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幔长枪花耳朵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人使用吾尔多的历史可追溯到聂赤赞普时代。这是一种用毛线编织而成的长约一米半的绳状物,中腰部位按照力学原理编成不规则的菱形小兜。使用时将吾尔多以小兜为中心对折,再将有小环的一端套在中指上,末端捏在手中。接着在小兜中装上石子,最后挥舞吾尔多绳,待惯性加大后,趁势松开末端,把石子投向目标,以驱赶羊群或打向猎物。
   类似“吾尔多”的这种投掷工具亦曾出现在世界多个民族的生活之中,距今至少已经有3200多年的历史。据考古调查表明,吾尔多及类似的投石器最早起源于中亚地区,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曾经是古希腊猎鹿人的武器。古代的罗马人、马其顿人、凯尔特人在战争中也曾经用这种投石器攻击敌人。这种武器后来随着游牧为生的印欧人传播到东、西亚和欧洲其它地区。但到了现代,主要使用它的只剩下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印第安人、西亚的少数部族和中国青藏高原的游牧民了。因此,吾尔多无疑是人类社会畜牧文化的活化石。
  今天,西藏游牧民族制作和使用的吾尔多以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特写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民间收藏的新宠。
  可以说,吾尔多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既柔软又凶猛的多用途轻型武器。藏族民间谜语曾以童话般的语言这样形容它——
  “躺在巢穴怒如蛇,出了巢穴空中龙,怒了投石如霹雳,喊起声音似雷鸣”。
  在藏语里,“吾尔”的意思是威震四方的龙之声;“多”的本意是石头,在这里带有武力的意思。吾尔多是古代传说中战神的九大武器之一,也是英雄使用的武器。吾尔多在使用过程中,既具有很大的声音,也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因此,概括起来,“吾尔多”一词是具有威震四海的武力的意思。
  在藏北牧民的谜语里经常出现以吾尔多为谜面的各种谜语,如:
  “黑白花纹如蛇身,白色尾巴似法螺,头被人手握得紧,吞进石头又吐出。”
  “金刚手柄亦为头,雍中吉祥结为腰,白色尾巴似法螺,全身上下皆为目,张开嘴巴吃石头,坐下歇息变饰物,走起路是放羊者,虽非弓箭但相似。”
  “并非铁匠巧手炼,彩幔长枪花耳朵,无需弹药地里捡,无需点火自然爆。”
  在这些藏区广为流传的谜语里,可以看到富有想象力的藏族先民除了把吾尔多比作蛇、龙等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神圣的动物以外,还比作弓箭、长枪、饰物,以及放牧者本人等等,通过与牧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来比喻吾尔多,既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吾尔多及其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又介绍了它的作用、形状、威力等特点。
  吾尔多的制作过程是用牛毛或羊毛搓捻成粗毛线,再编织成一条毛辫。一条完整的吾尔多是由“吾尔龙”、“吾尔堆”、“吾尔梯”、“朵灼”、“吾尔麦”、“吾尔假”等部分组成的。
  具体来说,吾尔多的上端有一个套环,这就是“吾尔龙”;中间有一块巴掌大的椭圆形叫做“吾尔梯”,然后是“朵灼”。一般来说,石子从吾尔梯飞出时与“朵灼”产生最大的摩擦,所以朵灼大多由牛皮包缝,上面刺绣日月、吉祥结等美丽的图案。而从“吾尔龙”到“吾尔梯”之间是“吾尔堆”,意思是吾尔朵的上半部;从“吾尔梯”到末端一般称为“吾尔麦”,指的是吾尔多的下半部;从“吾尔梯”开始有一段扁平的部分,称之为“多辰”,可以理解为是投石助推器;末端用较细的羊毛或者牛毛等编成鞭梢,称作“吾尔假”,最好的吾尔假是由纯白色的绵羊毛做成的,特别是用三根白色羊毛线编成的吾尔假声音最为响亮,也有利于石子飞速投出时不受摩擦等产生的阻力,使石块投的更远、更准,它也是吾尔多的主要发音体。
  
   200米外,百发百中!
