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链接】
信仰,是趋向纯粹的精神图景,是心灵的方向。一个有信仰的人,无论经历了多少挫败和痛苦,都会把这一切体验整合成正面的东西,这也是中考作文的常见主题,可以将其细化为信念、勇气等。2021 年是建党100 周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 周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90 周年,对“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和爱党、信仰等价值取向的考察无疑将成为中考的高频词汇。这个“七一”,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艰辛岁月,历史长河中那些仁人志士和无名英雄,无论在晦暗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们的信仰,无惧时代变迁,始终会长立于世,为我们照亮前行之路。
【美文一】
西藏有海
◎汪洋
我和他见面的地点,是世界最高镇——西藏帕里镇。他是一名边防战士,我的采访对象。在采访他之前,我与西藏已有裂痕,萌生了退意。
他刚刚从海拔6000 多米的哨所换防下来。他坐在我的对面,嘴唇干裂,双颊两坨深色的高原红十分显眼。“说些什么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报社安排的这次采访,我未放在心上,仅把它當成在西藏的最后一趟任务。
“那我讲个关于海的故事吧。”他说。
“我家在成都,与大海距离遥遥,因此我心中便有了大海梦,希望有朝一日能枕着涛声入眠。参军时,我想,能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就好了。然而,新兵训练一结束,我就被分配到了西藏边防帕里派出所驻守,这里距离大海比我的家更远。海拔6000 多米的高原,陪伴我的不是海浪、涛声,而是冰冷浸骨的风、紫外线强烈的阳光。”
“执勤的哨所只有两个人,老兵和我。在这里待了整整两年的老兵,察觉到了我的苦闷。一次巡逻时,老兵向我聊起了他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呢?”老兵侧头问我。
“我顿感茫然。那个被藏起来的梦想,倏然间跳将出来,让我生出了强烈的倾诉欲望。我再难抑制情绪,向老兵说起了大海梦。老兵一脸微笑地倾听着,不时应和着点点头。不知什么时候,我觉得脸颊冰凉,眼眶潮湿。我流泪了,为暂时难以实现的大海梦。”
“接下来的巡逻路上,我和老兵谁也没有说话。老兵不说,是害怕勾起我的伤感。我不说,是不想为暂时无法实现的梦想心碎。回到哨所,老兵很认真地看着我说,其实,你的那个梦在西藏也可以实现,西藏也有海。”
“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波涛汹涌,我们站的地方是曾经的海底。老兵告诉我。这段地理史,我并不陌生。见我信服地点了头,老兵说,你可以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一下,此刻,我们正处于大海深处。”
“我真的闭上了眼睛。起初,我感受到的只有寒冷。但渐渐地,老兵描述的那一切呈现而出——我站在大海中央,咸苦的海水猛烈地冲击我的身体,海鸟在我头顶展翅飞翔,海鱼亲昵地碰触我的肌肤……这一切让我情不自禁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此后,只要想起那个大海梦,我就会在哨所前的积雪上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年后,老兵退役了。临走前那个晚上,老兵又一次谈起了他的梦想,说在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前,也和我一样向往大海,可是,他来到了西藏,于是他开始寻找西藏的海。他找到了,那就是更加壮阔的心海。”
他的讲述,让我忽然静默无语。但这一刻,我惆怅的心豁然开朗。
采访结束,我决定在离开西藏前,学他一样去感受西藏的海。从此,我知道了西藏有海,它存在于心。而每想及他所讲的西藏的海,我对生活便多了几许期冀。
