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士官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点。如何依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切实提高士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90后”士官特点的分析与研究,探索适合“90后”士官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90后”士官;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57-03
作者简介:裴晨琛(1980-),女,硕士,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管理系讲师。周瑞丽(1982-),女,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管理系助教。
“90后”指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逐渐成为我军后勤士官的主体,为我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注入了新鲜血液。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生活的改善,“90后”士官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特立独行的言谈举止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光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关注他们的素质。
1 “90后”士官课堂特点
1.1 学习特点:“90后”士官在学习上的特性是聪明、善用网络、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90后”士官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经常求新,求变,不安于现状,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对新事物的理解力、接受力很强。据调查显示,95%以上的“90后”士官能够娴熟的运用网络,70%以上的家庭在他们入伍前安装有宽带互联网[1]。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喜欢听典型案例和相对直观的知识,但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员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把握不当,严重制约了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影响了学习效率。
与此相伴的是“90后”士官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反叛思想。他们的平等、民主、参与、竞争意识强,希望教员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民主权利。他们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喜欢同管理者在对话和协商中讨论问题。调查发现,90后士官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现实,经常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但这还是一种“幼稚的成熟”,因为他们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容易走极端和犯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导致在认识和评价自我的过程中,要么片面夸大自己的不足形成自卑心理,要么片面夸大自己的长处产生自傲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过高,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但这些学员期望被关注,喜欢听表扬,教员尽可能了解学员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关注他们,激励他们。
1.2 情感特点:客观的说,“90后”士官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衣食无忧,物质条件优越,但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士官并没有对称的幸福感。表现为部分学员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缺乏规划,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主要是由于信仰的缺失和理想的模糊,对所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另外,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90后”士官意志薄弱、忍耐力差,吃不了苦,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素质比较差。
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士官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为:自信心的缺乏在公共场所如课堂显得十分拘谨,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苛求别人。在课堂上表现为对教员要求很高,经常不按照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只要求通过教员讲授就能掌握相关内容。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得宽容,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等。
1.3 行为特点:“90后”士官在行为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90后”士官在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加上特殊的“6+1”家庭模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造就了他们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同时由于缺少兄弟姐妹间的情谊,使得他们容易忽视他人感受,利己主义严重,公德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因此动手能力差,与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近年来录取的基层后勤管理专业学员入伍前在家很少做家务活;入伍后又没有从事过炊事工作;入校以后对基层后勤管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入门慢,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90后”士官的知识比较丰富,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比较了解,对很多道理都懂,但就是沉不下去心去好好训练、学习,原因是动力不足甚至不知道动力是什么,对困难预计少,成功想象意识多,计划周全但落实缺少环节。基层后勤管理专业主要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和管理工作,如果在校期间不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毕业后很难胜任本职岗位。
2 原因分析
2.1 教员构成因素:士官教育的师资大多是高学历人才,这部分人的成长经历与学员不同,从小多是被家长和老师宠的佼佼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过大;加上毕业于师范院校教员较少,对教学心理、学生状态了解不够充分[2]。现在一门课下来教员几乎叫不出学员的名字,师生之间需要精神交流,需要思想碰撞。教员要主动关心和了解学员情况,经常与学员的接触,形成自由、宽松的氛围。尽可能结合学员具体情况,分别引导,帮助学员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
2.2 教学模式与内容:“90后”士官课堂之所以表现出上述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员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员教学模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就学员而言,一部分原本就是从小被老师打击惯了的,从进入军校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各个方面都不严格要求自己,只想毕业就行。就教学而言,目前士官教育本身与重点高校相比就有诸多不同,而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重点高校相比却相差不大,大多是以知识教学为主。这样学员不光达不到教员的期望值,反而不理解教员,同时对教员也有着教员目前无法达到的高期望值,于是很难形成融洽的教学过程。
2.3 学员自主意识增强: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基于较强的权威结构,师生的角色、地位、知识、年龄、自我观念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必然使教员居于主导地位,并保证知识传递方向是从教员向学员。课堂教学中试图取消教员权威的做法必然会损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仅靠权威是不够的,教员还要有人格魅力、感召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也需要合作关系,只有在权威和合作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3 问题的解决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