  不管在现实当中藏族社会的发展多么迅猛,吾尔多还依然在广大农牧民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尽管吾尔多是相对原始和落后的放牧工具,但它仍然还没有被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代替。吾尔多最常用的功能无疑是用来作为驱赶牲畜的工具,提鞭挥抡,石子可以飞到几十米以至一二百米远处,可以让领头畜转换方向,同时,单用鞭梢甩出的鞭音也可以改变畜群移动的方向,另外,掷出的石子也可以召集落单的羊只归群,当然还能够打击野兽等目标物。有些牧民可以用吾尔多把石头打到200米外或是更远的距离,还可以达到百发百中的精准度。
  除了投掷之外,有时在剪毛或者给牛羊治病时,牧民们随手扯下身上的吾尔多,用来捆绑牛羊的四肢,等它不再动弹再进行剪毛或治疗。吾尔多还可以用作小孩的玩具,也可以用作男女青年的佩带饰物,在各种民间节日和赛马活动中,也可以把吾尔多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比试。
  在农区,吾尔多还用来驱赶害鸟。每当秋天,田里的青稞小麦成熟的时候,就会招来许多害鸟,这时农民们就会用吾尔多赶鸟。民间谚语说:“一声吾尔多赶百鸟”;“群鸟纷飞吾尔多响”。
  除此之外,农民们还经常把吾尔多当作捆柴、背柴的包装辅助绳。
  在西藏民间,吾尔多被认具有辟邪避难的功效,有这样的说法,“挂在柱前能躲开雷电;藏在门梯下能辟邪;悬挂在门上能防各种不吉利的来客;夜晚打结以后放在帐篷周围能防御各种夜来得凶险动物;挂在马鞍前头能辟各种水怪的危害。”
  现代,不管在农牧区,甚至在城里都可以看得到吾尔多的身影。在农牧区,吾尔多还是以放牧工具的形式出现,保留它的原始使用价值。在城里,人们赋予吾尔多更丰富的内涵,使它成为手工艺品收藏新宠。可以说古老的吾尔多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而受到世人的青睐。
  而在吾尔多真正的主人——牧羊人看来,吾尔多还由于其手工编织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表现出个人特殊的审美取向和个性特征,也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标识和个人魅力的体现,须臾不离左右。
其他文献
外来者很难想象,西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比较高,藏族家庭的财产管理权和支配权,大都掌握在家庭主妇手中。但是,旧西藏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官办教育体系中从来没有妇女的席位。  现实生活中,西藏妇女从未有过从政的权利,旨在培养“雄孝”(政府公仆)的僧俗官员学校里当然也就没有妇女的容身之地,一般藏族父母也没有送女童上学的基本意识。在旧西藏,拉萨青少年女性受教育多是在私塾蒙馆里完成的。拉萨有名的娘容辖私塾,鼎
敦煌所藏当年藏文古卷中,有吐蕃“大事纪年”残本,恰好记录了松赞干布去世之后,至赤松德赞当政的百余年间(公元649年至763年):金戈铁马,向外扩张,版图达至最大化,吐蕃如日中天。然而,开创历史演绎宏大叙事的同时,权力中心的拉萨却不时有暗潮涌动——与光荣与梦想相伴同行的,是明争与暗斗,忠诚与背叛,阴谋与爱情,举凡中外前殿后宫上演过的剧目情节,可说是一样都没少。若举上层斗争典型一例,要数噶尔家族的命运
在热带秘林深处,在万千白云之上,在鸟语花香之间,它是一颗落在人间的明珠,静躺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原始森林之中,发出璀璨的光...  立新村地处中尼边境,位于靠近樟木口岸的森林之中,与尼泊尔隔河相望,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立新已逐步成为夏尔巴民俗风情边境小村。依托于秀丽典型的亚热带自然风貌,山环水涌,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雨雾缭绕,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徒步旅行者的天堂。炫目尼式风情的建筑、民风淳朴的夏尔巴人、