【文本解读】人这辈子,需要梦想和信仰支撑着才有动力。边防的守卫工作是单调辛苦的,但老兵却甘之如饴,他相信西藏有海,真正原因是他热爱自己的工作,知晓自己本职工作对祖国的重要意义。“心海”的丰盈充足,是来自信仰的不竭力量。文章对比鲜明,用“西藏”和“海”,“枯燥的生活”和“丰盈的内心世界”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好奇的同时,也启示我们,内心有信仰,才能让自己的心海丰盈、坦荡而包容。
【美文二】
父亲的战马
◎鲍尔吉·原野
我父亲那顺德力格尔第一次来到沈阳是在1948年11月2日。他们从塔湾进入,这是沈阳的西北角。
地上铺一尺多厚的雪,马奋力抬蹄,再踏进去,跑不起来。国民党的黑飞机从树梢那么低掠过,倾洒机枪子弹,像泼水似的。马跑不动,骑兵们活下来全靠运气。
我爸骑一匹白马,他的马像一个细心的战士,和他一起走过战火。黑飞机过来扫射,战马要有足够的意志力隐忍不动。马如果毛了,蹿出去,就成了敌机第二轮扫射的目标。这些,战马都懂。
我爷爷在飞驰的马上用步枪左右开弓,打碎东西两侧二百米外的四块青砖。马跑得稳,枪打得才准。我爷爷回家养伤,我爸骑这匹马入伍,编入骑兵二师。那年,我爸十八岁,马六岁。
马跑到最快时,四个蹄子像攒在一块儿又撒开,像风里的云彩。天下没有战虎、战狼、战猪,却有战马。马把自己的命搭在人的命里,他们是死党。
夏天,若无战事,骑兵们把鞍子、笼头从战马身上卸下来,领马到草甸子上玩。我爸上河边给白马洗澡,用刷子刷马。马舒服,用鼻子蹭人胳膊。我爸在草甸子上跑,白马在后面追,人躺在草地上,马低头闻他的头发。“可好啦,马呀!”我爸说,“像小猫小狗一样,它知道这是玩呢。”
我爸的白马比赤峰骑兵老十四团那些马厉害,它参加过开国大典,当然是我爸带它参加。他骑着白马和战友一起接受毛泽东和朱德的检阅。
骑兵要把提振缰绳和双腿夹马的功夫掌握纯熟,控制行进速度。他们练了两个月,人与马达成难以言传的默契。白马在草甸子一排排走过去,迈着小碎步,非常整齐。
1949年10月1日,内蒙古军区骑兵二师到达北京东单。骑兵们头一天发了棉布新军装,马在水泡子里洗了澡——每人领到半块肥皂,给马洗澡。马洗完澡,晚上用缰绳吊起来,不让它躺着睡觉,怕脏了皮毛。
夜里,骑兵们领到铁盒的金鸡牌鞋油,马靴擦得油光锃亮。到了东单,团长下令给马蹄子刷上黑鞋油,白马挺神气。检阅开始,骑兵走到天安门城楼前,我爸心里默念:“白马啊,你千万别走错,好好走。”他的汗把军装都湿透了。 大喇叭传出总参谋长命令:“向右——看!”右侧是城楼。我爸把脸偏向右面,但眼睛斜回来盯马头。他的战友也都向右转脸,眼盯马。谢天谢地,马走得很整齐,没出错。
1950年9月,赴朝参战时,内蒙古军区司令乌兰夫要求部队把战马捐献给志愿军。捐出去战马,骑兵很痛苦。9月10日,我爸和另外六名战士牵着全连100多匹马来到火车站。我爸抱着白马的脖子,摸马的额头,马闻他胳膊。
军需官下令:“一连战马上车!”几块木板搭在黑铁皮车厢上,他们把战马一匹匹牵上火车。我爸让白马待在边上,最后牵它上火车。白马上了车,回头看他。我爸心都快要碎了,咬着嘴唇才没哭出声来。
回到连队,我爸走进了空荡荡的马厩,不禁痛哭。他病了,在炕上躺了两天,脑子里全是白马的模样,一合眼睛,就见白马走过来,闻他的腿。
下面我要说一说我的马。我也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8月,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政府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和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可庆幸者,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这里是我可爱的、飞速发展的故乡。这里是我的祖国。
【文本解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一向关注平常生活,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显得平实与醇厚。究其原因,在于作家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在他笔下,战马不仅仅作为“战友”而存在,更是人精神上的伙伴,满载着父亲的信仰和对那段战火硝烟岁月的记忆。看似琐碎的情景,却用“保卫家国”的线索串联起来,结尾更是深化和升华了整个作品的意蕴与格调,使得文章拥有了厚重的内涵。