3.1 培养教员积极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员的情感因素不但能够直接影响教员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着学员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先决条件。如果教员和学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可以使教员对学员产生亲切感和吸引力;反之,师生就会有距离,产生心理排斥和对抗,双方形成负影响。这首先需要教员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放松、愉悦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具备必要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次,整合教学载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作为教员要善于根据教材的情感特色,结合所准备的教案准确的把握情感基调,通过板书、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学员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授课时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案、板书等教学载体的情感来感染和增进学员的情感体验,唤起学员的求知欲和参与欲,增强课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员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2 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研究发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学有莫大的帮助。有经验的教员都重视并善于利用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使师生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教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把先教后学逐渐变为先学后教,授课变为自学为主,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体验、探究为主,受教育的人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教员变成对学员自学引导、指导、辅导的导师[4]。教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氛围,选择能满足学员需要和兴趣的教材教辅,让学员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使之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可以启发学员发挥自身眼光选取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充分听取学员的想法和理由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的进行分析和引导。在面对学员的各种错误、问题时,教员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员,使之进入最佳的教学情境。
3.3 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碰撞每天都在发生,就算是对那些传统知识,每一位青年学子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但如果一切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是围绕着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起舞,那仍然无法真正让学员走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了核心。首先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面向任职岗位,体现“实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岗位针对性”;其次尊重学员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学员来自不同单位,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要注重前沿、高科技理论实践与书本知识的结合,同时注重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拿出来一起分享,做好新旧知识的交替。
3.4 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学员和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原理性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设计教学法、发现式、注入式教学法等;技术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谈话法等。教员应根据自身特点分析影响教学模式实现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员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才能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优化组合,而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某些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就会形成教员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如营养教学采用“捆绑教学”,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收效良好。
3.5 优化教学过程:基层后勤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又要突出操作实践,强化应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员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锻炼。为此,要特别注意优化教学过程,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相应课程,规定了相应的能力考核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与配合,促进学员对知识进行反复应用,不断深化,达到了增强学员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宏飞,白东伟.针对“90后”士兵心理特点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对策探析[J].军事健康教育,2010(2):35-37
[2] 唐少清,刘春玲等.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0-22
[3]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59
[4] 郭振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0(9).
[5] 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5-56
【关键词】“90后”士官;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57-03
作者简介:裴晨琛(1980-),女,硕士,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管理系讲师。周瑞丽(1982-),女,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管理系助教。
“90后”指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逐渐成为我军后勤士官的主体,为我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注入了新鲜血液。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生活的改善,“90后”士官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特立独行的言谈举止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光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关注他们的素质。
1 “90后”士官课堂特点
1.1 学习特点:“90后”士官在学习上的特性是聪明、善用网络、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90后”士官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经常求新,求变,不安于现状,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对新事物的理解力、接受力很强。据调查显示,95%以上的“90后”士官能够娴熟的运用网络,70%以上的家庭在他们入伍前安装有宽带互联网[1]。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喜欢听典型案例和相对直观的知识,但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员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把握不当,严重制约了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影响了学习效率。
与此相伴的是“90后”士官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反叛思想。他们的平等、民主、参与、竞争意识强,希望教员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民主权利。他们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喜欢同管理者在对话和协商中讨论问题。调查发现,90后士官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现实,经常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但这还是一种“幼稚的成熟”,因为他们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容易走极端和犯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导致在认识和评价自我的过程中,要么片面夸大自己的不足形成自卑心理,要么片面夸大自己的长处产生自傲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过高,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但这些学员期望被关注,喜欢听表扬,教员尽可能了解学员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关注他们,激励他们。
1.2 情感特点:客观的说,“90后”士官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衣食无忧,物质条件优越,但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士官并没有对称的幸福感。表现为部分学员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缺乏规划,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主要是由于信仰的缺失和理想的模糊,对所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另外,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90后”士官意志薄弱、忍耐力差,吃不了苦,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素质比较差。
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士官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为:自信心的缺乏在公共场所如课堂显得十分拘谨,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苛求别人。在课堂上表现为对教员要求很高,经常不按照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只要求通过教员讲授就能掌握相关内容。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得宽容,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等。
