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析胃部普外科手术后并发出血的治疗措施,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0%略高于对照组85%,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胃部普外科手术后并发出血采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相近,临床需根据患者术后并发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普外科;胃部手术;并发出血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4-068-02
对于普外科胃部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出血为一种危险系数较高的并发症,不但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身体康复,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为了保证普外科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时地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80例普外科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实施非手术与手术方式治疗,观察治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且患者或家属在知情后自愿加入研究。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4.2±6.8)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4.0±6.3)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具体是使用凝血酶与H2受体拮抗剂,同时适当补充血容量。研究组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其中25例患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15例患者行胃穿孔修补术治疗,术中持续监测所有患者生命体征,主要包括血压、心率以及血红蛋白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治疗效果包括显效、好转及无效,当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出血得到明显控制,生命体征明显改善为好转,治疗后患者出血情况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资料总有效率,并以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40例患者中,显效1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11例,好转23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34/4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90.0% VS 85.0%),研究组略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为普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相关报道指出,患者在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为1-2%[2]。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手术后出血特点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尽可能地避免术后出血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部术后出血类型包括吻合口出血、胃部残端出血、急性黏膜病变出血以及术后遗漏病灶出血等,其中属吻合口出血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吻合口部位小弯侧出血,此部位出血主要与其血管较为丰富、距胃部左动脉较近有关,同时还与医师缝合技术具有一定关系。通常情况下,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胃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水肿症状,待术后患者胃壁水肿逐渐消退后,缝合线会发生松动甚至脱落,从而造成吻合口边缘黏膜下血管破裂而出血。临床对此类型出血患者,首先在术中要认真观察患者胃壁水肿状态,在缝合吻合口边缘黏膜下血管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地处理,切勿过松或过密,临床大多采取连续外翻锁扣方式进行缝合处理,效果较为满意[4]。其次,胃部残端出血也较为常见,主要是因术中残闭器吻合效果不佳,造成黏膜坏死,继而脱落而引发,因此医师在术中使用残闭器时需认真、仔细地按操作要求进行处理。急性黏膜病变出血发生率较低,通常只会发生在休克患者中,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还需认真观察患者胃黏膜情况,以防患者胃黏膜病变而引发出血。术后遗漏病灶出血发生率也较低,發生原因是由于医师在术中对患者胃内病变处理不彻底而引发,因此医师在术中需对胃内情况进行彻底性探查,尽可能地减少小动脉破裂出血的发生[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提示胃部普外科手术后并发出血采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相近,临床需根据患者术后并发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乔伟,鲁建国.胃穿孔修补术采用尼龙绳及双臂钳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复发性[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10):1316-1318.
[2]董学涛,刘艳迪.埃索美拉唑联合泮托拉唑针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胃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3):109-111.
[3]魏润杰,于岩波,左秀丽,等.质子泵抑制剂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致胃出血中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6):2937-2939.
[4]付萍,罗和生.54例残胃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7):476-478.
关键词:普外科;胃部手术;并发出血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4-068-02
对于普外科胃部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出血为一种危险系数较高的并发症,不但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身体康复,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为了保证普外科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时地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80例普外科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实施非手术与手术方式治疗,观察治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且患者或家属在知情后自愿加入研究。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4.2±6.8)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4.0±6.3)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方式治疗,具体是使用凝血酶与H2受体拮抗剂,同时适当补充血容量。研究组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其中25例患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15例患者行胃穿孔修补术治疗,术中持续监测所有患者生命体征,主要包括血压、心率以及血红蛋白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治疗效果包括显效、好转及无效,当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出血得到明显控制,生命体征明显改善为好转,治疗后患者出血情况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资料总有效率,并以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40例患者中,显效1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11例,好转23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34/4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90.0% VS 85.0%),研究组略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胃部手术后并发出血为普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相关报道指出,患者在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为1-2%[2]。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手术后出血特点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尽可能地避免术后出血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部术后出血类型包括吻合口出血、胃部残端出血、急性黏膜病变出血以及术后遗漏病灶出血等,其中属吻合口出血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吻合口部位小弯侧出血,此部位出血主要与其血管较为丰富、距胃部左动脉较近有关,同时还与医师缝合技术具有一定关系。通常情况下,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胃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水肿症状,待术后患者胃壁水肿逐渐消退后,缝合线会发生松动甚至脱落,从而造成吻合口边缘黏膜下血管破裂而出血。临床对此类型出血患者,首先在术中要认真观察患者胃壁水肿状态,在缝合吻合口边缘黏膜下血管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地处理,切勿过松或过密,临床大多采取连续外翻锁扣方式进行缝合处理,效果较为满意[4]。其次,胃部残端出血也较为常见,主要是因术中残闭器吻合效果不佳,造成黏膜坏死,继而脱落而引发,因此医师在术中使用残闭器时需认真、仔细地按操作要求进行处理。急性黏膜病变出血发生率较低,通常只会发生在休克患者中,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还需认真观察患者胃黏膜情况,以防患者胃黏膜病变而引发出血。术后遗漏病灶出血发生率也较低,發生原因是由于医师在术中对患者胃内病变处理不彻底而引发,因此医师在术中需对胃内情况进行彻底性探查,尽可能地减少小动脉破裂出血的发生[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提示胃部普外科手术后并发出血采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相近,临床需根据患者术后并发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乔伟,鲁建国.胃穿孔修补术采用尼龙绳及双臂钳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复发性[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10):1316-1318.
[2]董学涛,刘艳迪.埃索美拉唑联合泮托拉唑针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胃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3):109-111.
[3]魏润杰,于岩波,左秀丽,等.质子泵抑制剂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致胃出血中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6):2937-2939.
[4]付萍,罗和生.54例残胃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7):476-478.