【美文三】
听来的故事
◎胡庸
前几天坐出租车,路上堵车,就和司机聊起去年的疫情。司机师傅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他是一位退伍军人,家里有一个儿子在念中学,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因为当过军人,他管教儿子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由于職业的关系,他也没有多少时间陪家人,所以父子关系很不好。
去年疫情暴发后武汉“封城”,他就报名去社区当志愿者,开车接送病人。
原因有三:第一,他是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是一种本能;第二,“封城”以后出租车没有生意,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自己找点事做;第三,天天看到儿子在家里刷手机、打游戏,不务正业,他很心烦,不如出去跑车。
那时正是疫情高峰期,他按照在部队临战的惯例,写了一封遗书,早上出门前交给儿子,说他接送病人去医院是很凶险的事情,中招是难免的,要是他不幸去世了,就照着遗书办理后事;如果过了这段时间他还活着,就把遗书烧了。说完他就出门跑车去了。
当天晚上他忙到12点才回家。到家后,他发现儿子一直孤零零地坐在客厅等他,见到他回来,“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哭完,儿子问他,你遗书里写的是不是真的?他说,如果我死了,那里面写的都是真的。
从此以后,他每天出门去当志愿者,儿子都会提前为他泡好热茶,让他带走。不论多晚,儿子一定要守到他回家才去睡觉。
疫情结束后,这位师傅获得了政府颁发的战疫纪念章。儿子看到后问他,能不能把这枚纪念章送给他。他就把纪念章给了儿子。他儿子把纪念章挂在书包上,每天背着去上学。同学问起来,他非常自豪,说他爸爸是一个英雄。
【文本解读】作者在这里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借助抗疫的事件突出人物内心的信仰,以最朴素的词语代入真实感情,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勾画着人物性格,看似轻描淡写,却饱含深情与力量。
【文题延伸】信仰;责任与担当;致敬英雄;力量的源泉……
【中考文题链接】
1.2017 年甘肃天水“ 我心中的那片海”
2.2018 年四川内江“我心中的英雄”
3.2018 年甘肃白银“唱给____的赞歌”
4.2019 年湖北荆州“一个人的力量”
5.2019 年山东临沂、贵州安顺“担当”
6.2019 年江苏苏州“我在____看太阳”
7.2020 年青海“英雄”
8.2020 年湖北武汉“勇于担当”
9.2020 年云南“肩膀”
【素材延伸】
发往70年前的电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就在人们酣然入梦准备迎接新年时,在上海一间寓所的阁楼里,借着昏黄微弱的灯光,一双有力的手在电键上快速敲击着。终于,他摘下耳机,长舒一口气。谁知,下一刻,敌人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在1948年那个隆冬的寒夜里,报务员李白发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封电报。5个月后,他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无数观众第一次知道了李白烈士的故事。然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西柏坡,有一名年轻的报务员在收到李白的最后一封电报后,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去追寻一系列答案:对方是谁?他还活着吗?
这名报务员叫苏采青。那天夜晚,她抄录下第一段电文后,耳机里突然安静下来,下一刻,她听到的不是平时工作完毕后道别的信号“GB(再见)”,而是急促的3 个“V”字电码,这表明对方正处于危急情境!