1.3 行为特点:“90后”士官在行为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90后”士官在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加上特殊的“6+1”家庭模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造就了他们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同时由于缺少兄弟姐妹间的情谊,使得他们容易忽视他人感受,利己主义严重,公德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因此动手能力差,与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近年来录取的基层后勤管理专业学员入伍前在家很少做家务活;入伍后又没有从事过炊事工作;入校以后对基层后勤管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入门慢,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90后”士官的知识比较丰富,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比较了解,对很多道理都懂,但就是沉不下去心去好好训练、学习,原因是动力不足甚至不知道动力是什么,对困难预计少,成功想象意识多,计划周全但落实缺少环节。基层后勤管理专业主要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和管理工作,如果在校期间不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毕业后很难胜任本职岗位。
2 原因分析
2.1 教员构成因素:士官教育的师资大多是高学历人才,这部分人的成长经历与学员不同,从小多是被家长和老师宠的佼佼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过大;加上毕业于师范院校教员较少,对教学心理、学生状态了解不够充分[2]。现在一门课下来教员几乎叫不出学员的名字,师生之间需要精神交流,需要思想碰撞。教员要主动关心和了解学员情况,经常与学员的接触,形成自由、宽松的氛围。尽可能结合学员具体情况,分别引导,帮助学员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
2.2 教学模式与内容:“90后”士官课堂之所以表现出上述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员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员教学模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就学员而言,一部分原本就是从小被老师打击惯了的,从进入军校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各个方面都不严格要求自己,只想毕业就行。就教学而言,目前士官教育本身与重点高校相比就有诸多不同,而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重点高校相比却相差不大,大多是以知识教学为主。这样学员不光达不到教员的期望值,反而不理解教员,同时对教员也有着教员目前无法达到的高期望值,于是很难形成融洽的教学过程。
2.3 学员自主意识增强: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基于较强的权威结构,师生的角色、地位、知识、年龄、自我观念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必然使教员居于主导地位,并保证知识传递方向是从教员向学员。课堂教学中试图取消教员权威的做法必然会损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仅靠权威是不够的,教员还要有人格魅力、感召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也需要合作关系,只有在权威和合作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3 问题的解决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
3.1 培养教员积极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员的情感因素不但能够直接影响教员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着学员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先决条件。如果教员和学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可以使教员对学员产生亲切感和吸引力;反之,师生就会有距离,产生心理排斥和对抗,双方形成负影响。这首先需要教员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放松、愉悦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具备必要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次,整合教学载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作为教员要善于根据教材的情感特色,结合所准备的教案准确的把握情感基调,通过板书、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学员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授课时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案、板书等教学载体的情感来感染和增进学员的情感体验,唤起学员的求知欲和参与欲,增强课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员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2 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研究发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学有莫大的帮助。有经验的教员都重视并善于利用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使师生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教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把先教后学逐渐变为先学后教,授课变为自学为主,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体验、探究为主,受教育的人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教员变成对学员自学引导、指导、辅导的导师[4]。教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氛围,选择能满足学员需要和兴趣的教材教辅,让学员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使之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可以启发学员发挥自身眼光选取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充分听取学员的想法和理由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的进行分析和引导。在面对学员的各种错误、问题时,教员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员,使之进入最佳的教学情境。
3.3 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碰撞每天都在发生,就算是对那些传统知识,每一位青年学子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但如果一切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是围绕着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起舞,那仍然无法真正让学员走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了核心。首先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面向任职岗位,体现“实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岗位针对性”;其次尊重学员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学员来自不同单位,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要注重前沿、高科技理论实践与书本知识的结合,同时注重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拿出来一起分享,做好新旧知识的交替。
3.4 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学员和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原理性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设计教学法、发现式、注入式教学法等;技术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谈话法等。教员应根据自身特点分析影响教学模式实现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员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才能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优化组合,而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某些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就会形成教员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如营养教学采用“捆绑教学”,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收效良好。
3.5 优化教学过程:基层后勤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又要突出操作实践,强化应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员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锻炼。为此,要特别注意优化教学过程,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相应课程,规定了相应的能力考核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与配合,促进学员对知识进行反复应用,不断深化,达到了增强学员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宏飞,白东伟.针对“90后”士兵心理特点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对策探析[J].军事健康教育,2010(2):35-37
[2] 唐少清,刘春玲等.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0-22
[3]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59
[4] 郭振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0(9).
[5] 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