印度伊莎波尔步枪厂  众所周知,印度的武器装备一直是靠买买买实现的,印度是各武器装备生产大国争夺的重点市场,枪械也是如此。近些年来,不断传出印度从国外购买步枪的消息,既有苏式的,也有美式的,口径在传统的7.62毫米和5.56毫米之间摇摆。但在2020年8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拉贾纳特·辛格发布一则消息引爆了媒体:印度国防部计划对101种武器装备实施进口禁运,以促进国防生产的本土化,该项计划将在202
羌塘,野生动物的天堂,曾经生活着数量可观的自然界的精灵。1903年,西方探险者还曾在这里目睹过“一次至少可以数到15000,甚至20000头藏羚羊”,山坡上,“几百只野牦牛在觅食”。  上世纪80年代末,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中国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卓越的反偷猎行动、严格的处罚以及众多的宣教活动,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一些地区的动物数量正在逐步回升。  随着环
创造历史的是人,书写和记录历史的也还是人,人类攀登珠峰60周年,记录在历史上的是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的名字,和他们创下纪录的时间。  1乔治·马洛里 安德鲁·欧文  乔治·马洛里  1886年6月18日,出生于Mobberley, Cheshire, England。  1922年首次挑战珠峰。  1924年6月8日或9日,逝世(37岁)于珠穆朗玛峰北面。  安德鲁·欧文  1902年4月8日,出生
“宾顿”是个地名,位于琼结县下水乡东部。  每一年的雪顿节之前,宾顿村会响彻一阵阵高亢激烈的鼓点,  正是村民排练藏戏。雪顿节到来时,他们将远赴拉萨,  在人山人海的、万众瞩目的节日上进行表演。    在琼结县,最具人文情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古老的“宾顿巴”藏戏。“宾顿巴”有“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之誉,西藏第一部藏戏相传就由其出演的。  宾顿巴藏戏的产生是一个充满普世价值的传奇故事。传说高
2002年9月至11月,西藏社会科学院的苯教研究专家顿珠拉杰曾经对当惹雍错这一区域的象雄遗迹和废墟做了详致的田野调查,写就《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考察报告》。  当惹穷宗遗址  位于那曲尼玛县文部村向南15公里处,当惹雍错湖的东沿,海拔4790米,城堡遗址主要在琼宗山南边的琼拉山山顶上。该遗迹主要是残存的房屋建筑,最大的一间面积为10X5平方米,最小的为5X3平方米。最高残墙为1.5米,残墙
缘起  很久,很久前的一天,米拉热巴尊者想家了,那只是个念头,却压得他心慌意乱,师傅玛尔巴说,你走吧!回家去,去看看久别的家人,米拉热巴离开芒域的修行地,回到了家,在支离破碎的家里,他看到,母亲依着灶台,已是枯骨,不知死了多少个日月,米拉热巴的泪早就哭干了,无悲无喜!结束也是开始,生命原本就无尽的轮回,米拉热巴捡了母亲的骨头回到修行地,将母亲的枯骨雕刻成了佛陀,持戒供奉,伟大的米拉日巴尊者想告诉我
城市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属于“说不尽的话题”之一,黄加林与敖超在拉萨的成长,并不因为这座古老的城市而具有多少典型的、被习惯认为有西藏特色的色彩,但同时他们也在这座城市里形成了对各种人生活动、各种自然与人为事物、以及对成长与时间的理解,不同的经验又使拉萨在他们的理解中呈现出不同的兴奋点与全景图。他们可以代表既了解其他生活方式,朋友或远在内地、或出国进入了另一个文化空间,自己却选择停留在拉萨的人们。人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