苏采青连忙跑到台长那里报告这一情况。从那以后,苏采青心里始终有一系列疑问:“我的联络人到底怎么了?他是谁?”因为身份保护纪律异常严格,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迟迟没有答案。
直到2005年的一天,苏采青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题为《
信仰,是趋向纯粹的精神图景,是心灵的方向。一个有信仰的人,无论经历了多少挫败和痛苦,都会把这一切体验整合成正面的东西,这也是中考作文的常见主题,可以将其细化为信念、勇气等。2021 年是建党100 周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 周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90 周年,对“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和爱党、信仰等价值取向的考察无疑将成为中考的高频词汇。这个“七一”,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艰辛岁月,历史长河中那些仁人志士和无名英雄,无论在晦暗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们的信仰,无惧时代变迁,始终会长立于世,为我们照亮前行之路。
【美文一】
西藏有海
◎汪洋
我和他见面的地点,是世界最高镇——西藏帕里镇。他是一名边防战士,我的采访对象。在采访他之前,我与西藏已有裂痕,萌生了退意。
他刚刚从海拔6000 多米的哨所换防下来。他坐在我的对面,嘴唇干裂,双颊两坨深色的高原红十分显眼。“说些什么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报社安排的这次采访,我未放在心上,仅把它當成在西藏的最后一趟任务。
“那我讲个关于海的故事吧。”他说。
“我家在成都,与大海距离遥遥,因此我心中便有了大海梦,希望有朝一日能枕着涛声入眠。参军时,我想,能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就好了。然而,新兵训练一结束,我就被分配到了西藏边防帕里派出所驻守,这里距离大海比我的家更远。海拔6000 多米的高原,陪伴我的不是海浪、涛声,而是冰冷浸骨的风、紫外线强烈的阳光。”
“执勤的哨所只有两个人,老兵和我。在这里待了整整两年的老兵,察觉到了我的苦闷。一次巡逻时,老兵向我聊起了他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呢?”老兵侧头问我。
“我顿感茫然。那个被藏起来的梦想,倏然间跳将出来,让我生出了强烈的倾诉欲望。我再难抑制情绪,向老兵说起了大海梦。老兵一脸微笑地倾听着,不时应和着点点头。不知什么时候,我觉得脸颊冰凉,眼眶潮湿。我流泪了,为暂时难以实现的大海梦。”
“接下来的巡逻路上,我和老兵谁也没有说话。老兵不说,是害怕勾起我的伤感。我不说,是不想为暂时无法实现的梦想心碎。回到哨所,老兵很认真地看着我说,其实,你的那个梦在西藏也可以实现,西藏也有海。”
“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波涛汹涌,我们站的地方是曾经的海底。老兵告诉我。这段地理史,我并不陌生。见我信服地点了头,老兵说,你可以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一下,此刻,我们正处于大海深处。”
“我真的闭上了眼睛。起初,我感受到的只有寒冷。但渐渐地,老兵描述的那一切呈现而出——我站在大海中央,咸苦的海水猛烈地冲击我的身体,海鸟在我头顶展翅飞翔,海鱼亲昵地碰触我的肌肤……这一切让我情不自禁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此后,只要想起那个大海梦,我就会在哨所前的积雪上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年后,老兵退役了。临走前那个晚上,老兵又一次谈起了他的梦想,说在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前,也和我一样向往大海,可是,他来到了西藏,于是他开始寻找西藏的海。他找到了,那就是更加壮阔的心海。”
他的讲述,让我忽然静默无语。但这一刻,我惆怅的心豁然开朗。
采访结束,我决定在离开西藏前,学他一样去感受西藏的海。从此,我知道了西藏有海,它存在于心。而每想及他所讲的西藏的海,我对生活便多了几许期冀。
