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做到“让生命涌动”。“橫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一定要不拘一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备“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一般是琐碎地分析文章,割裂文章的整体性,从而造成目的的错位,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到位。但众所周知,语言文字的学习是枯燥的,如何“活”教语文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课堂渗透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就课文教课文,而现今这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们要努力将学生的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执教苏教版语文《奶奶的白发》一课,学生都能理解因为奶奶年龄大了,头发自然就变白了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很难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奶奶的白发是操心累的呀!学完这篇课文时,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第二天学生的汇报花样丰富,有的“给爷爷讲故事,做爷爷的‘开心果’”;有的“主动做作业,让奶奶不担心我们的学习”……形式不同,结果一致——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长感恩的道理。
教师将课堂与生活完整融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了升华,不正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吗?
二、精心设计问题——意外之处听惊雷
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老师应提好问题,提有引导性的问题,有时也可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争辩,在争辩中理解与感悟。
苏教版语文有一课《司马光砸缸》,学习到了最后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我觉得司马光不够聪明,他直接把缸推倒不就可以了吗?”该生话音刚落,全班哗然,继而纷纷附和他的说法。于是我“就坡下驴”,把这个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读课文、同学之间交流,明白了其实司马光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只有砸缸这种办法是最巧妙、最及时、最智慧的。
课堂中出现意外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教师巧设问题,及时引导,无疑可以取得“意外之处听惊雷”的效果,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巧妙创设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
情境设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巧妙结合。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有意设置或者随意捕捉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从窗户飞进来,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几分钟,飞出窗外。不一会儿,学生缓过神来,我“就坡下驴”,让学生说说刚才麻雀为什么会飞进教室,它是怎么飞的,又如何飞出教室的,可以说说同学们的反映,你自己的心情……因为亲身经历,孩子们表达欲望强烈,课后反馈的文章也是精彩纷呈。
四、扩大学科外延——课堂尽而意无穷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远大于生活,基于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经常会尝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等大课堂去进行。
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评价手册》中有一段模仿课文,写一个观察校园的片段。于是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的各个方位的建筑,同时指导学生加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让语句更饱满。学完了《恐龙》一课,学生们纷纷查阅各种科普资料,了解了更多关于恐龙的资料,一份份优美的手抄报也由此而生……课堂虽然结束,但却“意犹未尽”。
无论如何,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的作用,不拘一格,创设各种方法,“活”教语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窦桂梅.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毛文凤.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J].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丁美娟,1985年生,女,江苏大丰人,现任教于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编辑:唐荣波)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备“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一般是琐碎地分析文章,割裂文章的整体性,从而造成目的的错位,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到位。但众所周知,语言文字的学习是枯燥的,如何“活”教语文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课堂渗透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就课文教课文,而现今这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们要努力将学生的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执教苏教版语文《奶奶的白发》一课,学生都能理解因为奶奶年龄大了,头发自然就变白了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很难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奶奶的白发是操心累的呀!学完这篇课文时,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第二天学生的汇报花样丰富,有的“给爷爷讲故事,做爷爷的‘开心果’”;有的“主动做作业,让奶奶不担心我们的学习”……形式不同,结果一致——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长感恩的道理。
教师将课堂与生活完整融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了升华,不正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吗?
二、精心设计问题——意外之处听惊雷
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老师应提好问题,提有引导性的问题,有时也可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争辩,在争辩中理解与感悟。
苏教版语文有一课《司马光砸缸》,学习到了最后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我觉得司马光不够聪明,他直接把缸推倒不就可以了吗?”该生话音刚落,全班哗然,继而纷纷附和他的说法。于是我“就坡下驴”,把这个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读课文、同学之间交流,明白了其实司马光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只有砸缸这种办法是最巧妙、最及时、最智慧的。
课堂中出现意外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教师巧设问题,及时引导,无疑可以取得“意外之处听惊雷”的效果,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巧妙创设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
情境设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巧妙结合。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有意设置或者随意捕捉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从窗户飞进来,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几分钟,飞出窗外。不一会儿,学生缓过神来,我“就坡下驴”,让学生说说刚才麻雀为什么会飞进教室,它是怎么飞的,又如何飞出教室的,可以说说同学们的反映,你自己的心情……因为亲身经历,孩子们表达欲望强烈,课后反馈的文章也是精彩纷呈。
四、扩大学科外延——课堂尽而意无穷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远大于生活,基于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经常会尝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等大课堂去进行。
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评价手册》中有一段模仿课文,写一个观察校园的片段。于是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的各个方位的建筑,同时指导学生加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让语句更饱满。学完了《恐龙》一课,学生们纷纷查阅各种科普资料,了解了更多关于恐龙的资料,一份份优美的手抄报也由此而生……课堂虽然结束,但却“意犹未尽”。
无论如何,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的作用,不拘一格,创设各种方法,“活”教语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窦桂梅.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毛文凤.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J].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丁美娟,1985年生,女,江苏大丰人,现任教于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