙碌,对学生不够负责。我问自己:这就是你要的教育生活吗?痛苦开始滋生。
2001年12月,我被任命为中心小学的校长,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大的失落是弱化了自己的教学,终究没有走出事务型校长的阴影,终日游走在教学与事务的边缘。即便如此,我依然要感谢那段时光。它为我认识教育提供了多重视角,体制、教育管理、教育实践的现实,刺痛了我,也提醒了我。
二
心往远方,就会遇到神奇的感召。2006年,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深深刺激了我:“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始终处在挣扎逃离的境地。”逃离与挣扎与其说是一种勇气,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我选择了离开,面对新的挑战,让自己的生命拥有更多可能。
2007年9月,我从泰山北麓来到了黄河岸边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异地漂流感让我的教育生活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决定把自己置身新环境的人,内心深处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把精力和热情投向孩子们那里,过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活。我开始阅读,一本本教育专著、一个个教育学者走进我的教育生活,浇灌着我几近干涸的教育心灵。
读书的同时,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孩子。给孩子们写信,一封封地,我想与孩子拥有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沟通方式。在信中,他们开始认识我,我也开始认识自己。我走到孩子们背后去,去了解他们的家庭,去认识他们的朋友,去和他们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信写得多了,孩子们对我也有了更深的信任,他们有了问题,总喜欢到我这个“非班主任”跟前理论一番,有时甚至面红耳赤。于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走进了我的生活。故事中的孩子个性鲜明,质朴真诚,我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用故事润泽我的心灵。
教育者对待儿童的问题,往往总是停留在解决的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为了更好地读懂儿童,我调整了阅读方向。一改原来对教育信念的追寻,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儿童心理上。《接受我的爱》《心理育儿》等书籍走上我的案台。“教师的最大乐趣在孩子身上。”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当我丰富了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再去面对儿童的时候,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更愿意用文字写出我的思考与感受。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我的责任是陪着儿童在校园里续写他们的故事,读懂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因为遇到我,生命发生积极的改变——我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教育让儿童成为儿童,让每个孩子的生命都获得温暖与激励。
这次教职地之迁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不易。初到异地,同事们都用特别的眼神看待我,我在学校里慢慢学会了沉潜之道,时刻保持谦卑的姿态。今天想来,一个人到了新环境中要学会过两种生活:现实的和梦想的。既要面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又要学会享受当下的教育幸福,让内心保留一份诗意与清远。
三
追梦不息,故事总要不停延展,2011年2月,我被调到韩仓小学任校长。我告诉自己:每一天都要把自己置身于当校长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从改变一个老师开始,从帮助一个孩子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正向影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初到这所学校,我遇到了各种问题。班子成员之间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工作落實起来错综复杂;教师之间常有利益小集团,勾心斗角,工作松散;干群之间关系紧张,互不信赖,时有冲突……
记得我到学校的第二周,一批老师就在“教师领袖”的带领下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当时按照制度,在教育办范围内老师们外出参加教研活动需要自行赶往。这位“教师领袖”坚持要学校安排车辆,否则,号召与会教师罢会……
记得第一次考核,班子成员因为有同志给自己打分不高,几言不和,就将打分表撕得粉碎,不欢而散……
我意识到:最大的考验是如何重塑这所学校的文化,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代言人。如果人心不稳,谈何管理?激励人心是最重要的管理。
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修订学校制度,任何评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开展暖心工程,让每个老师都有存在感和幸福感;提高教学质量,让老师们在社区内有尊严、被尊重;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让每个老师都行动起来,成为见证者和参与者……
学校一天天变化着,我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一所不断生长的学校,每个人都在朝向阳光,努力成长。学校每一年的教学成绩名列全区前列,得到了社区百姓的高度认可;青年教师们涌现出诸多名师,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教学新星;班子成员情同手足,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感染着每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的班子成员一共七人。就这样一个团队,管理了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工作地点分散了,心却更齐了。这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管理样态。有班子成员跟我说原因就是两个字——“相信”。我信任每一个成员,帮助每一个成员,团结每一个成员,事情自然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朋友问我:在韩仓小学的四年时间,你做得风生水起,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这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学会了如何做管理,这也是磨砺我成长的一所学校。从化解“教师领袖”的危机开始,我就在想尽办法寻找管理之道。在韩仓小学我懂得了管理就是团结人、发现人、激励人、成全人。每一天,我都在接受挑战;每一天,我都在学习思考;每一天,学校都在发生着变化。这是一种特别美好的感觉——你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
2015年9月,我被调入济南市洪家楼第二小学。这是一所主城区的老学校,学校规模大,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好。从郊区的学校来,我是有压力的——如何在前几任领导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的发展,这是我的责任。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能够在更大的平台上锻炼自己,是一种幸运。“我能给这所学校带来什么?”“我能帮助老师们什么?”“我能创造怎样的教育给孩子们?”在不断地追问中实践,问题意识成为了推动自我成长和学校成长的关键。
初到学校,我主要是听和看,多观察和思考,少评论和指导。听课、座谈、参加各种活动,我走到老师们中间,成为安静的倾听者。我知道:最伟大的智慧来自于实践,最真实的声音来自一线。
“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建设一所不断生长的学校”,这是我在调研之后提出的办学思路。
学校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办学存在一定的瓶颈,如果仅仅局限于校内的教育,就无法实现对人的成全。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旨在打破师生之间的关系围墙、学科之间的围墙、家校的围墙、地域的围墙、班级的围墙……让教育更开放包容,让每个人都朝向阳光。
“建设一所不断生长的学校”是要让学校的师生始终保持创新的姿态,从小处着手,不断改进,不断成长。学校的成长核心在于促进每个个体的生命成长,我希望学校是生命场,而不是政绩场。
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传承,在学校精神“尚美和合”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尚美教育”的办学目标。“尚美教育,和合共生”,我期待着老师们、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建设有品质的教育,一起因为教育变得更美好。
遵从内心的声音,我们才可以获得生命的丰盈与喜悦。每一次教职地之迁,不是因为寻找一份舒适,而是因为还有梦想,不愿就此甘于平庸。任何外力都不是你成功的砝码,关键在你自己。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你的成长——保持旺盛的学习力,如果可能,所有的挑战都可以成为你前进的动力。
有朋友说:你年纪轻轻已经有这么多經历,都成了年轻的老领导了。似乎,我一路顺利,可以安心于此了。其实,至今我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最适宜的位置。我像是沧海一浮萍,依然在追寻与漂泊之中……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