【文本解读】人这辈子,需要梦想和信仰支撑着才有动力。边防的守卫工作是单调辛苦的,但老兵却甘之如饴,他相信西藏有海,真正原因是他热爱自己的工作,知晓自己本职工作对祖国的重要意义。“心海”的丰盈充足,是来自信仰的不竭力量。文章对比鲜明,用“西藏”和“海”,“枯燥的生活”和“丰盈的内心世界”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好奇的同时,也启示我们,内心有信仰,才能让自己的心海丰盈、坦荡而包容。
【美文二】
父亲的战马
◎鲍尔吉·原野
我父亲那顺德力格尔第一次来到沈阳是在1948年11月2日。他们从塔湾进入,这是沈阳的西北角。
地上铺一尺多厚的雪,马奋力抬蹄,再踏进去,跑不起来。国民党的黑飞机从树梢那么低掠过,倾洒机枪子弹,像泼水似的。马跑不动,骑兵们活下来全靠运气。
我爸骑一匹白马,他的马像一个细心的战士,和他一起走过战火。黑飞机过来扫射,战马要有足够的意志力隐忍不动。马如果毛了,蹿出去,就成了敌机第二轮扫射的目标。这些,战马都懂。
我爷爷在飞驰的马上用步枪左右开弓,打碎东西两侧二百米外的四块青砖。马跑得稳,枪打得才准。我爷爷回家养伤,我爸骑这匹马入伍,编入骑兵二师。那年,我爸十八岁,马六岁。
马跑到最快时,四个蹄子像攒在一块儿又撒开,像风里的云彩。天下没有战虎、战狼、战猪,却有战马。马把自己的命搭在人的命里,他们是死党。
夏天,若无战事,骑兵们把鞍子、笼头从战马身上卸下来,领马到草甸子上玩。我爸上河边给白马洗澡,用刷子刷马。马舒服,用鼻子蹭人胳膊。我爸在草甸子上跑,白马在后面追,人躺在草地上,马低头闻他的头发。“可好啦,马呀!”我爸说,“像小猫小狗一样,它知道这是玩呢。”
我爸的白马比赤峰骑兵老十四团那些马厉害,它参加过开国大典,当然是我爸带它参加。他骑着白马和战友一起接受毛泽东和朱德的检阅。
骑兵要把提振缰绳和双腿夹马的功夫掌握纯熟,控制行进速度。他们练了两个月,人与马达成难以言传的默契。白马在草甸子一排排走过去,迈着小碎步,非常整齐。
1949年10月1日,内蒙古军区骑兵二师到达北京东单。骑兵们头一天发了棉布新军装,马在水泡子里洗了澡——每人领到半块肥皂,给马洗澡。马洗完澡,晚上用缰绳吊起来,不让它躺着睡觉,怕脏了皮毛。
夜里,骑兵们领到铁盒的金鸡牌鞋油,马靴擦得油光锃亮。到了东单,团长下令给马蹄子刷上黑鞋油,白马挺神气。检阅开始,骑兵走到天安门城楼前,我爸心里默念:“白马啊,你千万别走错,好好走。”他的汗把军装都湿透了。 大喇叭传出总参谋长命令:“向右——看!”右侧是城楼。我爸把脸偏向右面,但眼睛斜回来盯马头。他的战友也都向右转脸,眼盯马。谢天谢地,马走得很整齐,没出错。
1950年9月,赴朝参战时,内蒙古军区司令乌兰夫要求部队把战马捐献给志愿军。捐出去战马,骑兵很痛苦。9月10日,我爸和另外六名战士牵着全连100多匹马来到火车站。我爸抱着白马的脖子,摸马的额头,马闻他胳膊。
军需官下令:“一连战马上车!”几块木板搭在黑铁皮车厢上,他们把战马一匹匹牵上火车。我爸让白马待在边上,最后牵它上火车。白马上了车,回头看他。我爸心都快要碎了,咬着嘴唇才没哭出声来。
回到连队,我爸走进了空荡荡的马厩,不禁痛哭。他病了,在炕上躺了两天,脑子里全是白马的模样,一合眼睛,就见白马走过来,闻他的腿。
下面我要说一说我的马。我也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8月,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政府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和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可庆幸者,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这里是我可爱的、飞速发展的故乡。这里是我的祖国。
【文本解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一向关注平常生活,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显得平实与醇厚。究其原因,在于作家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在他笔下,战马不仅仅作为“战友”而存在,更是人精神上的伙伴,满载着父亲的信仰和对那段战火硝烟岁月的记忆。看似琐碎的情景,却用“保卫家国”的线索串联起来,结尾更是深化和升华了整个作品的意蕴与格调,使得文章拥有了厚重的内涵。
【美文三】
听来的故事
◎胡庸
前几天坐出租车,路上堵车,就和司机聊起去年的疫情。司机师傅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他是一位退伍军人,家里有一个儿子在念中学,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因为当过军人,他管教儿子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由于職业的关系,他也没有多少时间陪家人,所以父子关系很不好。
去年疫情暴发后武汉“封城”,他就报名去社区当志愿者,开车接送病人。
原因有三:第一,他是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是一种本能;第二,“封城”以后出租车没有生意,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自己找点事做;第三,天天看到儿子在家里刷手机、打游戏,不务正业,他很心烦,不如出去跑车。
那时正是疫情高峰期,他按照在部队临战的惯例,写了一封遗书,早上出门前交给儿子,说他接送病人去医院是很凶险的事情,中招是难免的,要是他不幸去世了,就照着遗书办理后事;如果过了这段时间他还活着,就把遗书烧了。说完他就出门跑车去了。
当天晚上他忙到12点才回家。到家后,他发现儿子一直孤零零地坐在客厅等他,见到他回来,“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哭完,儿子问他,你遗书里写的是不是真的?他说,如果我死了,那里面写的都是真的。
从此以后,他每天出门去当志愿者,儿子都会提前为他泡好热茶,让他带走。不论多晚,儿子一定要守到他回家才去睡觉。
疫情结束后,这位师傅获得了政府颁发的战疫纪念章。儿子看到后问他,能不能把这枚纪念章送给他。他就把纪念章给了儿子。他儿子把纪念章挂在书包上,每天背着去上学。同学问起来,他非常自豪,说他爸爸是一个英雄。
【文本解读】作者在这里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借助抗疫的事件突出人物内心的信仰,以最朴素的词语代入真实感情,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勾画着人物性格,看似轻描淡写,却饱含深情与力量。
【文题延伸】信仰;责任与担当;致敬英雄;力量的源泉……
【中考文题链接】
1.2017 年甘肃天水“ 我心中的那片海”
2.2018 年四川内江“我心中的英雄”
3.2018 年甘肃白银“唱给____的赞歌”
4.2019 年湖北荆州“一个人的力量”
5.2019 年山东临沂、贵州安顺“担当”
6.2019 年江苏苏州“我在____看太阳”
7.2020 年青海“英雄”
8.2020 年湖北武汉“勇于担当”
9.2020 年云南“肩膀”
【素材延伸】
发往70年前的电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就在人们酣然入梦准备迎接新年时,在上海一间寓所的阁楼里,借着昏黄微弱的灯光,一双有力的手在电键上快速敲击着。终于,他摘下耳机,长舒一口气。谁知,下一刻,敌人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在1948年那个隆冬的寒夜里,报务员李白发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封电报。5个月后,他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无数观众第一次知道了李白烈士的故事。然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西柏坡,有一名年轻的报务员在收到李白的最后一封电报后,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去追寻一系列答案:对方是谁?他还活着吗?
这名报务员叫苏采青。那天夜晚,她抄录下第一段电文后,耳机里突然安静下来,下一刻,她听到的不是平时工作完毕后道别的信号“GB(再见)”,而是急促的3 个“V”字电码,这表明对方正处于危急情境!
苏采青连忙跑到台长那里报告这一情况。从那以后,苏采青心里始终有一系列疑问:“我的联络人到底怎么了?他是谁?”因为身份保护纪律异常严格,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迟迟没有答案。
直到2005年的一天,苏采青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